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类清除计划?如何从时代赋予的病症中逃离?

2020年初,中国舆论紧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但环顾世界,各国天灾与疫情同样不少:大流感、瘟疫、山火、蝗灾、干旱、地震、暴风雪……

2020人类清除计划,我们能活到这部灾难片的结局吗?

美国遭遇40年来最致命的流感病毒在蔓延!至少已有2200万人患上流感,1.2万人死亡。而除了流感,还有一种名为“诺如”的病毒也在袭击美国。

秘鲁再次爆发“登革热”疫情,感染病例数达2300例,12人死亡。老年人、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属于易感染高危人群,一些患者由于延误治疗而死亡。

巴西惊现全新神秘病毒——雅拉病毒,澳大利亚祸不单行,连续遭遇火灾、沙尘暴、洪灾、冰雹轮番袭击,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全球第十大猪肉消费国菲律宾猪瘟蔓延......

01

信息焦虑,时代赋予的病症

十几亿中国人已经在网上刷新闻刷了超过20天,过去只有两三千万新媒体人这么干,如今大多数人刷新闻的频率和时长绝对不会比新媒体人少。

只需要隔上一会儿,可能是半小时,甚至10分钟5分钟,我们就会中断手头的事,拿起手机刷一下新闻。

每一天的24小时里,我们都在不断的暂停自己的人生,以期再接收一剂关键新闻,看看自从上次放下手机,哪个国家又有什么重要进展,有哪些无耻的人又出现,有哪些让人气愤的事又在发生,有没有一些振奋人心的故事。

我们想获得更多的信息,不去遗漏重要事件;想去关注细节的内容,寻求一个可靠的结果。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神奇地吻合了我们的当下。

柏克莱大学研究,人类过去30年产出的信息比过去5000年加起来还多,而且每两年就倍增。

当外界信息的输入大脑,大脑会进行信息加工。美国学者Wurman首次“信息焦虑”这个概念,Bawden和Robinson将信息焦虑定义为“一种不能访问、理解或者利用所必需的信息时的压力状态”。

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由此造成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感。感觉就像电脑开了太多应用程序导致死机了一样。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叫“信息焦虑症”
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达到焦虑症的严重程度,可是很多人已经深切感受到这种信息焦虑带来的烦恼。

02

过度关注,焦虑的威胁陷阱

不可否认,我们都处于全民焦虑中,是因为巨大的信息量的涌入。但很多人会忽略,面对多发的灾难,加重人们的焦虑情绪的是过度关注。

动物实验发现在刺激清醒动物的杏仁核,动物出现“停顿反应”,显得“高度注意”,人类也是一样。人在感受到危险时,会激发杏仁核神经环路,并出现相应情感反应——焦虑和恐惧。

焦虑使注意力产生偏差,对危险过度关注,随之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更容易被有威胁性的事情吸引。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刷刷刷”停不下来的时候,除了接收的客观消息,好的消息没几条,坏消息却越来越多。
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关注任何事件的自由,但是请一定不要失去独立判断问题的理智。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很容易在没意识之下被“带节奏”。

其实,换个角度想,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行动,如果让自己一直处于注意力漂浮、信息未加整理的焦虑状态下,只会事半功倍,恶性循环,让事情往更令人焦虑的方向发展。
因为根据焦虑的发生发展机制来看,焦虑不仅来源于一种负性认知,还会让我们的认知产生负性偏差。焦虑会扭曲你对世界的看法,让你看什么都往最差的一端想。

03

灾难信息过载,该如何自我拯救?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焦虑时最常见的两种负性自动思维是:

以偏概全:

一部分武汉人感染了,那么有所有武汉人都有可能携带病毒;病毒由野生动物来的,那么所有的动物都不能触碰或饲养。蝗虫已经肆虐,是不是马上也可能盯上中国?
非此即彼:
一线的医疗工作者紧缺口罩等防护隔离用品,那么口罩肯定都被送到了达官贵人的手里。2020灾难事件多且难解决,人类世界的毁灭也要来了。

其实真正让人恐惧、愤怒的恰恰不是前半句事实,而是后半句大脑的负性认知。焦虑会导致灾难性的思维方式占据你的大脑,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思维方式,然后否定这种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看待威胁的方式——不把它看作是“致命的危险”。

越是危机时刻,越要保持理智,不做乌合之众。辩证的看待问题,推荐大家尝试辩证行为疗法的几个基本操作:

辩证评估:不断地寻找在自己对行为和事件解释中遗漏了什么全面地评估。

允许自然变化:允许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变化和不稳定存在。

柠檬中榨出的柠檬汁:化不利为有利。看到问题中蕴含的机会。没有问题就永远没有锻炼技术的机会。

还有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减轻焦虑最好的办法:减少过度关注,适当“心理隔离”

比如设定“信息时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20分钟来关注疫情等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悦情绪。

尤其是在晚上睡觉前一小时内尽量不要再刷手机,以免造成入睡困难。

图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