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6:刘邦为什么要换太子?

潇湘四叶付费 ¥ 18 提问:司令,历史上的刘邦的形象是知人善任,并且为了强化皇权采取过很多措施。为何晚年却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动摇过?

曾经有一篇文章《王侯将相真的有种!》你可以去读一下那篇文章:刘邦是一个底层人,那个时代的王者之族都源于古华夏部落首领家族的血脉。《史记》上记载,不管是夏商周秦的王族都源自于华夏古部落首领的血脉。这在当时的人看来不仅天经地义,而且唯一合乎天道法统——在贵族时代,血统即正义!刘邦的祖上没法追溯到华夏古部落首领的血脉,甚至无法追溯到贵族阶层,所以他只能装神弄鬼搞了个天神的儿子——真龙天子就是从刘邦这个时候开始的!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的父亲都要被绿一次!

刘邦和他的时代特征的这个背景决定了什么呢?决定了刘邦的统治缺乏天然的合法性。不要小看了合法性,任何时代合法性都是一种共识,会在人心中形成某种惯性的约束——人心中的约束有时候比监牢更能禁锢人的行为。正因为他不具备合法性这种惯性的保护,所以,他只能靠暴力去压服任何潜在的威胁势力。所以,他需要不断的联合一方势力去打垮另外一方势力。越到后面,你会发现他的敌人逐步由外而内,从更亲近的群体分化出来:最开始是联合项羽灭秦,然后是联合诸侯灭项羽,再接着是联合自己的功臣和亲信灭诸侯,再接着就不得不联合血亲势力来灭掉自己的功臣。最后的威胁是他的血亲势力!

在历史的记载中,吕氏家族是有钱有势的,而且是他的天使投资人。他家乡的那群亲信也是他的天使投资人,但那些人都是阶层比较低下的人,也是因为走投无路并非源于主动意识。平时我们只看到了萧何,樊哙,周勃这些家乡亲信势力,没太注意吕氏家族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开始起兵的时候,那些钱粮哪来的?是谁为刘邦编出赤帝之子的鬼话,并以自己的公信力来让乡亲们都相信?是谁说自己总是能看到刘邦的头上有一片像车盖的气,并逢人就说,大造舆论?是吕氏家族的人呀!另外,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50万人打不过3万人,丢盔弃甲,逃命时把女儿和儿子都踹下车了。他最后一座城池是谁守卫的? 他小舅子!吕氏家族并不仅仅是出钱,还亲自带兵,还据有地盘。他为什么后面要弄死樊哙,而不动萧何、曹参、周勃?不都是家乡的亲信,不都是军功势力么?因为樊哙是他的连襟,樊哙的老婆是他的小姨子,樊哙是吕氏势力的一员。刘邦不断的联合一方势力干掉另一方势力,在清理韩信这种功臣的时候,他依仗的是吕氏的势力——是吕后干掉了韩信。

干掉韩信以后,又如何来削弱吕氏的势力呢?他做了两件事情:1. 把刘氏宗亲子弟都封王,而且派到富熟的地区去做实实在在的藩王,赋予财权、兵权和治权等所有权力——这是故意扶持地方势力保持外部的威胁。2. 把早年跟随自己的亲信子弟兵大量封赏并且让他们掌握关中主力军,还杀白马与天下盟誓: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这就为外部的藩王势力和内部的家乡亲信势力采取非常措施提供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不管刘邦是否在世,他们都是奉旨行事,师出有名!后来果然如此。剿灭吕氏势力的正是外部的实力藩王和内部的旧部亲信势力的联合行动。

在这两个布局都做完以后,他准备做一下压力测试:提出换太子!知道如何在人群之中快速把人分类吗?提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人会在争议和撕裂中逐渐自动战队!刘邦那个老狐狸要把敌人识别出来,准确的说,他要把敌人的势力范围识别出来,换与不换其实无关重要。因为大局已定。真正的棋手往往落子无声!

刘邦在布局的时候并非不清楚自己布局的后遗症。他在送自己20岁的侄儿去东南富余之地出任吴王的时候,抚摸着刘痹的背说:五十年后东南有人反,不会是你吧!可见他非常清楚:为了清剿吕氏这种血亲势力,不得不强化外部的刘氏藩王,而这种强枝弱干的布局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他之所以要表达那样的担心不是信不过自己的侄儿,而是这种结构必然造成那样的结果,不是一厢情愿的信任就可以避免的。因为这些人不仅仅具有血统合法性和大义的名份,还会逐渐拥有独立的财权——这三者叠加必然后患无穷。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便是两千年后,弥留之际的那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既是嘱托,也是提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