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镇河源村
大洋镇河源村
三河溪发源于建德、兰溪交界的天雷尖南麓,流经大坞、外俞、外庄、下田何、贺宅、上蒋等,最后注入兰江。由于这条溪流经的大多是高山冷坞,故而溪水清澈,溪里游鱼可数,两岸村坊虽然不大,但民风淳朴。溪上时而可见造型都十分精巧的小桥。步入源中,有入桃花源之感。
外俞是个小村,村里人大多姓俞,其祖于明朝年间从桐庐俞赵迁来,又因村地处天雷尖外首,故名外俞。后又有童姓迁入,与俞姓同处一村。现在,村里人大多已经外迁到三河,只有几个老人居住,另外还有两幢建筑完好的宗祠,一座是俞氏宗祠,一座是童氏宗祠。
外庄也是一个小村,村里人大多姓王,其祖于1680年从安庆迁来。和外俞一样,外庄人也大多外迁到三河等地。
河源是这条源中最大的一个村坊。
河源是现在的村名,取三河溪之源之意。最早,这里叫蓝田,后改名下田。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有个叫何三才的人,为躲避战乱,由马目何义门,逃入三河源中,居住在下田。何姓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了这里的一个大家族,外人就在下田之后,加上一何字,改叫下田何。
历史上,何家相当富有,不仅名震整个三河源,甚至在整个老建德南部,都相当有名气。
传说,在明万历年间,村里出了个何员外。何员外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建德南部的大部分田地都归他所有。员外有个千金小姐,出嫁到下潘。有一年,下潘村里要举行元宵灯会,小姐想去看,但作为富家小姐,又不好夹杂在众人之中去,就回老家央求父亲在下潘村里为她搭一高台,专供她看灯会。父亲二话没说,请来能工巧匠,一座漂亮的高台很快就矗立在村中了,女儿当然高兴万分。可是,爱面子的公公却高兴不起来。
元宵节那天,公公让厨房里做了很多鱼。吃晚饭时,公公故意对媳妇说,你老家在山里,平时是吃不到这么多鱼的,多吃点。媳妇听了,很不是滋味,很快把此事通报给了父亲。何员外一听,立即叫人在村前的溪里抓了很多鱼,抬到亲家家里去。亲家见了,羞愧万分,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何家了。
何员外还有一位小女儿,长得如花似玉。与下田何隔着几重山的邓宅有个进士叫邓美政,闻知后,托媒人来为儿子求亲。何员外一听,是邓进士家来求亲,也算是门当户对,当即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可是那个媒人是个贪心之辈,他在邓美政面前说:何员外不同意这门亲事,说他家小姐乃千金之体,怎肯嫁到你邓宅那个山里去?邓美政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就派人到下田何,把何家山上的树砍了个精光。何家就把邓进士欺负人的事告到严州府。因何、邓两家都是当时严州府的名门,知府无法断案,要求两人到省里去打官司。何、邓两家一个用钱,一个用文,把官司从省里,一直打到京里,还没分出个上下。这时,何员外的账房先生对何员外说,官司不能再打了,家里只剩下三斗田(约半亩多)了,再打下去,就要倾家荡产了。最后,两家只好握手言和。
经过这场官司,不仅家彻底败落,员外本人也一病不起,不久就命丧黄泉。邓美政听说后,派人为何员外送去了一块墓碑,并为何员外造了一座豪华的大坟,四周用石板把坟围好,还在坟前修建了一条长长的墓道,外人看了,都说邓进士还是蛮讲义气的。殊不知,邓美政的这一用意是彻底破了何家的风水。后来有懂风水的人看了何员外的坟说,那个墓圈是一条铁链,那条墓道是一把利剑,邓美政用这样的方式,让何家再也翻不了身。
传说管传说,何家曾经兴旺过,此事倒不假,三河埠一带的人,凡提起何家,都会津津乐道。
下田何村口有座非常气派的龙王殿,殿前古樟如盖,树下有古桥一座,名龙王桥,是通往龙王殿的要津。据说这座龙王殿原来是建在前山顶的,后来,殿中的一只香炉无缘无故滚到了山脚。村里人认为,这是龙王在告诉村里人,山下才是它的道场,就把龙王殿搬到了山下的溪边。从此,村里风调雨顺,家家安康,并出现了像何员外这样的大财主。——这又是一个传说。
现在再来说一件真人真事。抗战期间,村里有个叫何瑞鳞的读书人,他无意做官,苦心办学。由于三河地处兰江边上,常遭日冠侵扰,他就把学校搬到村里来。上级有关部门还特意拨给六十担稻谷,作为办学经费,可是这笔经费却被一些地方官绅给私分了。何瑞鳞气愤非常,把此事告到县里。官绅们害怕了,就勾结土匪,把何瑞鳞绑了去。面对土匪的毒刑,何瑞鳞毫不畏惧,最后只得放回。那些官绅见何瑞鳞安然地回来了,只好把六十担稻谷乖乖地吐了出来,还给学校。
民国二十七年,以何瑞鳞为首,在村外造了一座五保亭(现名康乐亭),供来往行人歇息避雨,并在亭中题写了“三要三不”:不恃强凌弱,要济困扶危;不纠众蛮横,要多行方便;不阴阴弄人,要奉公守法。凡路过之人,不仅感动于何瑞鳞的善举,也受教于他立下的“三要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