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皇位,对比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朱棣的“靖难之变”

唐朝初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史学界一般解释为“唐高祖诸子之间为争夺皇位而进行得一次政变。但这一解释并没有能完全揭示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和实质。那么,这次政变究竟是怎样的呢?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既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其唐高祖带领立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起兵反隋的过程中,两兄弟配合默契度,同心同力,一直到唐朝的建立。

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渊即位为皇帝后,封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政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非常大。

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和威信都没有李世民高,心里对李世民也有所忌惮,就私下联合弟弟李元吉,在朝廷上排挤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的武将集团也非常不服李建成,双方两帮人马持续进行明争暗斗。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明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焯,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不知底细,还和往常一样,骑马奔向玄武门而来,准备上朝。当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感觉到了变化和危险,立马调转马头,准备向东返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在后面喊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件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也没有射得出去。此时。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一箭射出,准确的射死了李建成。而后,尉迟恭带领骑兵70来人相继敢来。他身边的将士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从马背上掉了下来,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马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向了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树枝挂住,从马背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箭,准备杀死李世民。就在这是尉迟恭跃马过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尉迟恭的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向武德殿寻求父斗争,最但遗憾的是,尉迟恭赶了上来,放箭把他给射死了。

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两人长期的相互斗争中,最终李世民设计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太子兄长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历史成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提到明朝,就绕不开靖难之役。对于明朝来说,靖难之役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明朝的一个遗憾。

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皇孙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巩固皇权,而开始进行的削藩,藩王不服而进行的造反,燕王朱棣发动“清君侧,靖国难”的靖难之役,夺了之一朱允炆的皇位。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肯定是未必,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所设立的分封制,并且在皇太子朱标病逝之后又选择皇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之后,这场政变,就已经不可避免了。明朝宗室之间必定会发生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较量,朱元璋为靖难之变埋下了伏笔。为什么这么说?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所创立的国家格局是这样得!先后分封皇室皇子皇孙二十五人为藩王。他们分别驻守在边防要塞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要地,以此来拱卫整个国家。皇帝居于正中央首都南京,以南京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辐射。越靠近南京的藩王实力越小,越往外的藩王实力越大,大的藩王守卫着国家边疆,小的藩王则制衡大的藩王。

朱元璋效仿先秦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并没有完全按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来,有所改变。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是完全将土地分封出去,受封领地的藩王们高度自制。你只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即可,其他事情完全由自己说了算。

1 听命于周天子

2 镇守边疆

3 按规定时间进朝觐见

4 每年按要求进贡纳税

5 如果有外敌来犯,随从周天子战斗,打败来犯之敌

只要你做到以上5点,你在封地里面做什么,如何管理你的封地,几乎都由你自己说了算,诸侯王相当于诸侯国里面的小周天子。拥有其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而朱元璋创立的分封制和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有所区别,区别在于:

藩王并无行政权。只有军事权

藩王们负责练兵,用兵,以保卫国家,抵御外敌,至于如何治理封地,则由皇帝说了算,明朝的潘王们和先秦时期对比起权利少了很多。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采取一系列的制衡措施,以平衡各方势力。让他们相互牵制,从而不威胁到中央皇权。但是无论朱元璋如何规划布局,分封制的本质没有变,就是藩王们都掌握得有军权,有着时候,有了军事大权,有啦绝对的武装力量,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切。

虽然从一开始朱元璋就预防了藩王们的拥兵自重,所以。在允许他们有军权的时候。也设立了一道门槛,就是各潘王的军队人数只能在3000但10000之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各方势力的争斗,往往就会让制度走形,脱离本意。或者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特别是发展到后期。光是一个小小的宁王就有10万人,而大潘王朱棣则有精兵30万人。明朝的北方门户,基本全被潘王们控制。

太子朱标的病逝对明朝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损失,朱元璋苦心培养了27年的太子英年早逝,太子的位置一下空了出来。但是国家还要继续的运转,在下一任皇位的继承人上选了皇长孙朱允炆,也就是朱标的儿子。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喜爱。但是,各个潘王和王爷对立朱允炆为太子时颇有怨言的,只是在朱元璋在位时。他们敢怒不敢言,只能俯首称臣,等到朱元璋死了之后,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皇长孙朱允炆是一个热爱学习,学习成绩好的皇帝。历史书肯定是不少读,汉朝的七国叛乱,晋朝的八王之乱,让朱允炆深深是寝食难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感觉在自己的周围全是明晃晃的刀光剑影。而消除掉这种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削藩。话说回来,此时此刻,不光是朱允炆难受,各个藩也很难受。为什么他们也难受呢?因为各个潘王虽然手握重兵,但是都是分散得,自己手中的兵力和大明王朝一对比就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所以。对于各个潘王来说,大明皇帝朱允炆就像一把悬在他们头上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斩以来,让自己人头落地。而消除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毁掉这把利剑。也就是杀掉大明皇帝朱允炆。

所以,大明王朝在朱元璋死后。就存在了这两种对立情况。

1 朱允炆进行削潘,消灭大小二十七个藩王。

2 藩王起兵造反,削灭朱允炆。

公元1398年,朱允炆首先开始了削藩战争。他采取先从实力较弱的潘王开始,先后成功干掉5个潘王。而且这些被干掉的潘王结局都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无比凄惨,潘王一家往往多大几百人,都要受到牵连,搞得是家破人亡。此时成功干掉了5个潘王之后,朱允炆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对大潘王朱棣下手了。

自从朱允炆开始削潘,政治经验丰富嗅觉明锐得朱棣就感觉到了危险。他知道。自己将是朱允炆最想消灭掉的对手。

在这种困境之下,朱棣一边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一边走装疯卖傻称病装伤。最后诱杀掉监视自己的朝廷将臣,于1399年7月,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发动了叛乱。经过四年的斗争,朱棣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靖难之役的发生,可以说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政治失误造成得。因为他的分封制,使得各个潘王逐渐成长为山大王。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必要相争,不是你杀掉我,就是我杀掉你,只能活一个,不然谁都睡不安稳!并且,朱元璋借“蓝玉案”大规模的制造冤假错案,屠杀开国武将功臣,朝廷失去了很大的人心。使得朱叛乱后,很多驻守得武将都到向了朱棣一边,加速了朱允炆的失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