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行草欣赏和点评(二)
武威药简
武威药简是东汉早期的医药记录.1972年11月出土于甘肃武威汉滩坡。
这里所选的二简是处方简其中详细说明了药物成分及药效,署款为“公孙君此二简的字迹为章草体,从中可以看出书写者的精湛书艺。其用笔以厚重为主,点画以短节的形式出现,其势不可稍移。使转处浑劲而自然,流露出作者很高的用笔技巧。结体取势因字而异,而不作各字一律的简单化处理。相同的字不同写法(如“三分、丸”等)体现了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
其匠心还表现在对上下字和左右行的配合上,巧妙的承接、穿插和让使整个简面浑然值得注意的是,此二简中点法的运用老到,这对只知弄笔缠绕的书写者来说是有参考价值的。
致尉曹吏书
这是一件汉代木牍书信,出土于甘肃居延受书者为时曹吏某人,书信内容因残佚严重而不可尽知。
此作纯以禿笔干墨写成,线条厚而拙,时有因笔锋散开而造成的飞白。提按幅度很小,使转处劲健而自如,处大多戛然而止。其字形变化丰富,在保持近的疏密程度前提下,笔画多者字形大,反之字形小。字势不作平正处理,率皆奇崛生动。
整体来看此作老笔纷披造型奇妙、虚实莫测,其气韵与《平复帖》非常接近。我们在取法此作时可与《平复帖》相参照。
劾守塞尉党状
这是一件汉代公文,内容是主官夏侯谭以“毋状”之罪罢免守塞尉党的公文。此
件共11简,这里选取其中5简。
其用笔纯熟,点画的起、行、收都自有法度,没有一滑而过的笔触。转折处有方有圆,方者不僵硬,圆者含骨力。线条粗细没有大的起伏,简约而匀净,反映了作
者的控笔能力。其结体因字而异,字形变化繁富。字势生动,绝无平板者。个别字的形体处理有较大夸张,如第二简诉”、第五简的府”等字,十分潇酒狂而不怪。点与线的巧妙结合亦使此作意趣生动而又有较好的整体感。此作还流露出一丝散淡的意态,似乎可以看作后来魏晋潇散风格的源头。仔细梳理这样的特点会有助于我们对书法风格演变的理解。
永元兵物册
此作是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广地候官下属的候长向候官所作的报告其书体为典型的汉简章草。
章草是由隶书草化而来的,从这页汉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隶书草化后,很多重复的笔画被省去,有的笔画增加了连写。这样,就出现了字形的变化,章草的字体也渐渐形成了。从用笔上看,横向的笔画仍旧取横向拉开的笔势,如“弩”字下部的“弓”的笔势即是。连写之笔往往出现在邻近笔画或运笔的笔顺比较顺手时。直线居多,纹转之笔相对较少直线为主是隶书的余绪,弧笔是连写中的省约。如“张”的“弓”部,小而短的笔画连写省约,就形成了小弧拟汉简章草主要应抓住其古朴的气息,用笔不宜太圆滑,手下写的是草书,而心中的感觉是隶书,这样才能体会到章草的气息。当然,写章草必须要以写隶书的体验和隶法的掌握为基础。
熹平元年瓮
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陶瓮上的字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行书之一。
从此件器物上的字迹可以看出早期行书由隶书蜕变的痕迹。虽然在用笔和结体上还没有完全脱去求书的某些特点,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已是“行味”很足的行书了。其中的“为”“殃”“死等字无疑是成熟的行书,而且与唐代颜真卿的行书极为相近其用笔已脱去隶书波磔之法,蚕头不明,雁尾也无像了。增加了圆转,略去了繁琐的字也由扁而方而长了,随形就势,按体立形,或长或扁,或大或小。行气一改隶法行列有序的特征,改为有行无列,行气分明。此作具有古朴稚拙的味道
取法此作,应着意一个“朴”字。用笔不必求其流畅,重笔涩行,笔笔独立,无芒角圭棱无粗细跳宕。心中蓄隶意,手下用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