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力捧,朱熹盛赞,南京风水甲天下?
“
“四象”齐全,朝、案完备,屏障周密,南京成为难得的风水宝地。——桐源居士
《国语》周太史伯阳父曰:“国必依山川。”
古人以名山大川为国辅佐,王侯将选都邑,必先度可居之地,审其吉凶。
以五音堪舆著称的《地理新书》,对南京风水仍不漏其评,在“城邑地形”一节结合山川形胜有一番说词:
“江宁,将山来自艮水,丙丁直流射城,丙阴艮也。巽山耸秀,来向如揖,自天目山分枝至此而落,又面转于丙丁。秦淮亦自巽入而出于兑,朝水入于兑,出于兑,如朝朝而暮夕焉。既出流于蒋山之后,亦艮也、山也。海门故曰虎踞龙盘(蟠),人多英雄,吴、晋、宋、齐、梁、陈都之,自隋已来为夺。”
▲图为《地理新书》中的有关记载。
龙蟠虎踞构成南京的基本骨架,南京四周群山环绕,首尾相连。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水脉,南京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长江下游和南干龙尽头的交汇之处,所谓“襟带长江而为天下都会”。
幕府山在南京城西北,北滨大江,东与直渎诸山接为南京北部门户。观音山在观音门外,亦北滨大江,西引幕府诸山,东连临沂、衡阳诸山。山东北一石吐江濆三面,悬壁崿绝,势欲飞去,名燕子矶。
北滨大江的幕府山
幕府山、观音山、燕子矶诸山连属,西南——东北走向,绵延10余里,南北宽达数里,窄逾百米,峰峦起伏。受此影响,长江向北分流形成夹江,形成一个奇特的半圆后,在南京城北回流母亲河长江。山与水,共佐南京龙脉气势。
遥与钟山相对的方山,在南京城东南30里,秦淮河东岸。山体呈方形,孤绝耸立,山顶平坦,所以叫方山。又因四角方方,犹如天上掉下来的一枚方印,也称天印山,是南京城案山。
宛若一枚方印的天印山
横山,在南京城东南50里。主峰因呈拱形,太阳一出即可照到,所以得名太阳拱,俗称拖船壑,海拔459米,由62条大小山岭组成,东西绵亘10余里,横列若屏障,蔚为南京城前方朝山。
▲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描绘的南京“龙蟠虎踞图”。
南京城西南,近起牛首山,及远有祖堂山、吉山、云台山,绵延数十里。
牛首山,双峰东西相对,形似牛头。《洪武京城图志·金陵古今图考》曰:“牛首山,旧名牛头山,状如牛头,因名。周回四十余里,高一百四十丈。一名天阙山。中有石窟,不测浅深,在西南二十里。”
元、明以降,南京作为明朝朱元璋开国首都,牛首山首度引起朝廷高度关注。“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固然使人兴奋,其性情向背更加引人考究寻思,这是后话。
对南京总体格局,(清)康熙《江宁府志》赞曰:
“金陵全部烟峦屏障,严厉峭卓,不可枚举。其钟阜雄峙,东北诸山迤逦传送,绕之而尽乎盘踞矣。元武、秦淮、青溪等津襟带不一,大江萦绕,西南而天堑之雄括焉。垣局包罗,特为广大,山高水清,精英发越,其士民秀上,物力丰饶所自来也。”
在以钟山为中心的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水景象确实令人振奋。
巍峨的钟山,嶙峋的石头山,与北面横亘的覆舟山和鸡笼山,南面蜿蜒流淌的秦淮河、方山、横山等,构成风水学上的“四象”,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钟山西北,幕府山于乾卦绵延横亘,屏障长江;
钟山之东,铜家山、龙王山、青龙山、大连山于震、巽两卦层层护卫,呈东北——西南走向向前包抄;
钟山西面,五台山、清凉山等山峦起伏,低俯守护,为白虎砂;
钟山西南,雨花台、岩山、罐子山、牛首山、韩府山、将军山、翠屏山等山丘连绵,于坤卦参差守卫;
钟山之南,状如天印的方山作案,横山远朝,江宁平原为明堂平坦无垠。
“四象”齐全,朝、案完备,屏障周密,南京成为难得的风水宝地。古往今来,围绕着南京的风水,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极尽赞美之辞。
▲《地理人子须知》中描绘的金陵(南京)风水形势图。
朱熹认为,南京山水形局严密,土地辽广,是东南地区帝都的首选之地,其理由是:“若在建康,则兴中原气势相接,北面顾瞻,则宗庙父兄生灵涂炭,莫不在目,虽欲自已,有不能自已者。……东南论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诸方水道所凑,一望则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应处。……建康形势雄壮,欲进取,则可都建康。”
继政治家诸葛亮之后,亦有风水形家隆重加入赞美南京风水的行列。(宋)廖金精就极言“建康形势洛阳同,王气古云钟”,将南京与洛阳二者风水等同并列。
这确实是一处难得的号风水。水绕山环的南京,若没有其它暗藏的不利因素影响,风水格局实在十分理想。言其“理想”,是因为它贵器罗列,符合了风水学的原则原理,具备了好风水中的诸多要件。
(待续,本文选自《千年堪舆——月泛金瓯》第三章“金陵兴废”。)
作者丨桐源居士
图片丨桐源文化及网络公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