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万寿桥:对外友好交流的“活化石”
在台江
除了解放大桥(前身为万寿桥)
还有一处桥梁,也以“万寿”命名
它被俗称为“小万寿桥”
它就是
位于台江区新港街道万寿路11号旁的
河口万寿桥
明清时琉球的进贡船
均在此停泊、上岸和装卸货物
它是明清与琉球友好交流的实证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江南公河口街区全景航拍图,河口万寿桥在图示位置。
明洪武五年(1372年)
与琉球建立封贡关系
琉球使臣的贡船
从闽江口经闽安镇
驶进“直渎新港”
必先停泊“河口渡”
而后登陆
住入附近的柔远驿(琉球馆)
明末,李闯王进京
琉球停止入贡,此驿废
清康熙六年(1667年)
琉球又请入贡,得清廷许可
在原驿址上重建新驿
河口渡再现繁忙景象
但是,因为河口渡很狭窄
而船小、客多
经常会发生翻船事件
清康熙七年(1668年)
鼓山僧成源和里人柯应采
为便利行旅,决定在渡口处建造石桥
从当年5月动工,至次年(1669年)12月告成
历时一年多,工程费白银2000两
当时靖南王耿继茂对建桥亦加赞助
该桥为三孔石梁桥
长76.6米,宽2.6米余
以松石为基、建4墩、分水3道
墩高7.3米,除靠岸两墩
中间两桥墩皆呈船状
两头作三角分水尖型
以减轻长年急流冲击
桥东西两端各有石阶10级
桥面平铺12条石梁
是利用退潮水浅时砌基垒石
涨潮时以水的浮力
将载于船中的千斤石梁架上石墩
桥面有望柱、栏板
桥两端各有石狮子两只
西首两块栏板雕有荷花、卷草图案
都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
因地处万寿乡
又传为对抱病造桥的成源和尚表示祝福
人们便把此桥取名为“万寿桥”
该桥建成后
鼓山方丈道霈撰书《河口万寿桥记》碑一方
碑清康熙九年(1670年)立
黑页岩质,圆首
高1.94米,宽0.98米,厚0.075米
楷书竖刻,计27行,字径0.045米
记述建桥始末和捐资人姓名
中刻“靖南王耿”(即清初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字样
现此碑已移往于山天君殿西侧碑廊
福州为八闽省会,人物殷盛、车马骈阗。水部门外河口渡,河狭舟小,竞渡者众,往往舟覆。鼓山比丘成源恻然于中,乃受上堭善士请,募建石桥。始工于康熙七年五月庚戌,候潮汐退,以松石累址,结四墩,分水为三道,墩高二丈二尺。其空处架以石梁,左右翼以扶栏。其长二百三十尺,广八尺余。往来纷如,不俟舟架信步而趋,人莫不利。既而复造小庵于桥左,中祀观音大士,俾僧世守之。又造阿育王石塔于右,使主河神瞻敬呵护。总额万寿,取祝厘也。以明年腊月己酉讫工,共糜白金二千余两,求诸施者。是冬,余(鼓山方丈道霈)自富沙还石鼓,道由其中,会诸宰官善信,徘徊周览,踊跃称颂,以为难也。又明年冬,源具石请记,遂书其事勒于道左。
康熙九年十月念三日
石鼓住山道霈记
▲河口万寿桥旁的万寿总堂
相传,在没有修建河口万寿桥之前
“河口渡”附近,有一座木桥
叫“尚公桥”
由明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尚春修建
以“尚公”命名此桥
也正是为了纪念尚春的建桥义举
尚春的老师兵部尚书林瀚(福州仓山林浦人)
还专门撰写《尚公桥记》为他记功
相传,某日,尚春通知三司和各衙门主官集中到琼河边的进贡厂清点物品,过桥时发现从这里登岸的人多,货重,木桥使用多年已腐朽不堪重力,通行有危险,而且说话间就有琉球贡使从桥上跌入琼河里。
尚春顿时感慨道:“这不是柔远人的做法。”他觉得自己在这里任提督相当于外交使臣,是代表皇帝和国家,要维护朝廷的脸面和国家的尊严,当场决定个人出资请工匠造一座木桥,由福建市舶提举司王尚学率领福州翻译黄仕明等专门负责造桥事宜。
明正德七年(1512年),尚公桥建成
因为是一座木桥,日久渐坏
时隔一百多年后
康熙七年(1668年)
鼓山僧人成源在尚公桥过河时
看到舟小人多,翻船溺水
便做了同样的事——建桥
这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
河口万寿桥
河口万寿桥
是明清与琉球友好往来的亲历者
凝聚着闽人情怀
承载着数百年历史芳华
如今
它就像一座“活化石”
向人们展示着当年的风韵
继续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台江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