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医配伍之谜——君臣佐使(上)

认识了中药配伍的意义,了解了中药配伍最基本的两种形式,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君臣佐使。

所谓君臣佐使,是中医将多味中药配合应用时,对中药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象化的认识。详细了解《中药配伍为何讲究“君臣佐使”?》
鉴于本系列读者以中医爱好者和零起步的初学者为主,又考虑到整体篇幅,本篇所讲的方剂,以最为常用的中成药为主。一则方便实用,可以直接服用,免去煎熬之烦琐;二则既然作为成药,该方得以流传久远,说明此方在临床必有或广、或专的效验之功。
能够充分、合理的用好现有的中成药资源,生活中很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可以得到解决了。不过为了让大家对中医方剂、中医用药配伍思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笔者特意挑选了几首临床比较常用的典型方剂,加以讲解,以明方理。

一、实证用方


(一) 治 风 剂 

1. 疏 散 风 寒 剂 

【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拮梗、羌活、独活、获苳、川芎、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份。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g,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g。

【主治】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

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获苳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囿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g,防风100g,白芷60g,紫苏叶60g,柴胡100g,薄荷60g,芦根1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200g。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
(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g,防风50g,白芷50g,羌活50g,广藿香50g,连翘50g,柴胡50g,桔梗75g,前胡50g,枳实50g,苍术50g,厚朴75g,陈皮50g,甘草50g,山楂50g,六神曲(炒)50g,麦芽(炒)75g,川芎50g,红茶1600g。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2. 疏 散 风 热 剂

【代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一两(30g),连翅一两(30g),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五钱(15g),荆芥四钱(12g),豆豉五钱C15g),牛蒡子六钱(18g)。

【主治】风热感冒。(原方主治:但热不恶寒而渴)

【方解】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方剂。与针对外感风寒所用的解表法有所不同,治疗风热感冒时,要旨不在于散,而在于清。寻思其理,风寒之邪往往从肌表侵入,皮毛被寒邪所束缚是其发病症结。

而风热之邪常从口鼻侵入,咽喉肺系是主要的受灾区。所以外感风寒最常见恶寒,外感风热最常见咽痛。风寒在表则宜温散,风热在肺系则宜清透。

不过卫表肺系原本一体,发散解表须配以理气,清肺之品亦常宜透达解方中银花、连翘原本用以清热解毒,是治疗外科痈肿的常用药。吴鞠通据其轻清上浮之性,用于清透肺卫风热之邪,重用为君。

芦根、薄荷、牛蒡子、豆豉、荆芥,五药助君透邪,牛蒡并可利咽喉,共为臣药。竹叶利水,令体内既成之热邪从小便得排,给邪以出路,为佐。桔梗载诸药上行于肺,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胶囊、颗粒成分同)组成及方解同银翘散。
(2)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375g,黄芩375g,连翘750g。
【方解】本方宗银翘散,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的同时,增加了善清上焦肺热的黄芩,使全方清热解毒之力大增。对于外感风热后,实热表现明显的病症,如咽喉红肿热痛、咳嗽痰黄、发热等,疗效较好。

3.祛风寒湿止痛剂

【代表方】木瓜丸。

【组成】木瓜80g,威灵仙80g,海风藤80g,鸡血藤40g,白芷80g,制川乌40g,制草乌40g,当归80g,川芎80g,人参40g,牛膝160g,狗脊(制)40g。

【方解】本方重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以狗脊助之。以归芎养血活血,人参益气以扶正。肝肾强健、气血充盈之后,以木瓜柔筋怯湿而止痛,白芷祛风止痛,乌头驱寒止痛,灵仙、二藤祛风寒湿止痹痛。

如此正复邪散,痹痛可止。

 4.平息内风剂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一两(30g),生龙骨五钱(5g),生牡蛎五钱(15g),生龟板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主治】肝风内动。(原方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方解】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我们这里先大致分析一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北方水少,北方风多;冬春水少,冬春风多(台风因热极而起,与此有别)。

人体内也是一样。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风即从内而生。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

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大怒(肝阳化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劳累(正气不足,无以御风)、凌晨(对应一年之春,风气当令,天气升发,外内相合),即可发作为中风病。风本无形,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内风同样无形,但内风一动,从下而上,可以带动血、痰等有形邪气,上攻头脑,神窍闭阻,人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风止后,血痰等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痰疲交阻,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表现。

可见,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多培养耗散肝肾的精血,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平时注意调摄心情,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伤阴,避免饮食过于肥厚生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对于医生来说,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是内风初起的阶段。因为此时肝风初动,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尚可用药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难度就非常大了。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方中重用牛膝、赭石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赭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二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顿、龟板三药,最善滋阴潜阳。

龙、龟、牡顿皆水中之物,而入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方中川楝子、麦芽、

茵陈三药,是神来之笔。

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

用于临床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后,病症不轻反重。

张氏从而领悟到,肝为将军之官,性情原本暴躁,喜温良之言,而恶激烈之辞。方中主以重镇,意在压制肝风,是逆肝之性,肝脏受制,可形成“反动之力”,从而令病情加重。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故用为佐药。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脑立清丸

【组成】赭石350g,磁石200g,珍珠母100g,牛膝200g,猪胆汁350g,清半夏200g,酒曲200g,酒曲(炒)200g,薄荷脑50g,冰片50g。

【方解】方取镇肝熄风之义,重用赭石、牛膝,同时增加磁石、珍珠母,皆重镇平肝之类。镇肝同时,又以至苦至寒之胆汁清降肝胆之热

。所不同者,本方无大量滋阴潜阳之药,而增化痰消食开窍之品。所以本方更善于治疗肝风挟痰,上攻头目引起头晕目眩、头痛头风等病症。

 (二)祛 寒 剂 

【代表方】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主治】脾胃虚寒。(原方主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

【方解】中阳不足,寒自内生。人参(今多以党参代之)温中益气为君,千姜温中散寒为臣,白术健脾益气为佐,甘草补益调和为使。今有成药附子理中丸,即在此方基础上增加附子,其温热之性更显。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解说略)
(2)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香附各等份。
【方解】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气,二药合力,则寒散气行而痛止。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引起的急性胃痛。理中治虚寒,良附散实寒。
 (三)清 热 剂 

【代表方】龙胆浑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生甘草、柴胡。
【剂量】原方未标明剂量。今可用诸药各10g。另,今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中,用龙胆草、柴胡、生地黄、泽泻两分,余药一分。可参。
【主治】肝胆实火湿热。(原方主治: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方解】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尤善入于肝胆,为君药。黄芩、栀子助君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令湿热邪气从小便解,给邪以出路,共为臣药。苦寒之品,易于化燥伤阴;清利之品,亦多损阴之弊。故方中配合以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防治诸药伤阴太过。另如前所述,肝为将军,不喜抑郁,直以苦寒清肝,恐有损生发之气,故又以柴胡疏导。三药共用为佐。甘草护中,谨防伤胃太过,为使。

针对龙胆湾肝丸的安全性问题,乃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笔者有如下想法,希望与各位朋友分享,也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中药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药性味之偏;后者之偏,是人体阴阳之偏。如以寒凉清热,所清之热,并非细菌、病毒,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这些细菌、病毒,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治愈疾病。同时,前面讲过,壮火食气;体内亢盛的阳热本身就会对正气造成损耗。

清热,正气才能得到保全,才有能力祛邪外出。战胜非典,最终依靠的仍是天与人的正气,而不是药物对抗的结果。温度、湿度改变了,不再适合邪气的生存;人体正气有足够的能力驱逐已经衰弱的邪气。

如果对这一思路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中药的清热药即相当于西药的抗生素;把苦寒药当作治病祛邪的法宝,而不是辅助机体实现阴阳自和的工具,问题就出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中西医对于治疗过程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中医更强调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剩下的问题,需要让人体自己去解决。西医更崇尚用药物彻底根治,所以退热后,往往需要继续用药1周,以免留下后患。且不对二者是非作任何评价,只讲以西医的思路来应用中药,会带来的问题。
对龙胆浑肝丸的责难,根源于其中的一味药——木通。20世纪90年代初,比利时有人利用此药的利尿作用来减肥,减到肾衰。此后国内相继有报道称,长期服用龙胆湾肝丸后出现肾衰,原因仍然是其中含有木通。将木通作为元凶似乎罪有应得,其实不然。木通苦寒,善于清热利湿,引热邪出于小便。肥人见热者少,见虚寒者多;再以苦寒清热,岂不是雪上加霜?最终肾阳衰败成尿毒症,是犯了虚虚之戒,寒寒之戒。中药不是止痛药、退热药,见痛即可止,有热就能退。今天久治不愈的热证,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的。治疗不以正气为主,一味的强调用药物彻底根治,是典型的用西医思路指导中医用药。可见,过不在木通,而在错用木通。此后一段时间对木通的一派谴责言论,甚至对中草药的质难,实有冤比窦娥之感。

此后经分析,木通一药种类繁多,可以导致肾衰的品种,主要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现在的龙胆泻肝丸中,已经用无毒的木通科木通替代了关木通,实验检测已经比较安全了。不过笔者还是要提醒各位朋友,检测的无毒,未必就是绝对的安全。用中药,要遵守中医药的游戏规则,中病即止。胡乱用药,不识章法,人参也可以是砒霜。

同类常用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

【组成】人工牛黄5g,雄黄50g,石膏200g,大黄200g,黄芩150g,桔梗100g,冰片25g,甘草50g。
【方解】本方以苦寒直折药为主,佐以升提开窍,善清一身上下之火。(四)祛痰湿剂【代表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获茶(三两),炙甘草(一两半)。【主治】痰湿证。(原方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肢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方解】半夏燥褒为君。橘红,古代用陈皮去白而得;今多以陈皮为橘皮,橘红为柚皮。性味十分相近,可以相互替代。以其燥湿化痰而行气,为臣。获茶利湿健脾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清·汪昂《医方集解》中对本方的解说十分精辟,引录于下:“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获苳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使。”今已有中成药二陈丸。

同类常用中成药:

二妙丸

【组成】苍术(炒)500g、黄柏(炒)500g。

【方解】苍术燥湿健脾而解表,黄柏清热燥湿而行下,并用为清湿热最重要的中成
 (五)祛 暑 剂 

【代表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95g,厚朴195g,陈皮195g,生半夏195g,获茶293g,广藿香油1.95ml,紫苏叶油0.98ml,白芷293g,大腹皮293g,甘草浸膏24.4g。

【主治】暑湿外感证(原方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症,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剌痛;小儿推伤,并宜治之。)

【方解】思考之一。

 (六)理 气 剂 

【代表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半两),当归、获茶、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主治】肝郁证。
【方解】本方是治疗木气疏泄不及之主方。其中柴胡为疏肝理气之主药,为君。木疏泄不及,是用不及。用不及者,体必不及。所以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配合养血和血之当归、白芍,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肝郁之标,为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白术、获苳健脾守中,防肝气来犯,为佐。甘草调和为使。同类常用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
【组成】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枳壳、炙甘草。
【方解】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为主;白芍养肝血,延胡索行血气为辅;枳壳下气而理脾为佐。
 (七)理 血 剂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m(-钱半),牛膝(三钱)。
【主治】疲血证。(原方主治:治胸中血府血瘀诸证)
【方解】本方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制的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方中重用桃仁、红花,专祛瘀血为君。有瘀必有虚,故又以四物汤(详见下文)为养血活血,并用为臣。瘀血阻滞,气机运行必然失常。故佐以柴胡、桔梗、枳壳,宣畅疏理气机,令气行则血行,为佐。此方现有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可用。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组成】全蝎、土鳖虫、水蛭、蜈蚣、蝉蜕、檀香、降香、乳香、赤芍、冰片、人参、酸枣仁。

【方解】本方以大量虫类药破血逐瘀为主,辅以辛香行气血药;佐以人参、酸枣仁补益气血。全方以破血为主,旨在治标,不宜长期服用。今天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将此药当作阿司匹林来吃,是误用。一味丹参代茶饮,远较此方为妥。

(八)消 食 剂


1.保和丸

【组成】山楂(焦)30g,六神曲(炒)100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半夏(制)100g,陈皮50g,获苳100g,连翘50g。

【方解】方中前三味即焦三仙,为临床消食常用药。莱菔子即萝卜子,善消食下气。又以二陈除痰湿为助,连翅清郁热为佐。临床消食十分常用。

2.大山楂丸

【组成】山楂1000g,六神曲(麸炒)150g,麦芽(炒)150g。

【方解】即焦三仙。

3.健胃消食片

【组成】太子参228.6g,山药171.4g,山楂114.3g,麦芽(炒)171.4g,陈皮22.9g。

【方解】方以参、药健脾益气为主,山楂、麦芽消食为辅.陈皮理气和中为佐消食类成药中,本药略偏于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