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片《母鸡》Old hen中洞见 “反哺”情感的真挚复归‖文/秦家琦

从短片《母鸡》Old hen中洞见 “反哺”情感的真挚复归

短片《母鸡》的故事很简单,主要是叙述了空巢老人沈大妈突然失去了陪伴她多年的爱犬,陷入了终日抑郁寡欢,显然她需要一些陪伴。而一直对沈大妈颇有好感的邻居刘大爷,为了表达关怀之情,把“老母鸡”作为一件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她。正是这一意外之举,却戏剧性地滋润了沈大妈祖孙三代人的家庭情感:祖孙情感的短暂破冰,母子感怀关系的复建,脆弱生命的易猝……都在这“短促且长”的十五分钟淋漓地呈现,漫长人生旅途的时钟,也在这一刻停摆。

我们总说影像存储了时间的记忆,按下了时间暂停键,其手法或温柔,或严厉,或冷静的残忍,但这并不妨碍观者体味质朴真实的人性纯美,思考人生的底色苍凉。短片《母鸡》完成了这一使命,影像本身将我们引溯到往昔时光,使得一直强迫自己前瞻的当代“忙人”,也开始顾及身边人,念及体衰年老的祖辈,父辈的人生处境。

倘若情感复归?何其有幸。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古往的美谈,如今却稍显暗淡。片中的主要人物设置比较具有典型性,忙于自我事业奋斗的青年父亲,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当代母亲,沉溺电子产品疏于沟通的儿童 ,当然最为突出塑造的是寂寞孤独的空巢老人。这些人便是当代社会中无数个沈大妈,老刘,大维,顺顺的映照。在这部影片中,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的情感隔阂的破冰与复归,却是由于不速之客“母鸡”的润滑才得以推动的,情节设置构思巧妙,诙谐有趣,故事认真讲,情感便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了。

母鸡作为线索,串联了主要情节,联动了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刻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一开始,镜头跟随手拎母鸡的刘大爷雀跃欢喜的步伐,深入居民楼内部。镜头一转,伴随刘大爷的惊喜制造声和母鸡惊恐尖叫,以及接下来母鸡胡乱翻腾的特写,使得接手礼物的沈大娘笑逐颜开,给母鸡解绑,松绳子的动作特写都交代着故事的进程。不速之客——母鸡的入驻家中,使得沈大娘的悲伤心境有了些许改善,而且将展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祖孙视频,本沉溺于玩耍,漠视与奶奶寒暄的孙儿顺顺,却因为这只母鸡变得兴致勃勃,甚至一家三口难得归家看望母亲。但让人遗憾的是,团聚的短暂时光里孙子顺顺对于母鸡的关心似乎超越了一切,奶奶的照顾与思念,再一次被漠视,让人倍感唏嘘;孙子失眠夜语,哭闹竟是因为一时兴起,想与母鸡久伴玩耍,悲喜皆与奶奶沈大娘无关;顺顺离开久未见面的奶奶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舍,却因为怀抱母鸡归家的欣喜,笑得合不拢嘴;母鸡在儿子大维的家里,闹得不可开交,可谓是“鸡飞狗跳”,只得送回奶奶家中,奶奶自然欢喜,每周盼望儿孙,媳妇归家看望母鸡,以获得来之不易的短暂相聚;可好景不长,孙子顺顺对母鸡这个玩物逐渐失去了兴趣,不愿再回奶奶家探望,“母鸡”很快如同沈大娘一样成了被无视存在,被粗暴的丢弃了。

短片斩获数座奖项的必然性,不仅在于讲述故事手法的精妙细腻,而且反复观看便更能体味出,导演焦悦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一些焦虑与思考,即:当代社会空巢老人的关怀问题。以及对于子女践行“反哺”责任的呼吁。影片中的隐喻意味,夹杂着人生悲凉的体验,观者如有感知,便会被其中嘲笑似的讽刺所动容。

悉心的观者会发现,影片的开篇和结尾,都有亡者的黑白遗像照片,照片上还都摆着一个大大的“奠”字。唯一不同的便是:第一张是沈大娘死去的哈皮狗的遗像,第二张则是突然去世的刘大爷的遗像。剧情回到影片开始,刘大爷敲门,镜头却对准哈皮狗的遗像照片,刘大爷应声,却成了狗狗遗像的画外音,这里可谓是“人模狗样”的巧妙隐喻。

借此,细品剧情,观者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导演的意图。母鸡需要链绳束缚才不会闹得鸡飞狗跳,上房揭瓦。倘若它疏于管教,飞上高枝,则需要用面包虫“智取”引诱才可以重回主人怀抱。孙子对母鸡是“三分钟热度”,便弃之不理。可片中的老母亲却不会找寻借口搪塞儿孙,关怀丝毫未减,添衣保暖的叮嘱,源自真情。子女对于母亲,母亲之于子女的对照,冷静克制足可见导演笔触的细腻。片中的母鸡,哈巴狗作为宠物,虽然有时会顽劣拆家,给主人增添烦恼,但它们的特质却在某种程度上优于人类,那就是导演在片中着重传达的“反哺”特质。念及养育者的情,记挂主人的好,人与动物的情真意切,似乎成了片中最值得回味的情感。

“智取”在片中实属沈大娘的无奈之举,荒唐可笑的是,沈大娘需要绞尽脑汁地用“母鸡”做引子,诱导儿孙归家探望。而当这种计划落空时,我们作为观者,会突然觉察到之前荒唐滑稽的观片体验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力与悲凉。这种悲凉随着剧情的推进,层层叠加,构成了切实的情感共鸣,“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念及父母的哺育深情是必要的。

要知道情感的牵系,并非洪水猛兽般的存在,存在即合理,何况是在家庭单位规模缩小和血缘关系的地理隔阂日渐增加的当代社会,我们呼唤情感“反哺”的复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