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27)

构建动态校本德育课程的原则

1.生成性与预成性相结合

构建动态校本德育课程应注重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根据国家、地方育人 要求及学校育人目标,校本德育课程虽有生成性特质,但目标、内容、过程等必定有着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而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生成因素进行的调整、完善, 经过实践也会逐渐稳定下来。因此,动态校本德育课程应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 地因生成而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构建动态校本德育课程,必须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关注个性,适时引导, 避免扩大,亦可将个性化的创想、特立独行的探索等发扬光大。

3.单一性多元性相结合

动态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单个年级、单个考察点、单项 内容的特点体现针对性,而且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等发挥多元的教育功能。单一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结合,将使课程更为“立体”。

张晓群 《小学动态校本徳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3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策略:

1.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

在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时,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构建起生活化的德育课程。在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要注意规则层面的要求。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对其实施的德育无需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德育更多的是规则化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要注意问题层面的要求。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融入课程中,尤其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将其融入课程构建中,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德育的水平。

2. 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对于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要注重学科渗透,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洗礼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知识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

3. 构建科学课程评价模式

第一,注重发展性评价。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发展是关键,也是核心。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要求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第二,注重多角度评价。构建德育校本课程评价模式时,应当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既要包括情感内容,又要包括态度内容,还要包括价值观的内容。第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针对德育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课程评价的主体方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还可以是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从多个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

黄莉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原则与策略探讨》 2018

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应正确处理本土文化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土性知识、本土性精神传统为课程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与思考中获得对本土文化的客观体认,学会认识、分析、甄别本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创新中主动发展本土文化,理解、认同并积极建构与创新本土文化,为今后服务地方社会,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发挥本土文化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在内容上,需要对本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与提炼,使本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全校师生中得到认同。形成广泛共识;另一方面在方式上,要积极探索本土文化教育的传承方式,选择的方式应尽量与现有的德育方式相结合,使本土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实现内容与方式上的融合与统一,真正构建以本土文化教育为主的、卓有成效的校本德育模式。

邹强 吴亚林 《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5

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开发应具有原则性,过程也应具有探索性。

1. 追本溯源,认知红色文化理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清楚地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历程。每一所学校都是一部历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和学习方式。想要凸显学校红色特色教育,学校课程的开发须追本溯源,深入挖掘学校红色文化底蕴,依据查阅历史记载或深入群众调查了解获取更多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素材,真正认识、了解红色文化内涵,进而整合、提炼出适合自身的特色办学理念——特色立校,特色强校。

2.提纲挈领,搭建红色文化工程

学校本着“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将红色校本课程纳入到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中去。为更好地践行学校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校需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工程的搭建,提纲挈领,取其精华,打造一所特色百年老校。诚然,这座红色工程的搭建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材开发者们积极整合红色文化内涵,为这座工程建立起基本框架,有了基本框架的支撑,红色文化的内涵才得以丰富、完善。

3.立足课堂,渗透红色文化内容

随着学校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的开展,红色德育作为一项完整的教育内容被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学校教师将红色教育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而爱国主义教育将会指引学生每一步前行的路。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文化技能,更重要的是让红色教育精神进入同学们的心田,纳入到对同学们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因地制宜,传承红色文化教育

每一个学校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知识底蕴,该校则是红色教育常态化的百年老校,这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红色土地,是一座美妙的教育之所,红色文化是这所学校活的语言,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所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努力传承红色特色文化教育,担当幸福教育的新使命。

5. 励志前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

历史是前进的,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精髓也应该励志前行,教材的开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红色文化精神应该时代永存。这本教材不仅仅属于开发者,也不应只属于学校,她将属于社会,属于每一位社会主义接班人。

许杰 《浅谈红色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2017

农村德育校本课程应立足乡土资源

1.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的农村土地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80%以上,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带,拥有山川、平原、丘陵等复杂多样的地形面貌,形成了我国农村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类型众多的自然条件。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融于一体,只要用心发现,四季物候、田间地头、花鸟鱼虫、山石土木都可以成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对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农村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村生活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地的方言、传统和习俗各具特色,充分挖掘这些题材,可以增进农村小学生对自己所属的乡土环境和民间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等。

3.农村具有丰富的生产劳动资源

农村种植的各种果木、蔬菜、花草,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田野里的各种劳作,如播种、施肥、收割庄稼、采摘水果、喂养牲畜等,都可作为培养农村小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良好素材。通过参与这些劳作,农村小学生可以体会到家长的辛劳,从而更加尊重长辈;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农村小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掌握生活技能,并且形成坚毅、勤劳的优良品质;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会激发农村小学生服务家乡、贡献社会的热情。这种融入生活的道德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传统德育课程中的“说教”

安瑞霞 《谈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2011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我们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及课程组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农村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合适的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

(一)注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在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考察探究活动中去。我们给学生创造了适合的实践情境,使学生放心、放松地参与实践研究,他们的学习表现非同一般。

(二)注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教师。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需要具备多项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在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注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农村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素材转化为直观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优化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第一,德育校本课程的编写应注重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联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活动的过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第二,因地制宜,整合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有机结合,注重获取的知识与社会应用密切联系。生活就是学习,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金甫 《运用乡土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