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和《缩小人生》观后
2018.01.27 23:57
看完电影坐着双层巴士上路过皮卡迪利圆形广场
如果给电影贴标签“好片”、“烂片”的话,那么刚刚拿下金球奖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又豆瓣评分8.7的《三块广告牌》一定是前者,而豆瓣评分都不过5.5的《缩小人生》无疑要被归类为后者了。
可真正的观影体验从来都不是可以完全量化的。在我因为时间限制(仅限周六晚上)真的连看了这两部电影,却又觉得各有千秋。一致的点在于最后的结局都还让人意犹未尽,会觉得才真正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在看《三块广告牌》之前,我已经在毒舌电影app上看过好几篇剧评的文章。由于我不太喜欢以暴制暴地怼回去,即使被评价很克制,也一致没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动人。可机缘巧合,这个时间段恰好合适,所以就想着看看不属于我原本爱好范围的反映美国乡村现实的片子也可以感受一下剧情设置的精巧与女主演技的卓群。
不能说失望,但可以说主角的一次次转变可以看出失去女儿的她如何走上“自我救赎”这条路。可我却还是自私地会想着:对啊,无辜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失去了性命。世界还在继续转,母亲用尽一切办法想要抓到凶手。那为什么一开始,母女之间要恶言相向?
或许是因为我抓不住重点,总会在想,是黑色幽默、是反体制了,可对于暴力和仇恨,的确在这部电影中存在着“政治不正确”,显得很有种、很酷。曾经犯过错、彼此伤害过的人可以相互存留一点善意,然后成为“英雄”和“好人”。
可这些套路,再仔细想想,除了“回头金不换”的浪子,那么一开始就想做好人的普通人呢?应该是我社会经验还很浅薄,我只会想着妈妈跟我讲的:
生命只有一次,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好像看电影的时候都更多在寻找一种认同感,虽然也会为主角演技折服,被剧情感染,但故事内核所传递的能量我是否能接收到却是目前最影响我的因素。毕竟不是专业的人士,电影于我,更多是有机会看另一个世界中的人性光辉。
第二部电影是我一开始在电影院看到预告片就觉得有点意思的“伪科幻”电影。我评价他为伪科幻是相对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这类科幻电影而言,因为这部电影全程的色调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邻国新闻中的报道。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可以缩小到现在体型的0.3%,各项身体机能都不受影响。
单是这个设定,就让我很好奇一下子减少了那么许多碳排放和个人垃圾产生的“科技”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转变呢。
我不住地在想这个问题,想到了《格列佛游记》里的小人国,又联想到要是有这样的一个技术:我要用它来做什么?
于是就想到了超级英雄之中很特别的一个——蚁人。
这部电影中当然没有,它整体的内核就是气候变化、资源紧缺、人口过剩的情况下,科学家选取何种方式带领人类走向新纪元。而这个新纪元,又是不是真的把问题缩小甚至解决了呢?
相比《北京折叠》将上层、中产和下层人民的生存权与时空意象交合,这部电影是直接微缩了一切,然后再逐渐展开画卷,让你看到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类可能会出现的未来。
那么,问题来了,真要有这技术,你会缩小自己吗?
来英国之后我有一个周末自己独自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每每和人说起,就会常得到这三类回答:
我觉得只有3D的好莱坞大片才值得去电影院,那视觉效果才好!
一场电影要两三个小时,还不能快进,太浪费我的时间了!
看电影那么贵,你真有钱!
第一类回答其实反映了很多对“电影院”的误解。如果一个电影的诞生只是为了视觉效果和打斗特技存在,那我觉得VR技术明显更加让人身临其境。可为什么黑乎乎的一块屏幕就有魔力让你坐在那里两三个小时呢?
还是因为导演和整个制作团队所构建的这个世界,可以让你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中。故事讲得好会让你的情感随着整体情节推进波澜起伏,和主人公一起经历冒险;故事讲得不好,你也可以安然地在电影院打瞌睡反正没人看见,或者兴致勃勃的脑补要是你来讲会怎么处理。
而最后一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相对的概念。英国几家电影院有电影年卡,每月大概20磅,可以无限畅看,同时推荐给好友(最多十二位)的话,两个人还都能免费多出来一个月*。即使不推荐朋友去看,我这种每周去一次,平均每次看两场(甚至有时看三场)的人而言,并不觉得是奢侈的消费。
毕竟我不懂包也不囤鞋,有一个不需要任何人陪伴就可以得到很多乐趣的周末小爱好还挺自我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