【药都诗刊·诗人散章】家乡记忆(河南)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相思藏在树底,

花落是你,花开也是你。

出品

《药都诗刊》编辑部

诗人的散章

家乡记忆(散文)

周明礼

一、家乡的幽径

春天未曾离去,夏天的脚步声已渐渐清晰。

如果说初春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一路轻盈的洒下欢歌笑语,一路乱花眯眼,有青杏般的羞涩而清新,则暮春更像一个多情的少妇,仪态万方,风情万种,雍容而华贵,才思以横溢,楚楚处,尽显成熟之美。

初春是谦卑的,花开却不尽美。暮春是飞扬的,花开尽在高处,或飞舞如柳波,或张扬如泡桐。

初春的基调是粉色的,虽有暖意却有点单调甚至于萧条,所谓的春寒料峭。暮春的背景却是绿色的,多了些宁静和广阔,而画面是紫色的多了份奔放与狂热。

特别是暮春的清晨,游走在乡下的小路。仿佛泛一叶扁舟徜徉在绿洲碧海,无浆声斫斫,有涟漪泼泼。而高挂的泡桐花,更是天边的一张张帆。碧空尽头不是滚滚长江,而是绿浪层叠的麦田铺展的海。

他乡的美是风景,只能做擦肩的旅行。故乡的美是风光,已融化在心里,伴你一路前行,不论早夏或春幕。让你陶醉的也许是思乡酿成的酒,也许是一缕东来的风。

二、家里的那盏灯

年轻时候,常常往返于商丘与大连之间。最省时、省钱的一路就是从商丘到烟台,再从烟台横穿渤海到大连。

记得那是第一次坐游轮,是在六月天,那时的豫东正是桑拿天,大地还蒸腾着暑气,所有的一切都像放在烤箱里烘烤。出于担心路上出汗多,就拿了一件单衣,准备路上替换。

没想到,暑天的海上夜晚却如此的凉,就像一天之间突然穿越到了冬天。就连那海上的明月也如同结了一层冰,清冷冰洁。月在海里的影更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巨大的游轮却像一片飘零的秋叶,飘在堆满冰块的汪洋。把那件单衣穿上,才发现什么叫单衣,而且单的是如此的薄。

那真的是一个难熬的夜晚,顿觉寒冷孤独,甚至感觉丝丝的凄凉。特别当一轮明月西坠,夜空荡荡的黑的那一段时光。

在煎熬中,突然发现前面灰蒙蒙的亮,并且亮光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不时还闪了彩色来,不知谁漫不经心的说“大连到了”。突然发现那亮光如此的清澈,在心头暖暖的,眼睛里也感觉有一粒温暖的液体在滚动。

从那以后,每当夜晚出去,无论多远,总习惯的往家的方向瞭望,看看是不是还有一盏灯在亮着,那盏灯不但照着归家的路,也在温暖着游荡在外的心。

三、家乡的味道

朋友今天让我写一篇家乡的文字,但总找不到落笔之处。就像空气、水、春天的温度,因为他给了我们生命的营养,给我们生命的寄托,他们悄悄的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所以尽管触手可及,却很难品出他们的味道来。

但无论千里万里,跨洋过海,我们都会背负一个家乡,虽然有时沉重。但总可以劳累了枕着他入眠,寂寞时翻翻回忆打发无聊,寒冷时听听乡音而温暖。

家乡的记忆,总是停留在风拂杨柳、榆钱满串以及白云飘絮般的杨花。因为在儿时不是风景,而是一种无奈的食物。所以现在还感觉自己满肚子的绿洲花海,倒是糟蹋了家乡的风光。

县志上说,柘,因为产柘桑而名。在三十年前到处都是,最有名的有一颗明代的古树,记得苍翠如盖,几天前见过却枯丫满枝了。

柘城坐落在豫东黄河冲积平原上,是串在淮河上的一个璀璨明珠,历史上,因“柘丝、柘织、柘锦”而闻名遐迩。柘,”古称株野、秋池”,是飞沙走、淫雨霏霏,寸毛不生的地方。后来朱襄氏调弦而定邪风,才使这里物阜民丰,使祖祖辈辈繁衍生息。

在城东8km,有朱襄氏的雕塑,牛头人身。据说成了仙,退掉了牛角,就挂在腰间,乘角而飞天。所以“朱”就是腰间多出两个角的“牛”。也许正是这牛的基因在遗传,才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代代吃苦耐劳、勤奋而憨厚。也使这里的民风纯朴而古拙,简明而直接。

近几年,一种农产品悄无声息的在蔓延,也使柘城以它而名扬四海,它就是”三樱椒”。

当初引进三樱椒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暴躁的辣,除了呛人,说不出它的味道来。可能是入乡随了俗,当三樱椒扎根在这片土地时,也像中原的女人一样变得香辣厚重、绵长曲迴了。

每当秋季来临,满地的辣椒重的如火,浅的似霞,真的所谓的云蒸霞蔚,到处燃烧着热情的火焰。现在三樱椒出口多个国家,让地球品味到柘城味道的同时,也让家乡变得现代富有,也让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让这古老的土地又焕发了青春。

要说家乡的味道,七景八台已经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而现在这三樱椒的浑厚泼辣才是柘城的味道。

四、商丘古城游记

趁早秋微凉,邀几个朋友游商丘古城。

沿商柘公路北上。大约离古城三十华里,有古庙叫“”天齐庙”,是纪念周朝开国功臣黄飞虎的。今天虽不是初一,十五,但也香烟缭绕的。庙内敬奉着很多道教、佛教的人物。既反应了当地的信仰繁杂,也印证了中原文化的包容。

反折继续,大约走十里,路东有一祠堂,曰“微子祠”。是商朝名臣微子的墓地,微子是宋国的第一代诸侯,也是宋姓的祖先。

继续北走,大概五华里,离商丘古城三里许,路东路西各有两座高台,东面叫“阏伯台”,西面叫燧皇陵。燧皇是三黄之首,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因为燧皇,远古的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猎狩时代,有了温暖和光明,转入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时代。东面的阏伯台,传说是颛顼的儿子管理火的地方,兼作观星定节气的高台,也就是现在的天文台,随时发布耕种的时间,做到适时播种。可以说阏伯是当时的司农。说到阏伯的父亲颛顼,在此台的东南隅,有颛顼的寝陵,去过一次,肃静得几乎荒芜,只有一块惨碑,使人遥想历史的沧桑。

阏伯台五分钟路程,遥遥的看到一巍峨的城门,凌云飞渡的凸在平原上。门口上栏青石板上刻有“拱辰门”,门脚处有大明成化字样。所以现在的古城,应该是明城。

拾级而上,矗立在城楼,万亩南湖尽收眼底,湖光天色浩浩淼淼。两岸绿柳成荫,芳草连天。

城东是故运河,也是隋炀帝从帝都洛阳到扬州的一条旅游水路,从而也留下了,“谷熟”,“柿黄”“”芒种”,等让人遐想的地名。

运河东,有昭烈将军祠,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英雄,本地人称魏木兰。不知道给相邻的魏征有没有关系。魏征寂寞在参天古柏绿荫里,据说那里的树木是数不清的,这些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联想和揣测。

运河西,有座高台“仓颉台”,传说是仓颉造字的地方,有了文字,也结束了结绳记事。才让智慧得以无误的传承,如果说黄帝是文明始祖,则仓颉应该是文明的拓荒者。与其相对的是造律台,不知道和萧合的约法三章是不是相呼应。

在湖的东南,有一片仿古建筑,那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范文公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送千古,也让书院名满天下。当时也一定云集了天下的学子,使其成为传播智慧的殿堂。

往西三里许,是张巡的寺庙,张巡是抗击安禄山南下的重要功臣,也是睢阳保卫战的主将。尽管最终睢阳城也蹂躏在胡人的铁蹄之下,但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再正西两华里,是三商的源头,王亥创立的三商文化,至今影响着商丘这片土地。

而水下埋藏的,一定有那落魄的,周游列国的孔子避雨的山崖。一定有紫气东来,化胡为仙,留下五千句的“道德经”,字字珠玑,却又深如大海的老子的匆匆一瞥。更有那逍遥如鲲鹏,带着他梦中的蝴蝶,侃侃而谈在濠上的庄周。

脚下就是江南门户,京华咽喉的睢阳古城。历史的烟云散去,无论多么壮阔,千古风流总要离去,无论多么惊天动地。仰望浩如繁星的先哲,方显脚下大地的厚重。

面对南湖,背后的古城更是演绎了过多的故事。孔尚任笔下的侯方域和李香君,也只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神话。

抚今追昔,慨天高地远,只能用陈子昂的那句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五、千树园的桂花

听朋友说千树园的桂花现在开的正是热闹,看样子我没有观赏的福分了,不过还是似乎闻到了那馥郁的芳香。

第一次见到桂花,不,__更确切的说是触及桂花,是二十年前的事。那时还是青涩的岁月,也是九月的一个阴雨天,应该是华灯初上的时段,离杭州大约几十里。恍惚间闻到一丝从未触及嗅觉的味道,那种感觉就像把五脏六腑在花蜜里涮了涮,灵魂飘逸在芬芳的大海,而且是那种触手可及的悠长,真的想做一块海绵,饱饱的吸满这自然的恩赐。朋友告诉我,杭州快到了,因为我们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到了杭州已是夜晚,所以也没有见到桂花的芳容。以致后来每每回忆起桂花来,总以为桂香是杭州的味道。

真正近距离的看到桂花,是在北大附中的校园。住室楼下就有一颗桂树,紧邻的是一颗枇粑。每当教师节前后,总是赶趟的开放,把整个校园都弥漫一种沁人心脾的气味。每簇白花碎碎的,像天空的星星。没有牡丹的华贵,没有兰花的冷傲,只是淡淡的开放着,弥散着。每晚在花香醉里甜甜的睡去,每早在甜梦里,由花香撩醒。现在每当回忆那些岁月,仿佛还醉在桂花的梦里。

有时我在想__特别是在满月的晚上。那广寒宫一定是个让人沉醉的去处,不说是天宫夜景,就这桂花的味道,就足以让嫦娥留恋忘返了。

六、雨天所思

雨天注定是思念温馨的时光。拉开窗帘,泡一杯清茶,选一首轻音乐,让思绪随音乐和茶香在书房慢慢的弥漫。时间也随雨丝慢慢1的抽来,那一定是在宇宙深处,某个点发出,跨过广袤的空间,给我的灵魂带来一丝的问候。

窗外的细雨如纱般在轻风中卷起落下,远处的河岸蜿蜒在天边尽头,那一抹山水,朦胧得恰似一幅白描,淡雅而清新着。每根细雨,丝丝缕缕的飘入池塘,溅起点点的水花来。散开来,犹如少女的酒窝,正所谓的笑魇如花吧。荷塘的青蛙一定在荷叶间跳跃着,呼唤着它的伙伴,满塘的青蛙的夸张的歌唱,在告诉所有人,这欢乐,一定不只是他们的。

而那轻风,更像江南涴纱姑娘的手,将那柔软晶莹丝线在水中荡来荡去,洗去的是昨天的风尘,更有有平常的忙碌与放不下的负担。那静静的水面也一定有你的那把青花伞,在遥远他乡的街头,你也一定望着北方千里的烟雨蒙蒙,听着我的心疼。

偶尔的房檐的滴水,会落在梧桐叶片上,仿佛扣门声,我不知道这个雨天你会不会忽然的回来。

周明礼,1992年河南大学数学系毕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