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根据地”,走到哪你也丢不掉
2018 · 新年快乐!
学习心得与您分享,大家抱团取暖,一起探索创新理念的新边疆。
万维钢老师在他的《自由人和依附感》这篇文章中说:今天的人比以前肯定是自由多了。你可以自己决定选择什么工作,消费什么产品,和谁结婚,在哪居住。古往今来,自由一直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
但是,即使是再自由的人,他都有不自由的一面,有些东西是不能选择的。比如,我们出生的家庭、故乡、种族、国籍,这些东西是不能选的,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它是我们身上的枷锁, 但是,这些我们不能选择的东西,也恰恰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曾提出过著名的“依附理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需要有可依附的东西,用来满足我们与生俱来所需要的依附感。
有这么一个非常著名但是很让人伤心的实验。实验人员想验证一下“有奶便是娘”这句话到底对不对,把刚出生的猴子和猴妈妈分开,看看小猴子是怎么认“妈”。小猴子在笼子里单独长大,它根本不知道有妈妈这回事儿。
笼子里有两个圆柱,一个是用铁丝做的柱子,上面有牛奶,另一个没有牛奶,但是,上面裹了一块毛绒的皮子。
实验结果是,小猴子除了饿的时候会去铁丝柱子上喝奶之外,其他时间都抱着毛绒的柱子,不肯离开。 它没见过妈妈,但是它的基因仍然告诉它去寻找一个温暖的存在,这就是它本能的依附感。
这个有些悲凉的实验告诉我们:奶不是娘,娘才是娘。
猴子尚且这样,何况我们人呢。
美国被称为是自由世界了,可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远不是我们想的那种无边界的自由。美国社会的根基是家庭、社区和宗教。在这些根基之上,再加上个人自由,才是现代化的美国社会。
依附理论说,我们每个人除了生存的需求以外,还有一个情感依附的需求。小时候我们本能地需要父母的宠爱,长大以后,我们内心的这种依附感并不会因为我们变成了成人而消失,反而演变的更加渴望和强烈了。
下了飞机希望有人接,回到家里盼着有人等,累了想有个肩膀可以靠,离开时有深情的目光送你去远行,这些都是我们依附的对象,也是我们心里的“安全基地”。
现在人们都太忙,忙着创业,忙着挣钱,忙着买房,忙着移民,90后的年轻人已经没有故乡的概念了,但是不管你如何闯荡漂泊,我们心中总会有这样一块安全基地,随时等着你“回去”,可能是你的父母、亲人,可能是生你养你的那个城市和那个温暖的家......可能你在忙碌中会暂时把这些忘掉,但终有一天它会来敲响你心里的那扇门。
因为这是人生最大的需要,也是最大的幸福。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向大家推荐《大鱼》这部电影。
保持一份好心情是成本很高的,经风祝你好心情。如果您有更新的观点,我期待着您的留言,我们多多交流,互为良师,共为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