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结项报告:实践过程不能缺席

(一)

近日,一名学校教师把个人的课题结项报告发给我,让我好好地“指导”一下。打开结项报告,我们发现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部分:研究背景、现状调查及其分析、建议、下一步的设想以及参考文献等。从字数上来说,也有一万多字了,而且图文并茂,数据详实,尤其是调查分析部分的各种图形分析比较“专业”。
我们再好好地阅读一遍该结项报告,总感觉缺少一点东西?到底缺什么呢?我们忽然发现该课题结项报告缺少了课题的最重要部分,即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该结项报告在进行了“现状的调查及其分析”之后,直接来到了结论部分——“建议”,这之间缺少了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即实践过程。当我们对其课题提出异议的时候,该老师还说,她们的课题是关于XX的现状调查,那么还需要具体的实践过程吗?
事实上,类似于这样缺少实践过程的结项报告,并非个案。部分教师的结项报告中即便有实践过程,也往往非常简单、不具体,像“蜻蜓点水”一样浮于表面,缺少实质性的具体内容。
(二)
鉴于以往经验,一项课题缺乏实践过程可能基于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课题本身的认识局限,即认为课题只要有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一项课题研究工作也就结束了,因此结项报告不需要实践过程的总结;第二种情况是缺少实践的经验,不知道怎样进行研究、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题没有实践过程,结项报告也就体现不了;第三种情况是选题之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的过程,那么结项报告就只能匆匆结项,应付差事;第四种情况是选题本身有问题,即课题组没有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那么就没有问题,因此也就不会有实践过程,即缺少问题的解决过程等等。
由此可见,上述教师的课题结项报告缺少实践过程,大致属于前两种情况吧。但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那么就该结项报告本身而言,该课题缺少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即缺少课题的实践过程。那么,缺少课题的实践过程,等到课题结项的时候再想去补上这部分内容,显然就会力不从心了。一方面,如果抄袭的话,查新往往比较严格不容易过关;另一方面,如果胡编乱造的话,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离题万里的情况。
事实上,就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的问题解决过程恰恰是一项课题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也通常叫做“成果”部分,是一项课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课题的问题解决过程,也展示了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劳动成果”。课题的实践阶段,是一项课题研究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使用精力最多的阶段,因此需要课题组成员能够俯下身来,真正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其实,实践的过程扎实有效开展了,那么结项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