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2月1号写到2021年2月10号

Nine beautiful moments in February 2021

2021年 二月份的九个美好瞬间

截图自 screenshot from: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

2021.2.1  星期一 伦敦 天气虽然阴,心情是放晴的

这是陶理在GEO做的又一次尝试:

每天都写一点儿,过一阵读一遍再发。

在拥抱了自己的提倡者人格*之后,我决定在2021年第二个月再做一个倡议。我一直就想做的“邮件通讯” (email subscription list)月底我要公布内测版——春节期间我会向我的朋友们拜年,并且邀请ta们提供一个“觉得值得分享的内容——可以是书、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新闻、播客等”。

最近我常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史秀雄Steve」竟然已经开始做了每周通讯了,我也因此受到鼓舞,觉得我也不妨可以这样试试。目前我已经很小范围地和我本年度进行周末对谈的两个同行/朋友说了。但我也不希望自己因此有太大压力,目前想的就是每周联系两个我觉得靠谱的朋友,聊聊天,问问ta们这周/最近有什么觉得特别值得分享的资讯/内容。

我目前在Steve的每周通讯里看到了我之前一直都在尽力提倡,甚至去年过生日也邀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写个人成长史,然后彼此交换着看。我最早也是从Steve的博客知道的,但因为这次订阅通讯录才看到相关的研究论文依据:JPSP:对自我感到迷茫吗?尝试自传体回忆吧!| 唧唧堂论文解析

*我说的这个是16型人格测试的一种结果,感兴趣不妨也做做看,是一个免费的人格测试: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


2021.2.2  星期二 伦敦  天气多云阴雨,心情很是愉快

今天我最大的感触要做不是轻易可替代的事情,人生有限的时间要做更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

如果你单身,觉得在家备课也是备,在学校也一样,愿意晚自习多留下来两个小时答疑顺带备课,是你自主自愿地选择留下,那没什么;但如果家里有等待你照顾的家人,那没有课就走,有事就请假,也不应该被指责。

我个人其实反而期待更多老师有机会选择后者,能够在上完课,完成教学与备课任务之后就拥抱自己的私生活。这样的做法乍一看,有点自私,但其实如果真的能够平衡好,在岗位上好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完,时间到了切换到另一种生活的模式,也未尝不是一件可持续性更强的做法。

2021年了,老师还有必要深夜批改作业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吗?

可以代替老师答疑的有还在办公室的老师同行,还有在班级里学这门科目比较好的同学,实在想和老师交流也可以下课就立刻问老师,或者给老师留个“提问”小纸条。甚至要是觉得自己的老师不够好,网上不也多的就是资源可以问吗?玩游戏很厉害,可以想尽办法升级通关,那为什么检索问题就只向一个人伸手了呢?为什么要所有老师都下课甚至下班后都要在岗位等着学生来问呢?这里我觉得还有几个没有讨论到但确实也存在的方面——学校管理、升学压力以及社会氛围。

学生智性上的懒惰和”过于敬业负责“的老师之间又是否有什么联系呢?在这里,我没有对个体学生和教师进行对号入座的点评的意思,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没有意义,我真正觉得不解的是:

现在的学生怎么就还会觉得自己只能晚自习后盯着教自己的老师问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高中我唯一一个很佩服的老师,是个数学老师。她说:我下课不太希望你们来办公室问问题,上课都好好听,我都很认真准备,上课讲得很清楚的,没听懂可以立刻举手问,我再换种方式解释一遍。要是困了就站起来听课,会更精神一点,实在困了,那就去卫生间洗把脸再回来。

我还是希望更多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可以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可能是听个专业相关的讲座,学个感兴趣的新技能,没有必要为上课走神不听、课后又来问的学生付出太多时间,新的一年还是期待更多老师能下班就走、有事请假的时候都不用有什么道德上的负罪感。

今天还有读者和我分享一个公众号,说就是简单的问答,在我看来就是过于懒惰的学生和过于勤奋的老师,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这个“权威”,老师可能也对自己被看作“行走的百科全书”感到有些被信任和期待的骄傲。

可我们现在不是有那么多书籍与网络么?信息检索与筛选的能力不应该提升一下么?为什么老师很多时候还要做很简单的网络信息搬运工?

学生能提问有好奇心是好事,但如果提出的问题(question)真是不怎么用思索的事实性问题,而不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延展性问题。这样死记硬背就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还要一个个老师不厌其烦、几次三番解释,不觉得也是很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么?

可能有老师会觉得我愿意你管不着,我是管不着。但我至少有表达的权利,可以表达这种不需要思考的问题(question)充斥着课堂与学校的时候,真正激荡思维的问题(problem)就没有时间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充分地讨论。

这两件小事其实都是挺有意思的现实中存在的例子,体现了现在教育界里真实存在的“充满热情有求必应”的老师以及“只向老师伸手”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情况都不太正常。

因为老师也是一个业余有生活爱好与家庭责任的个人,既然早就过了带上教育者的帽子就要24*7在线育人的“职业绑架”,那给自己休憩时间,无论是用来提升专业技能还是陪伴亲友都是一个人可以有的自由选择(我知道现实是很多老师并没有这样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提倡这样的自由)。

同时很多学生也不是要完全仰仗老师没有别的信息源、求助方式的人,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是离开了老师就不能活的,要是因为一时求助不到老师就不想别的办法解决自己困惑的问题,那这个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也确实是缺少更多样的学习方法。这样就一棵树吊死的做法也很难走远。

有感于今天早晨和朋友的电话,以及和GEO读者的交流。


2021.2.3 伦敦 有晴有雨,心情如天气,都有变化

原本写了的内容竟然消失了,想来是因为昨天没保存好就关了页面。

2.4早上补发这个:

每个人都是会死的,但在那天到来之前,好好爱自己和值得你爱的人,在可以给自己和ta人小红花的时候都不要吝啬,给出更多鼓励和认可。

2021.2.3这一天,创作并演唱了《送你一朵小红花》的人去世了。

我一直都觉得对于一个人很好的纪念方式不是点蜡烛,而是践行ta留下的话语中让你深受触动的点,这样做不仅酷而且也让自己活得更潇洒。

最后虽然没有找到《送你一朵小红花》,但找到这首歌也挺好的。


2021.2.4   伦敦 阴阴晴晴,一如既往多变的天气
「看理想」编辑部的这篇写出了我最近很多复杂的感受,我就没有必要再用我的话又写一遍了,能阅读、有网络真是好。
仅有愤怒和“蜡烛”是远远不够的
希望窥私欲再少一点,有这时间找别人的“底裤”,不如投身于自己更关心的志业,同样都是说话,关心娱乐八卦批判弃养者是远远不够,口水淹死人又怎么样呢?有这样澎湃的热情汹涌,要不要考虑一下环境、教育等更值得也更需要长久关注与付出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再多一个人思考、发声甚至行动,只是没有所谓的热度而已。
我自己的反思是毕竟写环保议题,会让读者产生罪恶感,觉得自己的一些行为会被发现不太“环境友好”,还是不要点开为好;而“骂”明星显然更能站在道德高地,有一种我和群众站在一边的感觉。后者是更轻松的选择,但我还是会选择更需要勇气地去投身于让自己不太舒服轻松甚至有点不方便的事情。
2021挑战第二项:尽可能地践行“减塑”生活

2021.2.5-7   伦敦
暂时搁笔,写了点别的
2021.2.8  雪继续飘 伦敦 超开心
更新了「周末对谈」:
教育减负:政策是政策,落实是落实?
经朋友提醒,开始看《盗火者》纪录片,看到第四集发现我竟然曾经看过,但再二倍速地看一遍也无妨,依然很有感触,但已经和之前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如果只有一定的时间,两部纪录片《盗火者》和《他乡的童年》,我会更愿意把时间放在《他乡的童年》,因为这部纪录片在我眼中,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少的价值判断,给予观看者更多样的选择,尽量不去制造对立(因为也没必要),而是尽可能多地呈现多元,在“开窗通风”。
2021.2.9  星期二 早晨下雪、下午放晴
向我推荐《山海情》的人如此之多,于是闲暇时间没有写作选择刷剧了,春节期间应该会和一些朋友陆续拜个年,聊聊观后感。
2021.2.10 星期三 晴朗 小年夜
《山海情》里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探讨依然是很不够的,而且是个遗留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回应。我有一些思考,也愿意考虑和乡村教师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这篇:写给教留守儿童/青少年地理的乡村教师
同时,我也对《盗火者》这本书有了更多的思考(是的,还有本书)。
今天不仅和同事打了视频聊彼此的研究,还和我的好朋友聊了天。
在我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突然再次意识到了一件事,我们都在阅读的“文学名著”都是来自于什么语言、什么时期、什么地方。上一次意识到是听梁文道在看理想app的《八分》音频,他提到英国有位作家,她想根据世界地图来了解各国的故事,却发现自己能读到的书来自的国家都很有限,于是各国网友开始志愿给她翻译本国的书。
我找到了这个网站,截图自:https://ayearofreadingtheworld.com/thelist/
那要是我们在学校/放假在家的时候就有机会把每个国家的故事/文学作品/纪录片都来读读,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这在我看来是很有意思的一个side project(这也是常常在我和朋友聊天中会迸发的奇怪想法,我当然觉得是奇思妙想)
我们通过阅读想象出来的世界,到底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呢?
那些因为没有中文译本的作品,ta们所在的国家和地方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当我们去搜搜看「【新教材】初中语文指定阅读名著目录 」,这些作品为什么被定义成为“名著”,又为什么被“指定”?是谁指定的呢?
我突然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如果我们有一个不同科目之间的联动,比如我们的初一学生这学期或者这个假期某个小组某周的读书会主题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的,你没看错!这本书在统编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中)。
那英语老师可以带有余力的学生读一点原著,地理老师可以顺带着讲一点英国的自然风貌与社会人文,音乐老师可以带着同学们一起在b站欣赏这部电影的配乐,真的是超级棒!想到这,从小和哈利波特一起长大的我就无比激动。
可是,等一下,我意识到这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之前小学的推荐书单书目列表里,从未出现过这本书前面的六本),那么厚一本大部头的书,学生怎么读?
(我看的是这个链接:https://www.sohu.com/a/242812715_99919433)
想到这里,头又开始痛了。今天就到这里,写两个我在思考的问题:
  1. 名著被选定的依据是什么?
  2. 我们阅读“名著”又是为了什么?
其实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名著阅读随之带来的思考。对于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则是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想想:
  1. 这篇论文/这本教材被选定为你必须学的内容是为什么?
  2. 你阅读ta又是为了什么?

牛年GEO的第一个写作计划是「问答」,也算是对之前新年的其中一个挑战的持续发展:2021挑战第三项:倾听更多声音
GEO的读者有在思考,并且希望与我交流的内容,可以(在这篇推送底下的留言区留言、或者发邮件到geowrite4u@gmail.com-请注意邮件格式与内容)向我提出一个问题(propose a question)。
如果我也确实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并且我也希望与你交流的内容,我会选择做出第一次回应(first response)。如果彼此交流顺畅,我们都愿意的话,可以长久地交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如果你没有在你提问的时候做自我介绍,我会要求你,向我和GEO的其ta读者在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的情况下,介绍一些你希望我们知道的你的内容,有助于我以及后续的推送中GEO的其ta读者了解你为什么关心某个问题。
如果你没有在你提问的时候说为什么想和我探讨这个问题,我会问你“为什么想和我探讨这个问题”,这里面至少包含两个点——“为什么想探讨这个问题”以及“为什么想和我探讨?”
我不接受宽泛的解释与吹捧,因为这些都无法导向真正坦诚敞亮的对话,不过是在自说自话,强化沟通中没有必要的自我设限,其实在浪费我们彼此的时间。
看到这里,你应该发现我对GEO的读者是有要求的,在我这里提问是有门槛的。但这不过是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人要求的最基本的——互相尊重。
在你需要对方付出最为珍贵的时间之前,先要给出足够的真诚让对方意识到这个人和我可以进行深入对话,激荡彼此的思维,看见更广阔的、甚至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我可以在这里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做几个“错误”示范与我会觉得想回复的内容。之所以用引号,是表示这并不是真的错误,而是不知道怎么在网上和人交流的时候,打破时空界限,真正进行有质量的深入对话,激发思考。
一种“错误”的示范:
陶老师你好,我也是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你的公众号很久了。我想问你英国的地理教育研究前沿是什么情况?
陶理的内心戏:
我不是你的老师,我也不是任何人的老师,我就是个在读博士的学生。
我不是说了很多遍我叫陶理么?
地理教育工作者千千万,道德水平也都参差不齐,甚至对地理教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我怎么知道你理解的地理、教育,和我理解的相似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