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功效
今日分享大黄的功效
大黄 诸逆冲上之口臭
《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有个病人经常口臭,最严重的时候,相对面一米之处,都可以闻到他口中浊气,他自己却不自知。真是久在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胃脉独大是诸逆冲上,胃脉不降。这便是口臭的根本原因,阳明胃肠下行之力不够,便通过脾胃开窍于口上泛外越,而臭气逼人。
病人嚼口香糖,用各种最好的牙膏,又经常漱口,反复刷牙都没效。
下水道不通,马桶当然往外泛臭,在马桶里边做再多的功夫都于事无补,把下水道通开才是王道。
病人说,医生你真行,这都让你看出来了,我一般都是两三天一次大便,而且排出来的不是成条的大便,而是粪球,像羊屎那样,甚为苦恼。
这便秘跟口臭是一不是二,通过排肠道都可以一起治疗。于是便开大黄甘草汤泡茶代茶饮。大黄可以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所以甘草补土缓急,可以缓和大黄之烈性。
药后便通臭除,随后每次大便稍有秘结,他便采用这小方子泡茶,使大肠通畅,口臭便不上泛。
大黄 诸逆冲上之咳血
《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有个肺热咳血的病人,右寸脉独大,肺气不降。医生用侧柏叶、白芨,以及地榆炭等炭类来止血,血没有止住。
脉势上冲,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犯阳经血上逆,通降阳明血下行。这样便叫病人用生大黄30克煎水服用。
一剂则咳血止,三剂胸中舒畅,肺脉独大之势消失。
用大黄能通降腑肠,腑肠降,肺气随之肃降。这样血随气升降,气降则血自降,气血归经,则咳血自除,脉势下行,则胸中得舒。
《黄帝内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所以在治疗肺病咳嗽或咳血时,如果病人伴有发热痰黄或血色鲜红,脉势上亢,在常规治咳喘或咳血的汤方中,加进大黄,可获奇效。
大黄 一味 通补两用
《北方医话》记载,一个女病人,形体肥胖,身高不到一米六,却有接近两百斤的体重,血脂高,服用独圣丸(单味大黄研末制成药丸叫独圣丸)两个月,体重减轻十多公斤,血脂恢复正常。
又一位患者,慢性胃肠炎,胃痛腹满,食欲不振,大便偏烂,每天两三次,长久如此,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用健脾益气的药没有效果,然后改服独圣丸,随后大便成形,食欲增进,腹满胃痛之症俱除,一个月后体重居然增加了,长壮了......
为什么用大黄既可以降脂减肥,也可以增肥增重,难道大黄可以通补两用?
不是大黄通补两用,而是大黄可以推陈出新。就是《神农本草经》上说的大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正因为大黄推陈出新,血脂这些浊阴偏高不降的,大黄把浊阴一推掉,身体就轻松,肥胖的体型便减下去。
但用这推陈出新来减肥,前提是病人阳明胃肠脉象不能弱,太弱了,大黄下去,反而伤正气。
那为什么又可以增重,强壮身体呢?
最善于用大黄来强壮身体的,当属张从正。
张从正不是攻下派的代表吗?他用那些峻猛之通下药,又怎么能够强壮身体呢?
不懂张从正的人以为他用通下药,只是为了祛邪,真正读懂他《儒门事亲》的人,就知道张从正用通下之药,只是以泻药之体做补药之用。
泻就是泻,补就是补,凭什么可以用泻下之药来做补益之用呢?
张从正说陈莝去则肠胃洁,癥瘕尽则营卫昌,不补之中有通补存焉。
瘀不去,新不生,这是《血证论》里头用活血化瘀治疗血症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邪去则正安,这样你就可以得出肠道里的积不去,这脾胃化生就艰难。所以可以说,肠腑宿积不去,新鲜气血不生。
原来以泻药之体做补药之用是这个道理。不是说泻药直接补人,而是泻药涤荡胃肠,把陈腐瘀浊清出去过后,给胃肠腾出足够的空间来,那气血源源不断就生化开来了,慢性肠炎的病人,原来消瘦的,随着肠道腐浊清空后,气色也渐渐变好,胃口打开,身体就能长肉了。
水道不通大黄也管
《神农本草经》曰,大黄通利水谷。
大黄通大便,还能通整条消化道,还能通胆管,利胆退黄。
大黄还可以利小便,这是医家很少用到的。
在普通中药书籍中根本没有提到
中药书上只写到大黄的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这里头四大功效,没有一条提到利小便
清热泻火,火从哪里走呢?凉血解毒,毒又是从何处排?
浊阴出下窍,下窍不只有肛门,还有有尿道
湿热淋证,小便涩痛的,一用大黄,小便就变清了,膀胱尿道也不热痛了,八正散里头正有大黄,还有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里头有大黄
治黄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身体发黄,血毒盛,血毒最容易从膀胱偏渗而出,所以大黄导血毒从小便出,使上炎之火能下泄,此医家不传之秘。
真这样的话,为什么很少看到古籍中明言大黄利小便呢?
《神农本草经》说,大黄通利水谷就包括水道膀胱,跟谷道大肠。
《日华子本草》说,大黄利大小便。所以小便不利的淋病,尿道热涩疼痛,就像我们今天说的膀胱炎尿道炎,大黄大苦大寒,一用上去,迅速下走,直达下焦,湿热便从小便而出,小便通利,淋痛自愈。
大黄排胆部瘀积、胆囊炎、胆结石外,还可以用大黄来排尿道结石
大黄乃治热淋、石淋、血淋之要药也。但凡管道陈旧堵塞,瘀浊壅积,大黄最善于排瘀生新,不仅攻决大便,更能通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