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草海的移民搬迁问题

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不过是近几十年来的事,自然保护区的历史远比居民生活的历史短得多。即使是那些最边远偏僻的自然保护区里的村寨,也是先有村庄,后来才建立的保护区。所以几乎在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存在原住民社区,也几乎是原住民保护下来了现在的资源。

有些自然保护区因特殊的保护价值,划定了一定的区域来保护,有可能离城镇并不遥远,比如深圳的内伶仃福田保护区、广西的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贵州的草海保护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空间紧缺,受短期经济利益所驱使,有些开发项目有意无意地向保护区推移。但那些房地产开发侵占保护区的现象,实际上只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事,比如草海保护区。开发商带进来的这些外来者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自然保护区原住民,也不是自然资源保护的贡献者,因此他们不应该与自然保护区的原住民一样地来对待。

就是因为中国的多数保护区都割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更加具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特殊意义。

按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针,并不排斥自然保护区内有民众,只不过应该是实验区生活,尽量避免将村庄划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为了保护区核心区的完整性,或是保护一些特别特种或生态系统的特殊需要,必须要将村庄划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确有必要的应该采取移民搬迁,让他们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生活,以减少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压力。

对于这些村寨可以考虑分段和分散式搬离,更多地尊重社区群众的意愿,有条件往城市搬的,通过培训和安置,直接搬到城镇里。没有条件搬进城的,可以往实验区搬,而从实验区寻找一些希望搬离的住户,通过补贴等形式,搬出保护区。从搬迁的条件和待遇上,应该从优,因为这是民众为保护作出了贡献。

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草海综合治理规划中,也提出了移民搬迁措施,提高生态移民经费标准并纳入国家层面预算,支持威宁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效解决草海“人湖争地”的问题,严格保护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统筹规划城乡发展,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有序引导城镇居民向新城区转移,使城镇的发展与保护草海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草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这无疑是很好的设想,出发点也是为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共赢。

实际上,草海周边的村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已经是草海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已经处于一种默契的互惠关系。只有北岸的县城是在保护区成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城进湖退”的格局。从表面上看,将草海周边的群众移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搬迁,许多问题都可得到缓解。但必须看到,草海周边有几万群众,不仅搬迁的工程量巨大,搬迁后的群众生计也是一个问题。实际上草海的最大污染源来自于城镇而不是农村,如果严格制止住了城镇对草海的侵蚀,再加以污水处理、生态治理等手段,维持草海的生态,是完全可行的。

中央环保督察已经禁止了北岸的开发继续向草海延伸,并提出了严厉的整改要求,拆除了侵占草海而那的那些高大的房屋。并通过征收形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草海的土地权属问题。那么针对草海的原住民社区,是否可以通过对自愿留在草海保护区内的群众进行培训,严格规定生产生活方式,变原来的污染源为治理力量?如在原来耕种的农地上种植贫营养型高价值的湿地植物,或者高质量的绿色有机产品,保留传统的生态种植方式,使之既产生经济价值,又不带入污染物,还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和消解作用?

监测结果已经证实,草海的污染源主要来源并不是传统种植,即使现在草海周边仍然有农业生产种植,水体中也没有发现农药和化肥的残留超标。另外,草海周边农民和农地与黑颈鹤已经产生和谐共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农民耕种农地,黑颈鹤将失去大部分越冬期食物来源,对黑颈鹤的越冬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从去年征地后农地放荒后黑颈鹤的觅食行为和觅食距离可以看出,传统种植种类和方法,是保障黑颈鹤顺利越冬的有效途径。

其实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应该排斥人类活动,人类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只不过应该各自留足生态空间,恪守生态位,真正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有些物种已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与人类形成了互利的关系,突然移出任何一方,都是对生态系统不利的。如江西某以保护梅花鹿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因为一味地禁止了人类活动,使一直维持的乔灌草结构被打乱,越是严格保护的区域,越是被乔木林所占据,最后在核心区内全部为高大的树林,梅花鹿根本找不到食源,不得不跑出保护区外,重新受到威胁。前面提到过的黑颈鹤在农地觅食也是如此,越冬期黑颈鹤80%的觅食时间选择在农地。

草海保护区也是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保护区的目的应该就是要找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路子。要保证人的生存发展,还要保证草海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不受到破坏,越冬水鸟得以顺利过冬。在草海最好的途径就是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高效农业,而这两个途径都离不开原住民社区。

生态旅游本身就强调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还要让来访者受到生态环境教育,让当地社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就决定了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发展需要保护区内的人文景观和长期延续下来的生态文化。而绿色高效农业又能够增加生态旅游的体验与健康的主题,提高产出效益,提供生态产品。关键是看怎么去做!

值得注意的是,草海曾经的旅游形式确实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对生活在草海的水鸟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草海这样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生活着高密度的鸟类,特别是越冬水鸟,生态旅游绝不应该是在水上,绝不是无序的行船。而应该是在岸上,在周边,体验人鸟和谐,发展观鸟旅游,体验高原阳光,品尝绿色产品。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有群众,需要高素质的群众,对自然有情怀很热爱的群众。从草海那些生态公民的素质看,从草海巡护员们多年来的表现看,从草海人已经深入骨髓的对候鸟的情感看,草海,有这个底气。规范群众的行为,开展生态公民培育,让当地群众成为草海的建设者,确实需要动一番心思,花一番精力。但从茂兰曾经的成功经验看,只要努力,应该是能够实现的,关键是执行者看到的是长远还是眼前,讲的是形式还是实际。如何组织起来当地的群众,引导他们充分地自我管理好社区,实现生态资源的公平享用,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看草海管理者的胆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