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古人用的字典

现代人看古籍的时候,常常因为字音、字义的问题而苦恼不堪。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有很多儒家经典文献都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到了南北朝、隋唐年间,如何释读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著名学者陆德明编纂了一部《经典释文》,考证古音,辨识字义。在这部书中,共计分析了14部经典文献,包括《尚书》、《春秋》、《周易》、《礼记》、《论语》等著作。

陆德明是苏州人,很早就投靠李世民,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登基之后封他为太常博士,而后晋升为国子博士。陆德明在《经典释文》的序言中介绍了他编纂这部书的目的,他为了帮助天下学生掌握正确的字音、字义。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进一步了解经典著作的真实含义。学习就要较真儿,陆德明就是一位较真儿的学术大师。

要想解决字音、字义问题难度很大。东汉末年,天下陷入混乱。之后几百年里,一直没有出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从三国时期,到南北两晋,再到南北朝时期,让文化传承出现了地域化差异。官渡之战前,北方的学术研究氛围比南方好。官渡之战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前往江南地区。在南北朝时期,北朝一般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让文化研究裹足不前。

一直到了隋唐年间,天下统一,急需消灭这种文化上的南北差异。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有人编纂一部解读经典文献的“字典”。可以把《经典释文》当成唐朝的字典,这样一说,估计大家就都懂了。

陆德明在编纂《经典释文》的过程中,他很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他给《周易》这本书分析讲解字音、字义的问题时,借鉴了30余位前朝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对核定,筛选其中正确观点介绍给莘莘学子。有时,遇到有争论的字音、字义,陆德明罗列前人的多种观点,他把其中可信度最高的观点排在首位。这个小细节体现了陆德明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性,遇到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不回避,他会给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经典释文》有多个版本存世,现存最久远的版本是宋刻本,清代的文人据此修订出“通志堂版”和“报经堂版”。到了现代,有专家学者根据上述三个版本,通过精心修订校对,重新出版了这部《经典释文》。这一举措,让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现代人也有了好帮手,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高效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