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过年

儿时的过年,记忆最深的是小孩的放鞭炮以及大人的醉酒。

孩子放鞭炮的渴望是从腊月廿三小年开始的,因为在小年的晚上,在吃饺子之前,是要放鞭炮的。那时家境贫穷,放鞭炮不像别的富裕人家一长挂一长挂几千响上万响的,我家买的是小挂鞭,七分钱一挂的那种,一盒是十挂,买一盒足够燃放整个过年,甚至连三十上午上坟祭祀放的鞭也有了。

由于对鞭炮太过渴望,所以往往会偷偷地私藏一挂,然后躲在一个没人的地方,小心翼翼的将小挂鞭拆散了,成了一个个单一的小炮。找一个土坯墙缝或者枯树皮缝,放一个小炮在里面,然后擦一根火柴点燃小炮的引线,迅速躲开,捂着脑袋眼睛斜盯着引线呲呲的燃烧,最后砰的一声炸响。在小炮火药味还未散尽之前,急忙跑过去,查看被小炮炸崩的痕迹。放炮的过程很刺激的,当然也很享受整个过程。

燃放鞭炮对于小男孩来说无疑是一项勇敢的活动,整个过程要求心理素质绝对过硬,从点燃到爆炸,虽然时间很短,但绝对刺激,这也许是男孩子天生的一种爱冒险爱刺激的一种体现吧!至于最后“呯”的一声炸响,那是对整个刺激活动达到高潮的快感体验,那是一瞬间的享受。

胆子再大一点的,敢用手捏着鞭炮,点燃后迅速扔掉,这个不仅需要一定的胆量,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反应速度,稍微迟疑,就有可能还没扔出去就炸响了。这个危险系数太高,我不敢,也从未试过。

大年初一早上,作为一个男孩子,最急迫的是穿衣蹬鞋,跑向昨晚放鞭炮的邻居院子里,在一地红色的炮屑里,寻找那些还没炸响的仍然带着引线的小炮,还有那些引线着完了没有炸响的哑炮。

捡回的那些带引线的小炮,自然十分高兴,也十分珍惜。大部分引线都燃烧过,因此引线的长度就不是很长,燃放这些小炮需要更大的胆量,往往点着后刚转身就响了。那些没有引线的哑炮,则有多种玩法,一种是从中折断,露出黑色的火药以及被黑色火药包围的若隐若现的引线,擦一根火柴点燃后,哑炮就会冒出一股黑烟,并伴随呲呲的火花,我们叫“呲花”;第二种玩法就有些情趣,还是将哑炮从中折断,露出黑色的火药,然后拿一个带有引线的小炮,将引线卡在哑炮的折断处,然后再伸直哑炮,将露出的引线点燃,会先看到哑炮的呲花过程,接着就是“啪”的一声小炮的炸响。我们管这种玩法叫“老婆ML”,(后两个字土话发音实在是不雅,但比较形象,估计发明这种叫法的人想象力亦是十分丰富的。);还有一种玩法就比较冒险,还是将哑炮从中折断,露出黑色火药,点燃后,哑炮会呲花,然后迅速将正在呲花的哑炮对准表面较为平整的土墙,哑炮会炸响。我看别人玩过,没事,心里也痒痒,就尝试了一次,谁知哑炮的威力还是很大的,疼得我嗷嗷直叫,手指头由麻变疼,疼的呲牙咧嘴很长时间,这种锥心疼的教训让我再也没有第二次尝试的勇气。

燃放小炮的游戏有时也会做些恶作剧,比如把小炮插在一堆牛粪上,或者插在沟边里的淤泥里,点燃后迅速跑开,往往跑得最慢的那个就成了个倒霉蛋,衣服上难免会出现斑斑点点的牛粪或是泥点。但是,这期间的快乐要远远大于被家长大人训斥责骂所受的委屈。

谈到老家人的酒文化,那可是历史渊源。似乎在河南每到一个地方,都对酒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以至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小孩满月、亲戚走动、好友相聚等等都要整上几两。老家人喝酒特讲究,讲究从坐席分配就开始了,长辈或主要人员要坐“上霸位”(音shang ba wei),以示晚辈对长辈或者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二是还要请一个或者多个陪酒的,因为一个是主家怕酒量有限陪不了客人,二个是显得气氛更加隆重热烈;三是喝酒必弄一桌子菜,凉的热的素的荤的油炸的清蒸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长翅膀的长腿的满满一大桌子,还有什么几个盘子几个碗的。在如此隆重的酒场氛围下,想不喝多都很难,所以,不管酒量大与小,往往都是不醉不罢休,最后沉醉而归。

我家就在街南头的寨外,那里是平氏街通往湖北南山方向唯一通道,大过年初二开始,每天吃过午饭后半晌,不管是从平氏街到南山的还是南山到平氏街走亲戚的,都已是满肚酒菜。和煦的日光暖洋洋的照耀在南寨外的那条土路上,土路两边是田地,麦苗已是绿油油一片。那时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就是一辆二八自行车,很多人都是走路的,不管是从南往北的还是从北往南的,出现的身影大都是摇摇晃晃的,不时出现走着走着人仰车翻倒在路边的地沟里的。那个场景是很有趣也很壮观的,路旁地埂边东倒西歪的很多,不过这些醉酒的人,在躺地一会儿后(时间有长有短),待清醒之后,继续或骑车或推车或走路,踉踉跄跄歪歪扭扭一步三晃满身泥土,总能回到家的。

现在想想,那时人们喝的酒应该都是纯粮食酿造的酒,估计还没有发明出酒精勾兑这等“现代技术活”。

说起老家喝酒必整几个菜的隆重场景,这个和山西有着天壤之别。刚来山西那时,着实不太适应,皆因晋人喝酒不像河南人那么讲究,一碗白开水就代替了。三俩朋友小聚,一瓶汾酒,两碗白水,三个酒杯,哥俩好五魁首就开始了,三下五去二丁玲桄榔,一瓶干完。这种喝酒方式也确实能锻炼人的酒量,记得有一年回老家,照晋人喝酒方法和老同学绳老五等喝酒,竟然把他们吓得不行,半路有一哥们借上厕所之际溜跑了。

居住的城市今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没有了往年的鞭炮齐鸣的喧嚣,自然也看不到燃放后的满地红纸屑,也闻不到鞭炮燃放后熟悉好闻的火药味(我喜欢闻两种特别的味道,汽油挥发的味道以及擦火柴或者燃放鞭炮的味道),感觉年味淡了很多。

古人说好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没有了“爆竹一声”;说好的“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没有了“火树银花”;说好的“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  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没有了“烟花火树”;更不要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灯火阑珊”了。城里人都说过年不如回农村老家,这话看来是对的,想必老家过年的味道要比这城市里浓的多吧!

随着年岁渐长,前些年纵横江湖练就的那一点小酒量,现在也发挥应用的少多了。一是因为经常开车,本着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原则,自然很多场合也就免喝了;二是随着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本着对家人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原则,酒场也尽量控制。如此这般,酒量日复一日渐弱,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浅酌一杯即可,既满足喝酒的欲望,又达到了酒后的飘飘然之状态,这样也好!

       【编后语:此文写于戊戌年正月初二下午,二稿于晚上,再次修正于正月初三早上。良子祝各位新年快乐!】

良子提示以下内容也很重要——

(0)

相关推荐

  • 葛国桢 || 拾炮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葛国桢,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炎黄春秋><中国散文家> ...

  • 过年放几回炮也好骚兴

    作者简介 杨爱华 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作者,出版有<童与真><清江岸边>. 古时,逢节庆喜,以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鬼除瘟,谓之"爆竹".后来许多实验先驱在得 ...

  • 轻抚尘封:春节之时忆鞭炮

                      春节之时忆鞭炮                                                 鲁人         鞭炮,是我们古已有之的东西,有 ...

  • 待到万家团圆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又到年关了,漂泊的人.忙碌的人.恨酒的人.爱酒的人啊,还是留着酒量吧,待到辞旧迎新日,待到万家团圆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文:李秀峰 | 整 ...

  • 【盘点老行业之五十五】制作鞭炮

    鞭炮,又名爆竹,有的地方称为炮仗.中国人有个传统习俗,逢年过节都要燃放鞭炮,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面认为可以驱邪.人们除了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和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也要燃放爆竹以示庆 ...

  • 乡土散文:捡哑炮

    爆竹声中辞旧岁,到了腊月,新春的气息渐渐浓郁,儿时捡哑炮的场景渐渐从我心中涌来. "杀猪不如放炮",这是流传于乡间的一句俗语.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穿显然是首要问题.但在庄户人家的意识 ...

  • 难忘家乡的春节(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不定期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童谚云:"大寒小寒,明天过年".当西伯利亚 ...

  • 清欢有味是儿时——忆过年之办年货

    清欢有味是儿时--忆过年之办年货 腊月已过半了,按说年货该准备起来了.透过厨房的玻璃窗,看见对面人家阁楼外的平台上斜角撑出一根杆子,吊了三四块大肉:而正对着书房的顶楼露台上,十分张扬地晒了一张大猪脸, ...

  • 有一种怀念,叫儿时的过年!

    假期的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间,假期到今天结束了 明天就要正式上班了 这份重要提醒 小编请您收下 本周六不休息 再次提醒下上班族们 本周四(18日)就上班啦 由于春节假期调休原因 本周六(20日)不休息! ...

  • 李爱民丨儿时的过年与压岁钱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都有重视礼义的传统.逢年过节,尤其过年时各种礼仪体现到极至,尤其旧时候.各种礼节,让人觉得繁琐,甚至让人觉得是种束缚.从烧香拜祭,到人们相互间的叩头作揖,相互拜年,那真是多得让人头 ...

  • 儿时记事—过年

    记得小时候的年,虽然生活极其艰苦,物质极其匮乏,也没有春晚,但总觉得过得年味更浓,更有一些企盼.农家的年从冬至就算开始了,因为冬季是农闲时节,农家在秋时收拾准备了萝卜缨.红薯蔓儿.白菜帮.秸秆.干草以 ...

  • 回忆儿时巴过年

    [往期回读] 孙倩瑾:再见2017鸡年,欢迎2018狗年 新年到,张广祥给大家拜年啦! 张广祥:"我们不过情人节!" 压岁钱 过年的味道 年澡记忆 送雀儿饭 杀年猪 狗年说旺 春节 ...

  • 郝守华||儿时过年

    每到冬季母亲就开始给我们全家做过年的新鞋了,长夜漫漫,北风呼呼.我和母亲.张杰同学三人围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我们两人做作业,夜深人静,寒气袭人.母亲把羊皮皮袄盖在三人脚上,手冷了放在皮袄 ...

  • 带着儿时对新年的热望,好好过年(已发表)

    带着儿时对新年的热望,好好过年(已发表) 图片来自老树画画. 刚放寒假,我就去北京陪妈妈小住几天,明显觉得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们母女两个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家常话,此外,最开心的事,就是逛菜场.妈妈 ...

  • 儿时过年的四大乐事

    俗语说:囝仔爱过年,大人苦没钱.有钱没钱那是大人的事,小孩子才不管,因为只有过年我们才是最快乐的! 新衣服 过年,小孩子最爱新衣服,但并非都能如愿以偿的,毕竟做一件新衣服对于穷困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奢侈 ...

  • 苏美林|儿时过年那些尴尬事儿

    文|苏美林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小时候,最盼的是过新年.在我小小的头脑里新年就是一把打开百宝箱的钥匙,新年一到,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好戴的就笑嘻嘻地纷纷蹦到我身边. 刚进腊月,一身破裤烂袄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