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英:女儿丈夫早逝后,她拒绝领养,拒绝守寡,与夫家断绝关系

若问古往今来,女巾帼有谁?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古有花木兰,今有秋瑾。但其实,还有一位女性,同这两位一样出彩,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勿谓人强、自立即强,勿谓人智、多学则智”,是她的自我要求。

“愿身化作丰城剑,斩尽奴根死也瞑”,是她的革命气魄。

“天下兴亡,人皆有责”,是她的宏大抱负。

一字一句,都彰显出了她的巾帼本色。

她是唐群英,敲响“中国妇女运动第一声”的一代女杰。

“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就像是自出生就刻在她骨子里一样,从小到大,唐群英一直走在“男女平权”路上。

图 | 唐群英影视封面

“陶妹子才情俱佳,若生为男儿,定可光大门楣!”

当唐群英听到父亲唐星照的这句评价时,立即当着塾师老先生的面回话:“女儿就不能光大门楣吗?”

这番行为在她那个时代看来,不仅是对长辈不敬的表现,还是违背女子礼仪规范的举止。但唐群英哪还顾得上这些虚礼,彼时的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女子怎么就不能光大门楣了?

确实,论才情,唐群英是不输男儿的,她只不过是刚好生为女儿身罢了。

但这“只不过”,并无可惜之意。

生为女儿身,她最清楚女子的苦,所以才会一直想着反抗封建礼教。

1875年,唐群英4岁,刚好是缠足的年纪。一条长布,紧紧地裹住两只小脚丫,疼痛导致走路不便。唐群英不解,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

她听闻母亲说,每个女孩子都要缠足,这样才会生得一双大家闺秀般贵气的“三寸金莲”。对此,小小的唐群英不满了,说:“哥哥怎么没有缠足呢?”

在孩子眼中,世界没有“不平等”一说。

然而,唐母的一句话让唐群英明白了那时的社会准则,她说:“谁让你是个女娃呢......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的规矩呀......”

刹那间,唐群英哑口无言,谁让她是个女娃呢?这也不是她能选择的。但生而为人,路是自己的,唐群英忍得了一时的屈,忍不了一辈子。

图 | 唐群英像

在唐星照40寿辰当天,唐群英见到了许多开心玩闹的男孩子,他们的双腿,没有白布,没有疼痛,走路稳稳当当,健步如飞。而在场的女孩子,几乎都是扭扭捏捏地走动着,迈一步,脚心就传来一阵刺疼。

她们无法像男孩子一样跑来跑去,只能“端庄”地坐在原地,或者一拐一拐地迈小步,走出“淑女”范。

脚疼得不敢着地的唐群英再也忍不下这口气,在宴会结束后,就跑去和姐姐们商量,扯掉这裹脚布。可惜,她还没来得及扯下来,计划就被大姐希孟给搅黄了。

希孟显然深受母亲的教诲,觉得女孩子就该有一双“三寸金莲”,所以将唐群英的叛逆计划告诉了唐母。唐母又生气又心疼,无奈地告诉唐群英:“女娃儿不包脚,日后成个大脚婆,嫁都嫁不出去,那可丑死啦!”

话是听进去了,但唐群英并不打算就此放弃。

次日,她就把裹脚布扯掉了。殊不知,唐母早已安排好仆人和希孟监督着她,唐群英扯一次,下一次就会绑得越紧。

慢慢地,唐群英也长了心眼,白天乖乖裹着缠脚布,晚上睡觉时就偷偷扯掉。如此下来,唐群英的脚并没有被束缚到,但也不算正常发育,她双脚外侧的三个脚趾都向内弯曲,脚掌部位也略有凸起。

待唐母发现此事后,唐群英的脚已经不能再被裹成“三寸金莲”了。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算是唐群英在反抗封建主义道路上获得的第一次成功。

当然,有第一次反抗,就会有第二次。

唐群英的脾性与温柔知性完全搭不上边,可以说,她就是一个“虎娃”。

自从在裹脚一事上反抗成功后,唐群英就一直站在封建的对立面。

为了培养孩子,唐星照常常在家举办“家庭故事会”,让孩子们扮演各种英雄,从而能深刻记住其爱国事迹。

一次,唐群英正和其他兄弟姐妹表演着“宋辽大战”的场景,唐母看见她舞刀弄枪后,多说了一句要她好好读书,有空绣绣花。

对此,唐群英先是乖巧回复:“书背熟了,字写完了。”

唐母还没来得及夸上一句话,就被她的下一句给打了个措手不及,当场语塞。

唐群英说:“要是亡国了,还绣什么花呢?”

确实,学得绣花技,顶多就是会个手上功夫。可若是练得马术武艺,那用处可大了,不仅可以防身,还能用在战场上。

这后者,彼时的唐群英自然不会想到,她在央求父亲教她武术时,用的理由也就是:“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都是'女流之辈’,可是都有武功!”

好在,唐星照在教育子女这方面一向推崇自由理念,孩子想学什么,他都会一一满足。故而唐群英的请求也被准允了。

但她万万想不到,在将来的某一天,她真的站在了战场上。

可以说,唐群英的成长方向与唐母所设想的“大家闺秀”路线完全相反,别的姐妹越长大,越乖巧。唐群英则是,越大越“虎”。

一次,唐群英在得知自家二哥维藩仗势欺人,打骂书童洪发后,直接就跑上去与他理论,要求维藩和洪发道歉。最后还是私塾先生出面解决,兄妹二人才将此事翻篇。但过后唐群英竟跑去告诉洪发,不要逆来顺受。

维藩要是听到这话,估计要骂自家妹子胳膊肘往外拐了。毕竟,唐群英这种不分尊卑,平等待人的处世态度在那个年代可是极其少有的。

不过,更少见的是她的思想观念。

在还没有接触到先进思想理念前,唐群英就已经懂得了许多。当听到堂兄骂妻妾只会生女儿,该死时,她便搬出了自己的一套理,反驳道:“你怎敢说生女就该死?这世上能够没有女人吗?谁不是自己母亲生的?你是天上掉下来的?树上结的?”

但碍于旧思想早已深根扎在她堂兄的脑子里,唐群英说什么都无法改变对方思想。无语的是,唐群英这边在为女性争权,她堂兄妻子那边则在教育女儿要让男孩。

唐群英堂兄家有三女一男,全家人都宠爱着男孩。一次,四兄妹在玩闹时,哥哥出手打了一个妹妹后还跑去告状,唐群英堂嫂也不问事情缘由,直接骂女儿:“哥哥打你一下,有什么关系?你让哥哥打一下不就算了!”

说罢,她还打算动手教训一下女儿。恰巧,唐群英那时在现场,阻止不成反倒挨了一巴掌。但唐群英并没有生气,反而是先为小女孩抱不平。可惜,她的堂嫂完全油盐不进,道理一句没听进去。

重男轻女的腐朽思想早已固化在这些人心中。

及笄之年的唐群英对此甚是不解,她不懂,为什么这些大人都听不进去道理。

她也不明白,为什么男女会不平等。

然而,还没来得及想清楚这个问题,唐群英便步入了婚姻殿堂。也正是这段婚姻,让她意识到,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毫无自由而言。

图 | 唐群英影视形象

1891年,在父母安排下,唐群英与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结婚。

虽然这门婚事是双方父母安排的,但早在婚前,唐群英与曾传纲便已熟识,且互有好感。

由于双方家庭本就有过一层姻亲关系,所以唐群英嫁过去曾家,也算是亲上加亲。再加上,曾传纲的父母本就喜欢唐群英,他们觉得同为大户人家,唐家养出来的孩子定不会差到哪里去,配自家儿子刚好。

确实,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才情俱佳,两人就是天作之合。

只是,曾家没有想到,唐群英并不是他们眼中典型的小女子,她在曾传纲面前虽柔,但不弱。

唐群英比曾传纲大了三岁,但两人平常都以“陶妹、纲兄”互称。曾传纲希望自己能在爱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男子气概,唐群英也给这个面子,私底下总是压制着自己,不显露那刚毅一面。

可一到了耍枪弄剑,唐群英骨子里的勇猛就藏不住了。她曾在曾父曾母面前表演剑术,其身手之矫健,曾父看了都不由得夸赞:“不愧名将之后。”

若他们一家人日子能如此平稳地过下去,倒也是一桩幸事。

然而,天公偏偏不作美。

1893年,唐群英生育一女,取名亮亮。曾家是开明家庭,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曾父曾母视亮亮如珍宝。

可惜,三年后,亮亮就因为发高烧而逝世。这对全家人无疑是一个打击,唐群英更是因此天天以泪洗面。

还没有完全从丧女的悲伤中走出来,唐群英又经历了丧夫之痛。

1897年,曾传纲突发脑溢血,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等着人去叫来唐群英,看见人后匆匆留下一句“我不行了”后就撒手人寰,年仅23岁。

女儿刚离开她不到一年,现在丈夫也没了,唐群英感觉自己的世界像是崩塌了一样,整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哀伤中。

好在,唐群英仍有一丝理智尚存,她没有一直萎靡不振。

昔日曾传纲与她约好了,要一起报效祖国。想起这,唐群英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爱侣虽逝,但她也要咬紧牙关,独自实现对方的遗志。

不过,想实现这个抱负,就要先解决眼前难关。按传统封建习俗,“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寡妇无子也要在夫家'守节’”。而“守节”之人是没有自由的,既不能抛头露面,随意见人,也不能踏足社会各界,走报国之路。

这般规矩对唐群英而言,就是一个束缚。

从小就厌恶女性要三从四德的唐群英自然不会遵守规矩,她认为女子也可以和男子一样,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大任。重要的是,她想实现丈夫的心愿,为此她不得不再次挑战社会制度,挣脱名为“封建”的枷锁。

于是,在办完曾传纲的丧事后,唐群英和家中姐弟商量自己今后的去路。希范和弟弟乾一都支持她离开曾家,希孟则持相反意见,和当初反对唐群英不裹脚布的理由一样,早已深受旧思想影响的她认为唐群英应该好好“守节”,谨遵古礼。

两人僵持不下,只好询问唐母意见。刚开始,唐母也要唐群英“守节”,但生为母亲,总归是心疼孩子的。况且那时唐群英不过26岁,还是大好年华,这要是“守节”的话,余生可都在曾家大宅了。

因此,心软的唐母还是支持唐群英选择“大归”,即“女子在丈夫死后可以归宗娘家,断绝与夫家的一切关系。”

唐母表示:“只要不违背礼法,不失曾、唐两家面子,自然要救希陶(唐群英原名)出苦海。”

有了母亲的支持,唐群英更加坚定了要离开曾家,不守寡的想法。但曾家这边,确实是一道难关。

自曾传纲离世后,曾父曾母一改当初对唐群英的欣赏态度,他们开始对她摆脸色,还说“唐希陶八字硬,克夫克子”。

渐渐地,外界也传起唐群英的谣言,说她命格硬,要改嫁。

对于这些舆论,唐群英从不做出回应,但心里却是憋屈得很,再加上,曾父曾母的态度也让她心生失望。

新年之际,万家灯火辞旧迎新,唯有曾家饭桌上弥漫着火药味。

还没有向公婆摊牌自己要离开的唐群英先迎来了他们的施压。在尴尬氛围驱使下,曾父摊牌道:“希陶!家门不幸,传纲早逝,你又不曾生育儿子,好在家中薄有祖产,可供你一辈子不愁衣食。现在打算给你抚个崽(即领一个养子),接起一房香火......”

听闻此话后,唐群英果断拒绝。对于曾父接下来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直接反驳:“纲兄早逝,无后的不孝之责,不在我呀。”

曾父没想到昔日和颜悦色的媳妇居然会有这么强硬的一面,不由得放缓了语气,说:“不论在谁,抚个崽不就可以补救了吗。再说,不抚崽,你将来靠谁?”

唐群英想也不想,当即回话:“我回娘家,靠我自己!”

她这句话,曾家二老也算是明白了她的去意,曾父气得直接站起来,猛拍桌子,说:“你既不肯抚崽,又不愿守节,一定是打算改嫁了!你生是曾家人,死是曾家鬼!”

嫁进曾家六年,唐群英第一次看见曾父如此生气,如此不讲理。而曾父曾母也是第一次知道,他们眼中的温顺媳妇,并不温顺。

既然曾父话都说得这么狠了,唐群英也不再忍耐,说:“我唐希陶知书明理,不甘雌伏,只求自立自主,其余别无他想!”

一时间,双方争执不下,愣是把这家事闹大了。新年刚结束,唐、曾两家便请来各自亲戚们,对唐群英去留曾家一事展开论战。为此,他们甚至还请了当地保正和两位公证人。

曾父一见唐家人,立刻开口抢话头,说:“希陶年轻守寡,情殊可怜。不过三从四德,古有明训。尊府若接她回去,只怕于礼不合,有伤风化。”

又是三从四德,唐群英最恨这套规矩,曾父所说的话无疑是火上加油,再次惹怒了她。

唐群英弟弟唐乾一作为代表人,知道以礼法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便开始打感情牌。他以唐群英秉性刚烈为由,告知曾父若是他执意不同意唐群英“大归”,那可能将来会逼她走上绝路。

哪曾想,曾父完全不接茬,也不顾及往日情分,说:“就算她寻死,正好是殉节,朝廷还要旌表,你我两家都有光彩。”

一字一句,无不透露着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及女性生命的廉价。

图 | 唐群英在日本时期与秋瑾(后排左二)等合影

此时此刻曾父的每句话,都是对过往的讽刺。唐群英万万想不到,他会绝情到这般地步。

唐乾一听不下去曾父的言语,气急败坏地想要离开。好在最后保正出面,以“强扭的瓜不甜”来说服曾父,让他不要强求。

确实,就算曾父把唐群英留下来了,他们也无法再和谐相处了。从前其乐融融的生活,早已随着曾传纲的逝世一起离开了。

1898年2月14日,这一天,是唐群英“大归”的日子。

“大归”礼法从早上十点开始,周围父老乡亲都前来围观。有的人只是纯粹看热闹,毕竟鲜少有女性敢“大归”;有的人则是惋惜,曾家再也团不了圆了。

走完一系列礼仪程序,拜祭完曾家祖先以及曾传纲和女儿后,唐群英彻底和曾家断绝了关系。

家堂门前,一家四口把酒话剑术的场景已成过往。如今坟前蜡烛燃尽,纸灰飘零,唐群英也不再入曾家门。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曾父也没了早先的霸道无理,颓废地坐在椅子上,曾母则默不作声地哭了起来。

这好好的一个家,终究是散了。

其实,曾父曾母也不是狠心人,之前唐群英带来的陪嫁品,他们一样没收,全部让她带走了。他们要的一直很简单,唐群英抚养个孩子,接起一房香火,一家人继续在一起生活。

可惜,唐群英不是寻常女子,追求自由的她,绝不会服从于旧传统。

如果曾父曾母当初能支持唐群英的志向愿景,或许他们三人还能再聚一堂吧。

然而这世上不存在如果,唐群英与曾家的缘分到此为止。

人生路漫漫,她选择了走向报国与平权之路,奔向自由与平等。

而这条路,注定艰辛。

图 | 唐群英像

文 | 千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