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儿童科教慈善基金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儿童科教慈善基金,致力于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在创新、探究、科普等方面发展儿童科教事业。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截至2019年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共有14处自然遗产,其中就有6处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自2016年起连续4年间,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4项自然遗产,其“突出普遍价值”均符合“生物多样性”标准。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重新确定于2021年5月17日至3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生物多样性”的目标、方法和全球通力合作,又成为国际范围的热点关注内容。“生物多样性”不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而是涉及自然与文化多层面的生命共同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地,涵括了基于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多重角度判断,具有突出的和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包含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多个层次。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也涉及“人”与文化层面。生态文明理念开始融入保护机制。2019年9月,生态环境部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共同发布了COP15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包含了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以及黄海、东海、南海等海洋生态系统。同时,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生物多样性专家以物种拥有数目及其特有程度为评定标准,对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进行排序,中国排在第8位。其他国家还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刚果(金)、马达加斯加、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高度密集的自然景观类型和从热带谷地到高山寒带完整的生态系统系列,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这也是云南昆明成为此次COP15大会举办地的背景。
生物多样性成为社会主流目标任重道远
2010年9月,联合国第65届大会第161号决议宣布,从2011年至2020年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希望各成员国采取行动,推动实现2020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COP10)在日本爱知县举办,会上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战略中的5个战略目标及相关的20个纲要目标统称为“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其宗旨是激励所有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期间采取措施,推动目标实现。
2016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维持人类的生存与生计”。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生物多样性国际日致辞中呼吁:生物多样性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一个贯穿各领域的重要问题,所以各国必须在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主流以及改变社会如何看待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高度重视并推动生物多样性全球进展
我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上率先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有关规划和计划,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他强调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他还表示,COP15大会将在中国举办,要积极做好筹备工作,全面履行东道国义务,确保举办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生态环境领域专家认为,COP15大会“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对引导国际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治意愿,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达成《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次大会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力量。为迎接这一全球盛会,加强COP15及其主题的传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理念的推广。近日,COP15执委会决定开展“《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题宣传口号”征集活动。
秦岭冷杉(学名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属于松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常绿乔木,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秦岭,因生于阴坡及山谷溪旁的密林中,多数植株常不结实,仅在光照较好处的成龄植株能正常结实,但有隔年结实现象,种子易遭鼠类啮食,天然更新较差,加上。过度采伐,分布面积日益缩小,植株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由于秦岭冷杉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9年8月26日,由财政部、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林业厅等单位组成的谈判代表团,与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官员,在亚行北京代表处就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示范项目进行了贷款谈判,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丁云祥带队参加了此次谈判。经过三天的谈判磋商,就4000万美元亚行贷款、500万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分别签署了项目协议、贷款协议和备忘录。
秦岭的独特地位使它成为中国以至世界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优先关注的保护区。大熊猫被称为旗舰动物,保护了大熊猫也就保护了众多野生动物。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走廊带建设以及南太白山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的成功实施,为达到保护与发展双赢,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榜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带来的不只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理念和管理。
秦岭有两只鸟,在全国都很知名。秦岭还有一条鱼,在等待更多的人认识它的生态价值。一只鸟叫朱鹮,另一只叫红腹锦鸡。一条鱼,叫秦岭细鳞鲑。
秦岭在中国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仅有珍贵的大熊猫,一度濒临灭绝而重新恢复生机的朱鹮,也因为秦岭的庇护而得到了复壮。过去由于非法捕猎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朱鹮种群在野外曾一度消失了。秦岭周边它原本广泛的栖息地,都看不到这只“东方宝石”的瑰丽身姿。1978年,我国组建了专门的朱鹮野外搜寻小组,期待能够有所发现。1981年5月23日傍晚,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专家刘荫增和考察小组来到了秦岭南麓,陕西洋县的金家河。在这里,他们听到天空中传来朱鹮的叫声。考察队苦苦追寻了三年的朱鹮,终于找到了它们野外存活的踪迹。在金家河旁边的姚家沟,考察队共发现了2对成鸟和刚刚孵出的3只幼鸟。这最后的7只朱鹮,是朱鹮野外家族复生的唯一希望。当时,刘荫增把这7只朱鹮定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此后,再也没有找到第二个群体。就是依靠这个极少数的群体,我国以极严格的保护措施,成功地拯救了这个极危物种。到2020年年初,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陕西的洋县,也因为保护朱鹮,2013年11月,被当时的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建设“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探讨一条完全新型的”有机产业”发展之路。秦岭还有一只鸟,叫红腹锦鸡,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的特有鸟种。红腹锦鸡又被称为“金鸡”,它雄鸟羽毛太好看了,在民间,很多人都认为它就是“凤凰”的原型。陕西的宝鸡市,也是因为经常发现红腹锦鸡,而得的这个名字。
宝鸡地处关中西部,秦岭横贯东西。近年来,宝鸡开展“一河两岸”综合改造治理和渭河“百里画廊”建设,生态荒野面积越来越大,湿地面积逐渐增多,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这样的时代,也是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热情高涨的时代,2015年10月份,宝鸡成立了“宝鸡市爱鸟协会”,为宝鸡生态环保事业、野生鸟类保护等努力奉献力量。爱鸟协会会长杨军科介绍说:“2016年12月,爱鸟协会的志愿者在金台区附近巡查时,发现硖石镇一麦地里有几只红腹锦鸡的脚受伤了;随后,志愿者在麦田边又发现了一些残留的鸡毛和断了的鸡腿。见此情况,志愿者初步判断有人在附近非法捕猎,于是我们连续十几天到该地查看情况、收集证据,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很快就找到了非法捕猎的男子肖某,并成功将其刑事拘留,保护了红腹锦鸡。”
秦岭还有一条鱼,叫秦岭细鳞鲑。它的命运,在继续挑战着我们政府的生态保护意志和能力。2018年、2019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濒危物种基金负责人邵文杰,专程到了秦岭腹地,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他首先调研了陕西陇县的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专门为保护秦岭细鳞鲑而设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发现,挖沙、旅游、垃圾、修路等人类活动,依然是保护区珍稀鱼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因素。
在陕西太白县的湑水河自然保护区,也是秦岭细鳞鲑的关键栖息地。邵文杰发现,秦岭里发育的很多河流,由于落差相对高,一度吸引了很多水电企业的投资,一度也成为了当地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在湑水河保护区的实验区和缓冲区,建设了不少水电站。比如观音峡水电站,它的大坝将湑水河拦截住,导致水库下游河道脱水严重。
观音峡水电站建设于2006年,2009年蓄水发电。2009年,大坝蓄水后,太白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曾进行了一项“观音峡大坝对湑水河鱼类及野生动物的影响”的专题研究,发现大坝建设对鱼类,尤其是下游鱼类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大坝蓄水后,由于河流阻断,河流生境改变,河道脱水等因素,下游鱼类种群基本消失,种类也减少。
邵文杰介绍说:“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大坝建设破坏了理想的秦岭细鳞鲑、大鲵等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严重压缩了其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建议,观音峡大坝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流量最低标准的3—4倍,下泄生态流量。同时要必须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对鱼类的影响。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拆掉这样的大坝。这两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保护区,已经开始了拆除大坝的行动。相信这些坚决的保护措施,会得到更多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