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窝”大拐弯处
“龙窝”,原本是几个相邻村庄的总名字,地处现在的枞阳镇之南部,濒临长江,隶属双龙村。说起这个名字,你也许有几分好奇,因为带“龙”字的名词,自然会让人产生许多联想。“龙”本是一种虫类或兽类动物,是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可是从远古开始,中国人就赋予它许多神奇的形象和秉性,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那么“龙窝”这个地名又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她与“龙”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先从枞阳镇的枞川河说起,该河起源于菜子湖,从西北向东南,一路绕过枞阳镇老城区之南,经过枞阳大闸往东南去,途经罗塘洲、鲟鱼咀和下枞阳,本段河(又称铁铜夹江)对面就是铁铜洲。枞川河过了铁铜洲尾就汇入到长江的主航道,而枞川河又叫“长河”,所以枞川河融进长江的入口处有个地名叫“长河口”。由长河口的长江大堤往下游大约一公里,沿大堤内排列的几个相连的村庄,就是“龙窝”。
枞川河汇入铁铜夹江
据说,元代末年,有个绰号叫“吴跛子”的人,来到这里,当时此处还是一片荒芜沼泽地,其实应该是长江冲积平原,那时还没有江堤,杂草丛生,尚无人居住。吴跛子逃难到此,无以为生,只好利用此处茂密丰富的芦苇生存,他将芦苇砍倒,扎起篱笆为墙,再以芦苇做屋顶,盖上野草。又以芦苇为铺盖,为柴火,还以芦苇换来粮食。吴跛子是“龙窝”的开拓者,是“龙窝”的第一代拓荒人。由于吴跛子大名叫“吴龙虎”,而且窝居于此,后人就把此地叫做“龙窝”,意思是此处曾经有个名字中带“龙”字的人住过。关于“龙窝”得名的由来,还有另一个掌故。说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此逐鹿,常常在长江畔开战。一天,天还没有亮,吴跛子还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听见外面不远处杀声四起,惊天动地,朱元璋的士兵们高喊“冲锋啊!”吴跛子听了,糊里糊涂地也从床上跳起来,跟着士兵们就跑。此时,说也奇怪,平常不灵便的脚,却飞快如常人,一点也不跛了。他跟着大部队冲锋陷阵,把个陈友谅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明朝建立后,吴跛子竟然以军功而受官封爵,荣极一时。发迹之后的吴跛子(其实此时他不跛了)来到旧地,而这时候,陆续地有移民来居住了,吴龙虎就对他们说:你们的皇帝曾经在此打过仗,居住过,这个地方应该叫“龙窝”。因为古代称皇帝叫“真龙天子”,说天子是天上的龙下凡,是代表上天来治理人间的。
枞川河在此汇入长江干流
从实地考察看,“龙窝”处在由西北往东南走向的枞川河与从西往东走向的长江主航道交汇处的“长河口”下游一公里,在过去,还没有修筑长江大堤时,如果发大水,根据水文特点,这里应该是一片汪洋。一面是枞川河到此,河水四处漫流,茫茫无际;一面是长江主航道更是汹涌而来,纵横恣肆。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洪水滔天的情景。中国人常常把“龙”和“水”联系在一起,发大水叫“起蛟”,是因为某地的某蛟龙在作怪,所以大水漫天。把常年积水不干的地方叫“老龙潭”,那是“龙”的故乡,龙住在此地就不走了。所以又有人推测说,“龙窝”之名,是因为过去还没有江堤时,该地长年积水,是个真正的“泽国”,是老龙王的永久居地,是“龙之窝”。“龙”字,从词义学说,往往比喻相连接的连续不断的事物。例如,把连绵不断的山脉叫“龙脉”;把一个一个的事物连接起来叫“接龙”;旧式木制水车上安装车辐,一截一截连接起来的构件叫“龙骨”;曲曲折折的连接不断的大堤叫“龙堤”,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叫“龙窝”,可能是因为这些村庄的南面,被像一条长龙似的大江堤围拢着,守护着,特别本世纪初,国家拨出专款将江堤迎水那面的斜坡用水泥墁起来,江堤更加牢固,堤内的人家完全没有了水患之忧,“龙窝”成了人们安居生活的象征。
枞阳县内的大江堤,从下枞阳“幕旗山闸”至两公里碑处的“长河口”,此段江堤其实就是枞川河堤,由此再往下游就是长江干流江堤了,它与枞川河堤相连。由于江堤都是顺着水道走,而枞川河与长江干流形成夹角,这样江堤就在这里形成巨大的一个“弯”,龙窝人叫它“大拐”或者“大拐弯”。江堤像条绵延巨大的长龙,在“大拐”婉曲着,又像一条长长的臂膀护佑着这里的人们,让其平安“窝”于此,现在,龙窝”成了平安幸福的代名词了。
因此,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更重要的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龙窝”也不仅仅是几个村庄的总称,更是这个小小区域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体现,从她名字的由来可以看出她发展变迁的轨迹和历史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