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 勃兰登堡 普鲁士的崛起

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个名义上统一的帝国,各个邦国都是独立可以不服从中央,帝国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哈布斯堡家族无法使帝国统一,德国的统一还要依靠普鲁士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霍亨索伦家族将这两块分散的土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12世纪,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坦开阔的波德平原上,有两块在地理上并不连接的近海土地先后与德国历史发生了密切联系。其中一块叫勃兰登堡,一块叫普鲁士。

勃兰登堡是中世纪德国诸侯在反抗斯拉夫人异教徒的多次战役中,作为帝国的边疆区而建立的前哨据点。

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沙丘平原,人口稀少,土地贫瘠,为大海所封闭的内陆没有突出的自然特征和自然边界。1240年以后,随着易北河以东的广大地区陆续为德意志军事贵族所征服,这里开始形成以柏林为中心的边地侯爵领地。

勃兰登堡门

柏林城兴建于13世纪初,由施普雷河两岸两个斯拉夫居民点构成,1317年与克尔恩合并为一个城市,1442年被确定为勃兰登堡侯国首都。

柏林

勃兰登堡的前身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勃兰尼堡公国。斯拉夫人从公元四世开始从东欧平原开始从西东南三个方向进行迁徙,形成了斯拉夫三大部落。西斯拉夫经过与法兰克王国的接触逐渐接受了天主教,东斯拉夫人经过不断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接受了希腊正教即东正教。

自从1134年萨克森地方贵族阿斯卡尼家族的阿尔布莱希特,从皇帝洛塔尔三世手中获得对这块领地的统治权以来,历代勃兰登堡边地侯奉行东的政策。

随着东历代边地候的东出,到了12世纪末,阿尔布莱希特的后裔已将其领地从易北河流域扩展到奥得河畔。

易北河 奥得河

至13世纪末,其疆土已达波兰西境的瓦尔塔河和维斯瓦河流域,并逐步控制了斯拉夫人的滨海地区,使这个边疆殖民地不断得到发展和扩大。到阿斯卡尼家族统治末年,勃兰登堡的疆域已达4.5万平方公里。

侯爵为了扩大人口、招来移民,建立城市、发展商业,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德意志化。逐渐去斯拉夫化,彻底德意志化。1356年,依据《黄金诏书》勃兰登堡侯爵获得帝国选帝侯称号。

在勃兰登堡向东,越过帝国的东部边界和一片辽阔的斯拉夫人滨海居住区,有一块德意志的“飞地”,就是普鲁士。

普鲁士人属立陶宛人的一支,世代生息繁衍于维斯瓦河和涅曼河之间的滨海土地上,是这里最早的主人。

12世纪末,波兰封建贵族在维斯瓦河口构筑但泽城堡(格但斯克),开始以此为据点同立陶宛争夺对普鲁士的控制权。

在迭遭失败之后,波兰贵族马佐维亚公爵被迫向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求援。条顿骑士团原为德国天主教会进行十字军东征的军事组织,13世纪初在德国教会的征召下进入这一地区,教皇希望未开化的波罗的海沿岸信奉基督教。

1230年,骑士团与波兰贵族立约负责进攻普鲁士,作为交换条件,将取得库尔默兰等边境被征服土地的统治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征服,骑士团占据了这块遥远的“飞地”,并通过大量移民和强迫劳役,使普鲁士逐渐德意志化。

骑士团使得该地区逐渐基督化和德意志化,逐渐和当地人融合形成了德意志化的普鲁士人,在站稳脚跟之后,骑士团开始排挤波兰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并联合立沃尼亚骑士团,吞并了波罗的海的东岸和南岸称霸东北欧。

条顿骑士团国

1308年骑士团出兵占领但泽,不久又把势力扩张到东波莫瑞,切断波兰的出海口。

德国骑士团的扩张对波兰和立陶宛国家构成重大威胁,迫使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向骑士团反击。1410年7月15日,得到俄罗斯支持的波兰—立陶宛联军在坦能堡会战中重创骑士团。至此,骑士团的扩张势头受到遏制。

波兰立陶宛大公国

以后,由于内部纷争,特别是1454年爆发的延续达13年的普鲁士人起义的打击,骑士团的势力开始走向衰落。1466年,骑士团与波兰签订《托伦和约》,被迫放弃所占有的部分领地,包括但泽、托伦、马林堡和波莫瑞东部被波兰收复;剩余的普鲁士土地仍为骑士团领有,但必须臣服于波兰。

至此,骑士团的中心转移到柯尼斯堡,作为依附于波兰的藩属,暂时中止了在东欧的扩张。勃兰登堡和普鲁士不同的历史起源和相互独立的发展过程,在15世纪以后,由于霍亨索伦家族的兴起开始发生密切联系。

霍亨索伦家族原为德国士瓦本公国的小贵族,10世纪因统治瑞士北方的索伦城堡而得名。

纽伦堡

1192年,这个家族因与皇帝亨利六世联姻,获纽伦堡伯爵封地,开始成为望族。1411年,纽伦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六世利用勃兰登堡宗室断嗣、领地发生混乱的机会,用金钱从皇帝西吉斯蒙手中获得了对这块边地侯领地的临时管理权。

这是霍亨索伦家族统治勃兰登堡的开始。在担任该地临时行政长官期间,弗里德里希多次利用皇室困难而慷慨解囊,以便从身负重债的皇帝手中获得对这一地区的永久统治权。6年后,为酬谢这位久受考验的追随者,皇帝终于将这片土地连同选侯爵位一并封赠给弗里德里希。

霍亨索伦家族族徽

从此,勃兰登堡作为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核心,伴随着统治形式从侯国、公国、王国发展为帝国,一直没有变化,延续了500年。其间,霍亨索伦家族利用婚姻关系、继承协定以及其他类似手段,不断扩大其统治范围。其中对普鲁士公国的兼并对它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臣服于波兰的普鲁士,由于早期推行的德意志化政策一直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在16世纪初霍亨索伦家族的旁系阿尔布莱希特当选为骑士团首领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阿尔布莱希特是霍亨索伦家族纽伦堡一支的领地继承人。

他掌握骑士团以后,接受马丁·路德的建议,宣布宗教改革,使骑士团的教会地产在路德新教的旗帜下逐步世俗化。由于改革富有成效,脱离天主教以后的东普鲁士逐渐变为这个家族的世袭领地,获得普鲁士公国的称号,但对波兰的臣属地位没有改变。

马丁路德

阿尔布莱希特在普鲁士的家族统治仅维持了两代,至其子阿尔布莱希特·弗里德里希逝世,其统治因家族断嗣而宣告中断。

此前,勃兰登堡选侯约阿希姆为兼并普鲁士遗产,刻意安排其子西吉斯蒙与普鲁士公爵长女安娜联姻,取得了对这块“飞地”的法定继承权。

由于同波兰的藩属关系依然存在,勃兰登堡选侯不惜采用贿赂手段,先后取得波兰王公和议会的承认。

至此,161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最终形成。在兼并普鲁士前后的几十年里,勃兰登堡选侯还通过类似的方法,先后在德意志西部取得克勒弗、马尔克(鲁尔地区)、拉文斯堡和拉文施泰因等下莱茵公爵的领地遗产(1614年),三十年战争后又将明登、卡敏、哈尔伯施塔特等分散领地纳入自己的版图(1648年)。

这些领地多位于威悉河、莱茵河下游经济发达地区,虽与勃兰登堡在地理上并不相连,但它使霍亨索伦家族与西欧较先进的地区发生了直接联系,为它在西北德意志新的扩张提供了基地,是普鲁士国家由外围深入旧德国领土的重要起步。

这样,从1417年正式承袭勃兰登堡选侯遗产以来,在200年里,霍亨索伦家族的地产已发展为三块辽阔而又分散的领地,即大为扩展了的勃兰登堡、远离德意志的东普鲁士和镶嵌在其他邦国之中富裕发达的下莱茵地区。

领土面积亦由原来的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到8万余平方公里,成为一个从德语区最西边延伸至最东部的、漫散的领地联合体。

三大板块中,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在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上较为接近:遍布沙质低地和沼泽、森林,濒临大海,冰冻期稍长,形成以容克贵族地产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由于两块领地都有大河贯通全境,并流向大海,故而有着发达的航运和商业,在波罗的海对西方的贸易中,两地的粮食出口占有重要地位。

西部的下莱茵地区,面积虽小,但地处著名的莱茵谷地与威悉河中游,气候湿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人口密集和农业发达的地区。

但是三块分散的领地无法形成稳定的向心力,为了把这三块领地联合在一起,霍亨索伦家族付出了几百年的努力却无意中统一了德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