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和颐海国际谁更值得投资?你们又怎么看?
命运总是如此巧合,海底捞和颐海国际在春节后双双腰斩,两家公司无疑是消费赛道里面比较优质的公司,大幅杀跌除了估值贵之外,各自在经营上也遇到一些挑战,站在当前时点,其实两家公司的配置价值已经显现,而我觉得颐海国际的抄底价值要大于海底捞,核心区别在于:餐饮股买成长和翻台(当前海底捞的两个核心变量均出现隐忧)、而调味品买的是品类扩张和提价。
海底捞
a、海底捞目前股价表现较弱的原因:预期开店速度下调和单店收入质量下降导致对业绩预期的下降。
b、门店数量:20年总店数为1298家,目前给的开店指引偏保守,主要是服务员的熟练度跟不上,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没法展现海底捞的特色。
c、单店收入表现弱的原因:目前找到的两个原因,主要是门店加密了,以上海为例,有100家海底捞店(18年20多家、19年70家和20年的100家);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下降(疫情后如小孩托管就不放心了)
d、新业务的培育慢于预期,第二成长曲线暂时看不到:都在大规模试水阶段,公司的服务基因适应高成本打法,难以适应快餐式的性价比模式。
e、海底捞的竞争优势:最强的还是其供应链管理能力,其次是人才培养输出能力,最后才是产品竞争实力。
f、对颐海国际的影响:作为关联方,目前公司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第三方供应体系,目的在于想保证供应链成熟稳定和降低成本,颐海国际作为供应商存在持续被压价,难以凸显自身的溢价权。
g、投资结论:餐饮股的投资主要是买成长,开店数量是决定业绩最核心的变量,翻台率是维系估值的关键,海底捞目前处于开店放缓、翻台率恢复和新曲线培育期,股价相对比较混沌状态,三个关键因素(开店、翻台率恢复和新业务第二曲线成型)需要有一个突破才能看到股价向上的动力。
颐海国际
a、目前面临的三大担忧:成长增速放缓、关联方海底捞的压价和去海底捞品牌化后公司竞争力降低。
b、成长增速放缓:公司过去五年基本上是保持50%以上的增长,核心来自于品牌渠道红利+品类的扩张,大的渠道红利吃完+方便食品的推广效果一般,去年下半年公司业绩成长面临增速换挡问题,20年下半年收入/利润分别实现19.6%/8.5%增长,严重低于市场预期。
c、去海底捞品牌的战略思考:市场担心去海底捞品牌后会降低公司的品牌形象,而公司认为过度依赖海底捞品牌,会为公司的发展设限,主要是海底捞品牌适合做火锅底料(消费者的认知就是海底捞=火锅,继续用海底捞品牌会限制其他品类的扩张),其次用海底捞品牌会有广告上的限制(公司没法更好去做品牌推广和营销),我觉得公司的战略思考是对的,海底捞品牌帮助颐海国际建立起强大的渠道力,接下来颐海要走更远,则需要在自有产品上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力,也算是颐海国际的成人礼,完成这次蜕变颐海将会坐实复合调味料老大的核心位置。
d、公司文化观:偏成长文化(强调发展靠内部培育起来的人为主,这点和海底捞一致,员工激励各方面比较好,体制不僵化)、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老板更注重员工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更加看重公司团队稳定性比较喜欢用老员工)、对合作伙伴选择让利(这是和天味食品差异最大的地方,天味能压货就压货,而颐海不强调给经销商强制压货,保持良好的渠道库存和更大的让利)
f、公司未来几年的成长展望:在品类扩张、渠道扩张和品牌建设三大驱动下,预计收入端还是有望维持预计30%的复合增长(21-23年收入端分别为70亿、95亿和120亿),而利润端在营销费用加大和海底捞压价双重背景下,阶段性利润率难以保持之前20%的水平,按保守17%的利润率来看,预计未来三年利润预计在12亿、16.5亿和20.4亿,对应现价PE估值分别为52倍、41倍和31倍。
e、颐海处在一条比较好的赛道上(复合调味品渗透率处于成长阶段,是调味品里面景气度最高的)初步完成了渠道建设阶段,目前脱离海底捞做自有品牌和产品是颐海的成人礼(市场对此有一定分歧),需要持续关注公司新品类的发展情况,目前未注意到公司的优势丧失,公司还是复调里面比较优质的成长股。
e、观点:市场在等趋势明朗再进场(对于短期因素),我觉得市场的担忧有一定道理,目前的估值状态还未完全隐含这些担忧,我认为市场的三大担忧除了海底捞压价这个有一定合理性,对于另外两个担忧我自己的看法:a)、成长增速放缓,随着公司体量慢慢变大,还要求公司像之前一样维持40-50%的增速我觉得要求过高,公司现在的增速依旧是领跑所有调味品企业的。b)、去海底捞品牌化后竞争力降低,公司的火锅底料依旧用海底捞品牌,而其它的新品类如川菜调味料、方便食品、酸菜鱼料逐步用新品牌筷手小厨,其实更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因为海底捞一定程度还是火锅品牌,拿这个品牌去做其它品类并不占优。c)、关于海底捞压价,压力会持续存在,但这是一个to b生意,无销售费用,依旧是一个盈利能力很稳定的业务,且压价有一个底线,海底捞不太可能为了节约成本去降低质量持续引进第三方压价。
f、投资建议:目前股价大幅下跌已经释放了大部分风险,目前还在基本面和股价接近左侧见底阶段,买入时点可以等一个更安全的价格(框对应22年业绩35倍估值,700亿港币附近相对安全)或者等基本面上的改善打消市场担忧(跟踪自有品牌的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