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北魏|国史之狱|崔浩|拓跋焘|汉族|士族
摘要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39年),北魏政坛上发生了一起巨大的政治地震,北魏太武帝下令逮捕汉人重臣崔浩,随即将其处死,并且夷灭九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史之狱”。
就表面而言,国史之狱发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即崔浩在编修北魏《国史》时,过于秉笔直书,未能美化北魏鲜卑皇室早期屈辱的历史。加上崔浩政敌的构陷,称其所撰写之《国史》,虽名为《国史》,但实际是汉人对鲜卑人的污蔑,认为鲜卑人不配做汉人的皇帝。触动了北魏太武帝,这位胡族统治者敏感的神经,最终导致了崔浩被杀,国史之狱的发生。
不过,陈寅恪与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对国史之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均指出崔浩被杀事件,从表面上看来国史事件是一起因民族之别而引起的冲突,但实质应是一起政治事件,是皇权对门阀政治的一次绞杀。
崔浩出自清河崔氏,而清河崔氏在整个北魏时代乃至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均是名人辈出、将相云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其地位的显赫,故在中国中古这个注重门第的时代,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阳王氏,更被誉为汉人地位最高的“四姓”。
这四姓自东汉末年起,便因世代为官、家学相传的特性,及其所拥有的庞大政治、经济势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门阀贵族。尽管,西晋政权于永嘉之乱后崩溃,中国北方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胡族统治与战乱时代。然而由于汉人门阀所拥有的强大实力与号召力,众多胡族政权的领袖,如刘渊、石勒、慕容垂乃至随后的拓跋氏相继与其合作,使留在华北的门阀士族服膺于胡人皇权之下,利用他们来帮助其治理汉人,以消弭民族矛盾。
北魏太武帝对于崔浩的重用,亦是出此目的。可国史之狱,却又恰恰暴露了这个政治模式最大的问题,即皇权与门阀间的冲突。北魏王朝虽为鲜卑政权,但在入主华北后,迅速由部落制转变为汉族皇帝制度。他们相比于汉人,拥有绝对优势的武力,更是政治上的强者。此时的汉人门阀,仅是皇权的附属者。
不过,随着北魏政权的逐渐汉化,崔浩等汉人大臣的逐步受到重用,使他们产生了错觉。崔浩认为北魏已经到了可以完全汉化的地步,他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北魏转变成如东晋一般,门阀与皇权共同执政的完全汉人政权。
这也就触及到了鲜卑皇权的底线,因为对于皇权而言,不论皇帝是汉人还是胡人,他们所想的均是如何加强皇权,而非与人分权。
因此,崔浩这种复兴门阀贵族政治,同北魏皇权平分权力的理想也就无异于自寻死路,最终,也就引爆了“国史之狱”。
参考书目: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内容来自网络,侵删
历史这坛酒
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镜知兴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