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双(双节 双鲤 福无双至)
双
“双(雙)”本义为两只鸟,有的释为雌雄一对鸟。用作数量词表示两个、一对。引申为偶数、加倍、匹敌、相从等意。作为数量词常常与“对”“两”“二”“贰”等有相同之处,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差别。用作数词表示“2”构成词语时,一般不能改用“二”“贰”表示,如“双管齐下”“双方协商”“文武双全”“双胞胎”等。用作量词表示成双成对的东西时,虽与“对”同义,但“双”常用于褒义,而“对”有时会用于贬义,如“一对混蛋”“一对傻瓜”“一对冤家”等。“双”与“眼”“泪”等连用有时也会用于悲情氛围,如“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则是语境使然。含“双”字的成语典故很多,如:比翼双飞、双喜临门、文武双全、德艺双馨、才貌双全、盖世无双、好事成双,等等,其中的“双”都是其他数量词不能替代的,“双”常给人以喜庆、美好、温馨的感觉。
双节 “节”古亦指符节,是使者证明身份的凭证,如节麾、节旌、苏武执节归。“双节”则指唐代节度史出行时的仪仗,也泛指高官或神仙的仪仗。如:“唐史头上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唐·王建)、“绿鬓萦云裾曳露,双节飘飖下仙步”(唐·韦应物)。
现在的“双节”则指两个邻近的节日,如每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过去也有指圣诞节和元旦或元旦和春节。由于农历有闰月,如果闰月加在八月之前,则多会造成中秋与国庆“喜相逢”的情况。今年的双节(“国庆”与“中秋”)在同一天,十月一日可谓“双喜临门”,这实在难得。据说本世纪仅有四次:2001、2020、2031、2077,下次同一天过“双节”得到11年之后了。
双鲤 古代在纸张出现以前,书信多写在白色丝绢上,为了避免在传递过程中损毁,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又多刻成鲤鱼形,所以称书信为“双鲤”。
双鲤典故最早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当然诗中所言烹鱼并非真的烹煮,而是戏言让儿子打开装有尺素的鲤鱼形木简。此后,古人常用“双鲤”吟咏思乡念故的亲情,如:“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须致双鲤。”(韩愈)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刘禹锡) “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敦煌曲子词)
“福无双至” 源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临近春节时,写了一副春联挂在家门口,可过会儿就不见了,因为有人偷偷摘走挂自家门上了。如此者三,王羲之为免再遭偷窃,便写了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命人挂在门外,这下可真没人敢偷了。等到除夕晚上,王羲之又写了几个字,分别接续在这副对联上,成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副对联令人叫绝的是,对联前半句的不祥都被所接续后半句的吉祥覆盖,祸去福来更显吉庆:说是福无双至,但今朝福气该到的都到了;道是祸不单行,但是昨天夜里所有坏事却都烟消云散了。
当然,这只是杜撰的故事而已,因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国主孟昶,王羲之是东晋时代人,他那时还没对联呢。也有把事主安在郑板桥、解缙、徐渭等人头上的说法,至于到底是谁,恐怕已经无法考证了,很可能是个不知名的才子所为,而被附会到这些名人身上而已。
附:“又双叒(ruò)叕(zhuó)”是网络流行词语,表示一再频繁发生。源于2012年12月17日晚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的一条微博:“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这句话里四个汉字拆开有10个“又”字,巧妙地反映了日本更换首相之频繁。以后便流行起来,成为常用的网络词语,而且还被有些词书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