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勺(小说)
故人故事
黄一勺(小说)
文/任 冉
清江浦城里最著名的酒楼要数四时春了。酒楼不大,除了一楼可放四、五张八仙桌外,二楼还有两个雅间。然而酒楼的正宗的淮扬菜在清江浦可谓数一数二的,特别是招牌菜红烧河豚,更是清江浦一绝。
黄一勺是四时春的大掌柜兼大师傅。四十出头的他,人长得白白胖胖的,剃着一个光亮的葫芦头,倒也应了一句俗话:“肚大脖粗,不是老板就是伙夫。”他是老板伙夫都沾了。
黄一勺的本名叫黄济元,是小时候在乡下上私塾时的先生给起的。十多年前,驻扎清江浦的五省联军一个师长给老爷子办八十寿宴,请黄济元掌勺,黄济元当时年轻气盛,一人独自做了十来桌子的菜,令很多人叹服。平素喜欢舞文弄墨的戎马师长亲笔书了一张八尺宣的墨宝送给他,称他为“天下第一勺”。于是他就有了“黄一勺”这个外号。这个外号在一些常光顾他店里的食客中传开了。因为在烹饪技术上,他确实是一块牌子,许多人都是冲着他的手艺去的。
黄一勺读了几年私塾,十三岁起就在四时春饭店拜师学厨了。师傅许寿堂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老伴死得早,又没续弦,只有一个女儿,在黄一勺二十岁的时候将女儿嫁给了他,将四时春也交给了他,他成了四时春的上门女婿。后来许寿堂死了,他便成了四时春的大掌柜的了。
黄一勺的厨艺可谓十分高超。他读过私塾,在众多文盲的厨子中算是个文化人,他又爱琢磨,像《随园食单》、《随息居饮食谱》、《调鼎集》等等一些典籍中的古老菜谱都烂记于心,很多老式的菜肴,他或是烹制得炉火纯青,或是进行大胆改良,同时还创制了不少新式的菜品。特别是只有江阴一带厨子才会做的河豚,他也做得好。这在清江浦还是独一份。
河豚是剧毒的,一般烹饪制不好,人吃了往往有性命之虞,因此民间有俗语谓:“拼命吃河豚”。河豚如果烹制好了,确实是美味佳肴,味道是十分鲜美。在古代就有吃河豚的习俗,古人有诗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一勺做的河豚,不仅隔街闻香,味道鲜美,而且从未出现过毒人的事件。这种烹饪技术,一般都不外传,据说他为了学会做河豚,在江阴、靖江一带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教他,他就从人家饭店的后门抛出的废料中找端倪,不断地试做,喂狗喂猫,最后终于给他琢磨成了。因而他成了清江浦唯一一位会做河豚的厨师了。
黄一勺是个十分爱干净的人。他弄的菜,洗得仔细,干净;用的刀、勺、锅、砧板、灶台、案子都清理得十分整洁;自己身上的衣服不像别的厨子满是油污,他总是小心不让油污沾了,更是勤换洗。他三、五天就要光一次头,每天都要洗一次澡。饭店后面有一间堆杂物的房子里,他特意让人做了一个很大的木浴桶。晚上打烊后,他就让徒弟烧一木桶热水,自己美美的泡泡澡。
民国二十八年,日军侵占了清江浦。占领后的一天,驻扎皇协军和城里的士绅名流请黄一勺做一桌宴席,宴请日军军官,为他们接风洗尘。
头一天晚上,黄一勺将俩个伙计儿(也是他的徒弟)与老婆、孩子安排回乡下老家去。
“日本人,我们猜不透!听说,在南京杀了不少人!明天的一桌菜好歹是我一个人的事。你们回老家好一点……,师娘和俩兄弟以后你们要多多照顾点……”他叮嘱两个徒弟。
第二天早上,他一改晚上洗澡的习惯,天不亮就起来烧了一大木桶热水,洗了个澡。然后换上一身雪白的纺绸褂裤,脚穿一双白色的细纱袜,蹬一双千层底的圆口布鞋。穿戴整齐后,捅开封好的大煤灶,然后开始备料,做菜。
中午时分,一些日本军官在本城的皇协军、商会会长及一些士绅名流等若干人等的陪同下,来到四时春,宴会正式开始。按照风俗,冷菜、炒菜、烧菜陆续上桌。五香牛肉、大煮干丝、清炒虾仁、软兜长鱼、红烧马鞍桥、清蒸蟹粉狮子头……黄一勺的浑身解数尽在菜中显现,最后一道是红烧河豚。新近从江阴运到的河豚,新鲜得很。黄一勺做起看家菜来,更是得心应手。这道四时春的招牌菜做好上桌后,黄一勺毫不含糊地当着大家的面先吃了一块鱼肉、喝了些汤(这是吃河豚的规矩),接着日伪若干人等吃得酣畅淋漓,连声称绝(据说日本人很喜欢吃河豚)。然而宴会后不到两个时辰,所有赴宴的人都中毒身亡,黄一勺也和他们一同死了。四时春被日军烧毁。
事后,有人说,黄一勺在菜里下了砒霜,也有人说黄一勺弄的河豚没有除掉毒素使这帮人食之中毒而亡。具体哪种说法正确,不得而知。
黄一勺烹制河豚的厨技他没有传给他的徒弟。黄一勺死后至今,清江浦再也没有出现一个会做河豚的厨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