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西清砚谱》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同源】

《西清砚谱》是清代第一部官修砚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钦定编纂,三年后成书。总纂官为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为陆费墀。其中绘图由内廷画师门应兆完成。

《西清砚谱》共计二十四卷(包括附录卷),收录乾隆皇帝鉴藏的砚品240件。其内容翔实,均以图与砚说、御题砚铭或文字考证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著录,弥补了以往砚谱中只有述说而没有图绘之不足,堪称一部重要的砚史图谱。

仿汉石渠阁瓦砚

《西清砚谱》的编纂与乾隆皇帝对砚的关注有密切关系,正如乾隆皇帝在“御制砚谱序”中所云:“内府藏砚颇多,……久陈之乾清宫东西暖阁,因思物每系地博散置多年,不有以荟萃记,或致遗佚失传为可惜也。因命内廷翰臣,甄敷品次,图而谱之。……谱既成,欲命于敏中拟四六引言,以行之,既思题句铭辞皆自作,且六日而成四十首……”由此可知,著录入谱的砚多是内府各处陈设或是散置多年的旧藏。乾隆皇帝还亲自审定,命内廷翰林鉴别品次优劣,并分别御题诗咏镌刻于砚和砚盒,成为乾隆皇帝的鉴藏砚品。因此,乾隆《西清砚谱》可谓自宋代米芾《砚史》、苏易简《文房四谱》、李之彦《砚谱》之后又一集大成者。

《西清砚谱》将所著录之砚台分别以材质和时代先后为序,编为陶之属、石之属、又附录卷。其中附录部分为本朝所制砚台。收录砚台材质丰富,计有瓦砚、砖砚、澄泥砚、端石、歙石(龙尾石)、艧(音“或”——编者注)村石、旧洮河石、驼基石、红丝石、紫金石、松花石砚等。时代上自汉瓦砚、下迄乾隆本朝砚,均有著录。其中附录部分以本朝新制松花石砚、仿古石砚、仿古澄泥砚等为主。特别是乾隆本朝所制端石、歙石和澄泥仿古六式砚等,均仿自明代高濂砚谱或宋代苏轼砚谱。御题《旧端石海日初升砚》诗中,记述了端石海日初升砚是仿自高濂砚谱,见于“卷十八”著录,应是乾隆时期的仿古石砚形式。又据记载,还有仿高濂砚谱画样制作的各式仿古澄泥砚,即诗中所写“曾命制澄泥以仿之”,分别著录于《西清砚谱》附录卷二十三、卷二十四。这些仿古砚的材质不局限于一种,有端石、歙石、澄泥三种形式,均以六种砚式成套制作。此外,还有按照“苏东坡砚谱”画样制作的各式仿宋代石砚等,一般是由内廷砚匠烧古做旧,或交苏州烧古做旧等,均成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御用砚形式,极具时代特点。

《西清砚谱》按材质或时代依次为序,为我们呈现出乾隆朝内府所藏砚品的基本风貌。但因当时历史条件所限,有些砚的时代尚存有疑问。如将前朝遗砚认定为宋代砚,并以古砚相称。这对于后人了解宋代以前的汉、唐砚式,均造成一定的局限或误讹。甚至有些仿古砚系仿自宋代苏轼砚谱或明代高濂砚谱,如仿古澄泥砚、仿宋代苏轼砚等,均有赝鼎,其中大部分是仿有所本。还有些砚经过了改制,均镌刻乾隆皇帝御题砚铭,或品评鉴赏或以砚纪事,昭示后人。虽然它们已失去本来面貌,但仍不失为今人了解乾隆时期宫廷藏砚的重要资料,对于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至今,《西清砚谱》著录的砚仍有大部分传世,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也有流散于海内外及民间者。因此,很有必要将著录砚品与现存实物比较研究,以求对今天传世砚的定名、材质和时代等方面作更为科学的认定和管理。

(赵丽红,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器物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