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夏侯、曹氏,生前谁担任的军职最高?夏侯惇排不进前三?
三国魏、蜀(汉)、吴,最成功的当然是曹操打下根基的魏国,即使魏国后来被司马氏取代,也无法否认他在三国时期的强大。
曹操能在乱世中,从弱到强,剿灭一个个诸侯,成为曹魏的开创人,除了那些足智多谋的谋臣的帮助,最主要还是依靠曹氏、夏侯氏等宗亲帮其掌控的武装力量。
三国纷争,国力也好,谋略也罢,最终所有结果的验证,都还是要在战场上显示出来,包括压制内部的权斗等等。
因此,军权才是任何一个势力,或者魏、蜀、吴三国君主最重视的,也最依赖的力量。
对于曹魏军队来说,虽然也有如“五子良将”这样的名将,但他们在决策权、指挥权上,始终只是处于二线,战略区级别军事的负责,从来不会真正交给他们。
如于禁那样破天荒地被曹操授予统带七军的范例,在曹氏、夏侯氏还能扛起大梁时,也就仅仅出现过那么一次。
曹魏军队的根本,到底还是曹氏、夏侯氏宗亲,直到他们中间再无人才涌现,曹魏也就衰落到被司马氏取代了。
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起,到司马懿得以掌控军权前,曹氏、夏侯氏两大家族中,也是人才济济,出现过许多威震四方的名将。
本文就对这些曹氏、夏侯氏诸将做一个小盘点,看看他们中间,谁在世时,做到的军职最高。
第一:曹仁
网上一直有人争论曹仁和夏侯惇谁是曹魏第一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很难说服谁。
两人生平的战绩,对曹魏政治、军事上的帮助等等,本文就不比较了,行文过长。
单只论生前担任过的职位,曹仁毫无疑问是要超过夏侯惇的,《三国志·曹仁传》中记载: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
曹丕时期,曹仁先当大将军,后升任大司马,这是诸曹氏、夏侯氏中唯二获得过的待遇。
大将军已经是全国军队的统帅,大司马的地位比大将军还要高,根据曹魏制度,还位在三公之上。
备注:西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也是军队统帅,位高于大将军,但无实权。
这是曹丕在对曹仁封无可封时,从前汉找出来的官职,前汉比较著名的大司马有卫青、霍去病、霍光、王莽等人,可见大司马一职的显赫。
如果不是曹仁获封两年后就去世了,真不知道曹丕还能拿什么来封赏他?估计只能封公、封王了。
当然,有个历史事实是,夏侯惇比曹仁先做的大将军,他死后,曹丕才把这个位置给曹仁,然后才又升任大司马。
不过,曹仁在夏侯惇活着时,军中职位虽然低一级,只是车骑将军,但食邑远远超过,曹丕继位后,曹仁是三千五百户,夏侯惇才两千五百户。
至于两人到底谁第一,网友们可以继续争论,本文只比较在世时做的最大军职,曹仁领先。
第二:曹真
很遗憾,比生前军职的话,没了曹仁,夏侯惇还是得继续往后排,因为他的晚辈,曹操的养子曹真,跟曹仁一样,也是既当过大将军,又当过大司马。
魏明帝曹叡继位的当年,升曹真为大将军,四年后,入朝升任大司马(此前的大司马是早两年去世的曹休),一年后,曹真去世。
小说《三国演义》中,把曹真描写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蠢材,历史上并非如此,不过,本文不是描述生平,就不阐述了。
曹真虽然是在曹休死后接任的大司马,但他比曹休强的是,他当过大将军,跟曹仁一样,所以,把他排在第二。
第三: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侄,他于曹叡继位的当年升任大司马,成为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位在当时的大将军曹真之上。
不过,他这个大司马从来没有入朝视事过,一直在曹魏边境的东线抵挡东吴,所以,也只是名义上的大司马。
但既然当过大司马,在军职上,就要超过一大堆前辈、同辈,因为他没有当过大将军,所以把他排在曹真之后。
曹休担任大司马两年后,在“石亭之战”中惨败于东吴大都督陆逊,回去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比曹真强一点的是,曹休跟曹仁一样,当了两年大司马,曹真只当了一年。
第四:夏侯惇、曹洪、曹爽、曹宇
夏侯惇终于出现了,继续遗憾的是,他在生前担任的最高军职上,要跟曹洪及两个晚辈排在一起。
上述四位,都是生前军职只到大将军一级。
以职务论而非战绩和贡献的话,严格来说,曹爽才是其中最牛的,他生前的职权远超爷爷辈的夏侯惇。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同建安二十五年,当年十月,曹丕代汉),曹丕继任魏王之位。
当年二月,曹丕升夏侯惇为大将军,但仅仅两个月后,夏侯惇就病死了,都没有熬到魏国建立。
夏侯惇、曹仁死后,曹氏、夏侯氏一代中,就剩下曹洪了,曹丕继位时,他升任卫将军(二品将军号中,位次仅低于车骑将军)。
不过,他在曹丕时代过得比较惨,他跟曹丕有矛盾,《三国志·曹洪传》注引《魏略》中的记载:
文帝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
因此曾经有钱不愿意借给曹丕,被曹丕一直记恨在心,当了皇帝后,当然要整治曹洪。
别说让曹洪继续带兵了,曹丕都差一点杀掉他,还是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为曹洪求情,才换来了贬为庶人的待遇。
好在曹丕只做了不到七年的皇帝,否则,曹洪晚年的日子就难过了。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驾崩,曹叡继位,才给曹洪这位仅存的曹一代元老恢复到了后将军(三品将军号,位低于四征、四镇等二品将军号)的职位。
四年后,曹真回朝接替死去的曹休,担任大司马,大将军被曹叡给了司马懿,让司马懿负责西线对蜀汉方向的军事行动。
曹真的回朝,对于曹叡来说,有些难受,因为在一线的军队中,就没有曹氏、夏侯氏的扛鼎之人了。
在前一年,曹叡还给在前线的外姓将领张郃升了个征西车骑将军,就是为了让张郃制衡司马懿。
但他也没办法,曹氏、夏侯氏剩余的人才中,就没有够资格去当大将军的。
左右一看,还剩下个曹洪活着,这是真正的元老宿将,不是司马懿可比的
于是,在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都有人了情况下,曹叡把曹洪升为了骠骑将军。
骠骑将军最早是汉武帝为霍去病专设的职位,地位等同于大将军(魏制,骠骑将军和大将军是唯二的两个一品将军号,大司马是超品)。
司马懿在接替曹真的大将军职位之前,就是骠骑将军。
曹叡希望借助曹洪曾经在军中的威望,帮助自己稍稍压制下在军中的司马懿等世家势力。
不过,此时的曹洪也已经老了,已经拿不起刀了,只能做个名义上的骠骑将军,两年后就病死了。
在曹洪死前一年,曹真病死,曹氏、夏侯氏的人才断代了。
曹氏、夏侯氏三代里面,掌舵的是曹真的儿子曹爽。
他在曹叡去世后,以“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职位跟太尉(曹叡生前担心司马懿在军中做大,把他的大将军实权撤了)司马懿一起辅政。
曹爽的这个大将军,也是曹氏、夏侯氏在军中职位的最后辉煌了。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废掉曹爽,司马氏主政,曹氏、夏侯氏开始逐渐被打压,再也无法抬头。
另外,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也当过大将军,但他这个大将军只当了几天就被罢免了,《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
十二月乙丑,帝寝疾不豫。辛巳,立皇后。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谷。以燕王宇为大将军,甲申免,以武卫将军曹爽代之。
曹叡死前,本来想让曹宇辅政,结果被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两人说服,罢免了刚任命的曹宇,换成了曹爽。
曹宇是否能压制住司马懿?历史没有给他机会验证,但把他换成曹爽,却是曹魏灭亡的根源之一。
第五:夏侯尚、夏侯渊、夏侯玄
这三个人生前担任的最高军职是同一级,都是二品将军,夏侯渊是夏侯尚的堂叔,但他生前担任的职位虽然跟夏侯尚品级,但位次却低一些。
曹丕称帝后,夏侯尚是升任征南将军,同年,因配合徐晃拿下上庸,逼降孟达,击败刘封之功,升任征南大将军。
加了一个大字,在位次上(非品级),就高了堂叔夏侯渊那么一点点。
备注:夏侯尚的妻子是曹真的妹妹,还有一个女儿是司马师的原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渊于定军死于老黄忠之手,在他战死时,他的军职是征西将军。
以夏侯渊的本事跟资历,正常情况下,当然不会只是区区一个征西将军就到位了,可谁让他死得早呢?
夏侯渊战死的时候,当征西将军已经三年多了,同辈中,曹仁当年刚升任征南将军,夏侯惇只是前将军(三品将军号),曹洪才是个都护将军(杂号将军)。
由此看,夏侯渊能活到曹丕代汉时,应该位居其余所有曹氏、夏侯氏之上,他最可惜。
再来说夏侯玄,他是夏侯尚的儿子,生前担任的最高军职是征西将军(假节,督雍、凉诸军事)。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曹魏朝中的反司马氏派密谋杀掉司马师,以夏侯玄为大将军代之,事发,夏侯玄被诛三族。
第六:曹植、曹彰、秦朗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本来准备让曹植率兵去营救樊城曹仁,给他的军职是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行是临时的意思,征虏是三品将军号)。
军令下了,也就是说,曹植这个军职是坐实了,不过,曹植装醉没接受。
原因是,在夺嫡之争中败给了曹丕,为了不让曹丕忌惮,他拒绝担任军、政职务。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委任曹彰为北中郎将,行使骁骑将军,让他去平息乌桓部落的反叛。
曹彰获得归来后,曹操又让他行越骑将军(到底是个几品将军号,没查出来,骁骑将军应该是三品,越骑将军应该也差不到哪去)。
曹植也好,曹彰也好,也真就只能做“行”将军,不管他们是否有军事才能,曹丕继位后,统统雪藏。
秦朗是曹操的义子,虽然不姓曹,也不姓夏侯,但也算是宗亲,他生前的最高军职是正式的骁骑将军。
除上述三位曹操之子外,其余诸如夏侯献、曹肇等人就不提了,没名气不说,军职更低,连三品将军号都混不上,全部和谐掉。
第七: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夏侯尚的堂弟(或堂兄),夏侯玄的堂叔。
他其实在魏国军中都已经做到右将军的位置了,之所以把他排在最后,是因为他投降蜀汉了,在蜀汉又升了军职。
“高平陵之变”后,夏侯霸担心被清算,于是投降蜀汉。
他在蜀汉是有跟脚的,他的堂妹是张飞的老婆,生个女儿嫁给了刘禅,成为蜀汉皇后,他也是蜀汉的外戚。
在蜀汉,夏侯霸的军职做到车骑将军,只比大将军姜维低一点点。
车骑将军是张飞生前曾担任过的最高军职,是二品将军号,但却是二品将军之首,军中位次仅次于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
夏侯霸应该在蜀汉灭亡的四、五年前病死,也不用再次面对司马氏,或殉国蜀汉了。
第八:结语
以上是我总结的,三国时期,诸曹氏、夏侯氏中担任军职最高的十四位将领。
他们都是当时比较厉害,在史书记载中比较出名的,其余不入流的当然还有不少,就不用浪费笔墨了。
曹氏、夏侯氏家族,在东汉末年,属于地方豪强,非士族,所以在培养子弟方面,对文不是那么重视。
除了曹操这个奇葩是文、武都比较牛外,其余大多都还是以行伍为主。
两个家族的集合,出现十多位名将,不算少,主要是,两代之后,没有后备人才补充。
这或许也跟曹氏夺得江山有关,至少,为皇权计,曹丕要把二十多个兄弟中还活着的,及他们的后代给限制住,直接就减少了后备人才的来源。
没有人才接替军职,军权逐渐旁落,是曹魏很快就丢失江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了上述那些辛苦为曹魏打拼江山的前辈。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