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如何记载,这个民族就如何记忆 2024-04-10 20:20:39 文:网络 编:愈嘉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有人问民国哲学家熊十力“此刻最重要的是什么?”熊十力的回答简单铿锵:“读经!”抗战最艰难之际,中华民族跌入谷底,若想能重新站起来,除非这个民族有足够强韧的精神内核。熊十力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果不能重建,那么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如何重建?从每个人重新读经、再造精神内核开始!读经,看似柔弱无用之事,岂不知,在一个族群危急存亡之际,这恰是最为刚健之事。是的,这就是历史学家的使命,历史学就是要把“此刻”记录下来,历史学家同样是要在历史中找到那些构成记忆节点的“此刻”,为它们赋予统一连贯的意义,让它们构成我们的“历史”,构成“我们”,在灾难时期,为这个民族埋下他日能够精神涅槃的种子。对历史学家来说,每一个经历的时刻都是“此刻”,转瞬的“此刻”却又在记忆中绵延不绝,历史学家如何记忆,这个民族就在如何记忆。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起到了凝聚人心的重大作用,所以,中国的文化市场上,“历史热”始终长盛不衰。其中被研究最多、最深刻,观点争议最大,受关注最广的,无疑是1840年以来的晚清史。如此众多的历史著作、学者,大部分都只是基于事实描述,或者意识形态的特定表达,要找一部书能真正赋予这段历史以不同意义,构成“我们”的精神内核的书籍,实属不易。但是,马勇老师的《晚清四书》却做到了。▍读书经历:从煤矿工人到史学科班1956年,马勇出生于安徽濉溪,那里有一个称号“安徽的西伯利亚”,其贫穷可见一斑。马勇老师回忆说:“与同时代的城里人相比,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早期,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没有机会接触太多书籍。”1979年,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他考上了安徽大学——从一名退伍回乡的煤炭工人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大学四年,马勇从侯外庐主编的五卷本《中国思想通史》出发,将图书馆能找到的历史学、思想史著作全部通览了一遍,许多著作他甚至手抄一份,借此加深理解和记忆。扎实的学术功底,让他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成为史学大家朱维铮的硕士。马勇跟随朱维铮读书三年,攻读中国文化史,从生活做派到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莫不受到其影响。一些熟悉的朋友打趣地说,“就连抽烟的姿态都和朱老师一样。”马勇至今感激在朱维铮门下受到的专业史学训练,他不仅因此打开了眼界,更习得了治史的方法。在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治史者都需要抄写大量卡片、做札记,以备随时查阅,而朱维铮让学生不要抄卡片,而是到需要用的时候再翻书,一次记不住,再翻一次,如此重复,不仅可以强化熟悉史料,更是训练记忆力的良方。在朱维铮的指导下,马勇完成了以《西汉的<春秋>学》为课题的毕业论文。向来以犀利敢言、当面批评不留情面著称的朱维铮,对这位爱徒赞誉有加。后来论文出版,朱维铮为之撰写序言称,“马勇的这本著作,力图超越传统的经今古文学争论,从文化史角度,重新认识西汉的全部《春秋》学……他是勤奋的、踏实的,没有沾染有的小文人那种浮薄油滑习气,显示他属于有希望那一面的青年学者,治学具有顽强的毅力。”朱维铮后来的马勇果然不负所望,在史学道路上开凿出一片新天地,对老师既有承袭,也有拓展,而他的研究重心也从古代史悄然转向近代史。▍近代史所:不以著述为诉求,而以学问为目的马勇说:“我这一生的许多选择都是被动的,包括工作单位和研究课题。”从复旦毕业后,马勇到北京访学,进入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并在此度过了三十个春秋。读书期间,马勇悉心攻读的是中国古代史,他信奉老一辈学人“三代秦汉以下无学术”的说法,对近代史用力极少。而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近代史研究,确实也未能摆脱“革命叙事”、“阶级分析”的传统,学术被政治捆绑,为意识形态服务,并无纯粹的学术。令马勇印象最深的是对资产阶级和洋务运动的重新评价,随着思想解放的风气渐开,先前风靡几十年的“革命叙事”悄然打开了一条裂缝,那种政治保守、文化陈旧的叙事方式,逐渐被追求客观真相的历史叙事所取代。研究者普遍相信,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除了政治革命和制度变革以外,还有一个建设和发展的问题。因而,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改良主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先前比较负面的事件,以及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傅斯年等争议人物,都有了更为积极的评价。洋务运动一些过去的禁忌话题,也开始有了讨论的空间,“近代史越做越像一个学科”。正是在这个当口,马勇进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并深度介入了其后三十年近代史由政治到学术的转向,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思想的进步。他主张,“要把晚清史还给清朝,让清朝的历史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让清朝的历史研究经典化,就和研究唐史、明史一样,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障碍。”与同时代的许多知名学者不同,马勇开始写作的时间较晚,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他自称是一个旁观者和受益者,而非参与者。这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他在安徽大学和复旦大学读书时,没有发表的欲望和能力,而朱维铮等前辈学者也谆谆告诫,在50岁之前不要写东西,一定要踏实读书。进入社科院以后,所里的老先生们也不主张年轻人太早发表文章。当时的近代史所学术气氛浓烈,评职称也不需要看论文或著作数量,而是看是否有真学问,而这一切“全凭老先生的感觉”。自称“话痨”的马勇,坚持“述而不作”,心无旁骛地苦读了五年,狠补近代史的课,读到许多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材料,包括一些港台书和旧报刊。此时的读书,不是以著述为诉求,而是以弄清问题为目的。加上在校的七年,他已坐了十二年的冷板凳,那是他一生中最集中读书的时间。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后来的研究写作筑下了厚实的根基。▍学术三十年:寻找历史逻辑,努力打通文明史尽管有人说,“人们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历史教训。”但马勇仍然比较乐观,他认为从长时段来看,人类还是汲取历史教训的,因而才会有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而他所做的打通中国文明史的尝试,也正是基于这种美好向往的个人努力。马勇说:“一个历史学者,如果不能持续地阅读和耐得住寂寞的沉思,那么他无论如何聪明,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小聪明’。历史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和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十余年毫无功利心的阅读,让他能够厚积薄发。终于,在近代史所前辈张德信先生的提醒和讥讽下,马勇打破了自己述而不作的传统,从1991年开始了职业的历史写作生涯。当时,保守主义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主旋律,受此影响,马勇比较集中地研究了严复、梁漱溟等提供的保守主义方案,以及他们在近代中国的实践。稍后,他承担了“近代中国通史”集体项目中的甲午至辛丑时段,让他得以从政治史视角重新思索中国人在那时的追求和实践问题,以及晚清帝国如何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走到排外、新政,直至王朝覆灭。此后的20年间,马勇的思索也大致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从晚清到民国的演变,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逻辑?各派政治力量、思想家、政治家究竟提供了怎样的方案?实践与理想究竟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让一个老大帝国不是通过变革获得新生,而是付出了王朝终结的代价?他试图给出合乎历史逻辑的解答。他埋首于故纸堆中,钩稽沉思,深入历史细部去探寻谜底,相继写出了等著作。他将中国的近代转型放在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兴起和民主化浪潮涌现的世界背景下来考察,试图提供一套新的阐释话语。而这套阐述,就是马勇老师的代表作《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这套书试图以一种超越功利的“第三者”姿态,重新回到晚清的真实。《觉醒》:解读中国自甲午战败后前因后果的必读书。《维新》:揭示中国君主立宪改革成败得失最富有洞察力的著作。《国变》:看懂庚子国变最通俗易懂的祛魅之作。《革命》:本书涉及晚清立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立宪等重大历史问题,是关于中国宪制转型的必读之作。 赞 (0) 相关推荐 学林轶事| 追随龚书铎先生问学记 [核心提示]在当代中国,凡读过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人,对龚书铎的名字不会太感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大多数同学上课使用的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史>教材是由龚书铎等人编写的:二是在任课老师开列 ... 想象力、学术前沿与历史的非虚构写作 本期燕京书坊,以"历史非虚构"为阅读主题,邀请学者王笛.罗新.杨念群.止庵.张宏杰.郑小悠,媒体人包丽敏及出版人董风云.陈肖寒共同推荐.这些细腻精彩的历史书写,读来既妙趣横生,又让 ... 学林轶事|严以治学 笔耕不辍——历史学家蔡美彪的学术贡献与治学 蔡美彪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立传的历史学家.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蒙古学奖"以及"全国离退休先 ... 《衰世与西法》|当我们在看小800页的近代史学巨著时,我们在看什么? 编辑部评论员:Ansel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LIT.CAVE编辑部 我们会在每周一发布近期出版的书单,向读者征集评论,并在周日集结推送,本文为编辑部读后撰写的文章. ... 清朝末期﹝1900年﹞昆明历史旧影,历史的记忆,近代史的痕跡 清朝末期﹝1900年﹞昆明历史旧影,历史的记忆,近代史的痕跡 历史学家朱维铮,为什么质疑经世致用以史为镜 历史学究竟有没有古为今用.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功能呢?"朱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 这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姚大力以<朱先生对'以史为镜'"的质疑>为题的一 ... 在“墨色”中推开一道历史的缝隙 . 2020年12月19日解放日报读书周刊/读书 . 书札能够再现时代风云,赋予历史以个人化气息. 解放日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 . 名人书札仿佛是来自历史深处的"纸宾客", ... 他倾其亿万家财,只为守护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文|美物计 近代百年,是中国最不寻常的百年, 在这段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历史里, 中国经历了空前的耻辱和剧烈的社会变革, 也拥有了一大批由千万人组成的抗战英雄. 青春,理想,信仰,献身,牺牲-- 百年 ... 黔东南苗族记忆[4]:把虞夏服饰融于一身的民族 黔东南苗族记忆之四把虞夏服饰融于一身的民族刘光保 王语恒鹰蛇之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古让我们能够一窥苏美尔皇后的华丽皇冠是什么样子.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Leonard Woolley)发现了普阿比 ... 黔东南苗族记忆[3]:把“华夏”穿在身上的民族 黔东南苗族记忆之三把"华夏"穿在身上的民族刘光保 王语恒鹰蛇之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鹰蛇之夏>之<发现夏朝>和<文明起源>书中,对"华 ... 在圣经的记载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 在圣经的记载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前往迦南之地,那是上帝应允犹太人的"流着奶与蜜之地".可是从历史看来,那里是"流着血和泪之地",几千来战争和杀伐不断. ... 日本历史学家:中国有一个民族能听懂日语,日本人祖先或来源于此 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公元前300年左右,日本获赐汉朝金印,到了唐朝时期,又被封为倭国,后来日本觉得这个封号有侮辱的意思,就向当时的皇帝武则天申请改为日本,最后获得批准,这 ... 【涉县记忆】县志上记载的民国时期涉县第一土匪头——茨村赵勋佚事 茨村赵勋佚事 赵勋是民国时期涉县有名的恶霸土匪,这个早有定论. 山雨所要说的故事,是小时候到赵勋家拜节,听姥爷与先父翁婿品酒闲聊涉及赵勋的片言只语. 对,先介绍一下,山雨的姥爷赵财顺,赵勋的叔伯兄弟, ... 据历史记载,曾有一个特别神秘的少数民族,他们不仅来历很模糊,而且去向也让人疑惑,无影无踪。这个民族名叫羯族,曾给汉民族带来很严重的灾难 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有56个民族,56支花,其中包含许多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有时会相互攻占对方领地,相互讨伐,有时也会相互融合.少数民族的来历和归属一般都很明确,比如 ... 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傈僳族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影像工作者在云南拍摄<中国民族志>影片的同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图片资料.本组图片就是影像工作先驱们在怒江州等地区记录下的当地傈僳族人的生产生活场景. 怒江,由藏南流 ... 『图文』汉民族的记忆...... 『图文』汉民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