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来行次第三人――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3)
排来行次第三人
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3)
蒋增福
十九世纪未叶,富春江畔的一户郁姓人家,诞生了后在我国革命史和文化史上两位杰出人物,大哥郁华,是熟谙法律、刚正不阿的名法官,也是名诗人和名画家。作为清末同是“南社”创始人的柳亚子,赞佩郁华的诗为“鹏举冲冠之作,文山正气之歌;赫然与日月争光,河山比寿”;他闲时作泼墨山水,照达夫的话说,“很有我们乡贤董文恪公的气派”。郁家的三弟郁达夫,也是著名作家和诗人,而且兄弟俩都是著名的革命烈士。还有不显山露水的老二郁浩(养吾)亦非等闲之辈。只是郁家在洪扬以后的慢慢衰落,在当时的富阳街上并没有为人们引起多大注意。然郁达夫这首《自述诗》之三,却对郁氏后裔的前程,有着预示性的披露:
王筠昆仲皆良璞,久矣名扬浙水滨。
生到苏家难作第,排来行次第三人。
诗后他有“自注”:兄弟三人予居季。
达夫三岁丧父,唯靠祖母和坚强的母亲支撑这个家,而自己从懂事起的最初感觉是饥饿,连姐姐郁凤珍也去做了童养媳!尽管落泊到如此境况他依然坚信,郁门三兄弟“皆良璞”,有的却已“名扬”!尤其长他12 岁的大哥郁华(曼陀),科举得中步入了政坛;二哥郁浩(养吾)也已初露锋芒!作为杭州陆军学堂的学生,成了辛亥革命闯将。富阳县长逃跑,左堂代理,他的辨子就是郁养吾亲手剪掉的。排行老三的自己,则能“九岁题壁惊四座”,又是春江小学屡屡获奖者。而且兄弟间互敬互爱、情深意切,作为“长兄若父”的郁华,对两位弟弟既严加管教又十分关爱,如这首《晓发别诸弟》:
深思不成寐,倚枕听鸡鸣。
啟户辨行色,残星照水明。
轻装过狭巷,好梦满重城。
弱弟偏怜我,依依为送行。
再看这首同为大哥所写的七律《酬达夫弟原韵》,关注他独自留日的学业和生活,并以和其“原韵”作了叮嘱,寄予殷切期望:
莫从海外叹离群,奇字时还问子云。
几辈名流能抗手,一家年少最怜君。
懒眠每凭乌皮儿,好句争题白练裙。
夺得诸兄新壁壘,骚坛此席要平分。
何止是“要平分”?而是初成了“新壁壘”。郁达夫1914年作的《奉告长嫂并呈曼兄》四首,似可见他们间早就以诗唱和。收进诗词卷的,仅他给大哥二哥的诗作就有10多首。如《寄家长兄曼陀、次兄养吾同客都门》《寄曼陀长兄》《寄养吾二兄》《静思身世,懊恼有加,成诗一首,以别养吾》等。这后一首的诗后还有“原著曰”:为家兄养吾作送行诗,并附五绝:一片芦沟月/怜君万里行/清淡当此夜/难尽别离情。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只知达夫是诗人,曼陀亦诗人,却不知养吾亦诗人!或者说,如果从文学方面发发展,他的作诗功力,并不逊色于其哥和其弟:
立秋后一夜富春江畔与浩兄联句
秋月横江白,(浩)渔歌逼岸青。
众星摇不定,(浩)一雁去无声。
山远烟波淡,(浩)潮来岛屿平。
三更群动息,(浩)好梦满重城。
达夫在诗后还作注说,这最后句是借用大哥的。
一首联句诗,不但说明兄弟仨皆上乘诗才诗人,同时把兄弟间的情谊之深,也隐含在字里行间。而作为大哥,竟连将来“退休”(娱老)的住处也为二弟虑周到。
秋日书怀示二弟
移家最好住城东,山色依稀似越中。
几处红垟疏树雨,半江黄叶乱帆风。
但求专壑能娱老,不愿谈兵只装聋。
茅屋三间田二顷,自推书卷教儿童。
满舟弄旧宅肯定是住不下三家的,最后得分户移家。新家安在哪里呢?城东。城东最好。最好城东。其时富阳城“人口不过三千,商铺只有百家”。南门街以东至鹳山称城东,为最热闹的城镇中心。既离满舟弄旧宅不远,又与鹳山上新建不久的松筠别墅相近;尔后不久,大哥又买下了鹳山西麓现“郁风苗子艺术馆”址两层楼房一幢,给二弟养吾作住家,兼以开诊所行医。老宅加新居构成不足一华里的半园形,方便了互相走动更利侍奉老母。其时郁母已入住松筠别墅,由养吾前妻(行过婚礼不曾同房)照料,老人每隔两三天便下得山来,街上转转,买点物品,然后去到满舟弄老宅,敲得半斤黄酒,自炒几个小菜,酒足饭饱,睡个午觉,三四点钟即回山上,日子倒也过得舒适,乃至日寇入侵,富阳即将沦陷,她仍不愿离开(我住在自家国土上,为什么要去乡下避难?)执拗的郁母,最后则不愿侍奉日寇,冻饿而死于鹳山屋后的石洞里。实一门三烈也。
如同达夫在杭州建“风雨茅庐”不曾久住,郁华营造的松筠别墅也不曾很好享用。抗战胜利,碧岑夫人赴南京出庭作证,将杀害郁华的凶犯服法以后,于此设祭告慰忠魂。郁华唯在生前对它留有诗作!
忆松筠别墅 郁华
幽梦终宵绕碧岩,由来嗜好判酸咸。
江村烟舍生寒树,暝宿风灯乱暮帆。
烽火未除思警枕,淄尘欲涴惜春衫。
争墩敢薄时贤陋,略解趋名已不凡。
郁氏兄弟情深,但并不全是一团和气。当达夫不顾长兄所嘱,擅自改读医科为经济科,大哥非常生气,并威胁要断他财路;他也很生气,竟与大哥反目,狂说要断绝兄弟关系!只是背地里偷偷去向长嫂要钱化。再如,避难上官的二哥与同行二三,拟到武汉去谋事,达夫知后去旅馆探视三次,均遭二哥拒见!为的是不赞成作为文人的三弟去入仕途。因为此时的达夫,已在国共合作的政治部第三厅,当上了少将衔的设计委员。还有大哥反对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姻,然二哥却去喝他(她)们的喜酒;婚后双双去到大哥家,郁风担心会遭家父拒见,然父亲竟然接纳了他(她)们。相见兄弟间的关系也非常有趣。
斩不断的手足情呵!
当曼陀遇剌身亡,达夫痛不欲生。在难以赴沪参加葬礼的情况下,先是遥寄挽联,继作《忆胞兄曼陀》文追忆:“长兄曼陀,名华,长于我一十二岁,同生肖,自先父弃养后,对我实系兄又兼父职……”“长兄所习的虽是法律,毕生从事的,虽是枯燥的刑法判例,但他的天性,却是倾向于艺术的。”他“闲时作浓墨山水画,很有我们乡贤董文恪公的气派,而写下来的诗,则又细腻工稳,有些似晚唐,有些象北宋人的名句”。
作者介绍
蒋增福,1934年生,浙江富阳人,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任富阳县文教科(局)科员,主要从事城乡扫盲工作,后参与《富阳县志》编撰,又为县委党校秘书,80年代初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后迁任政协常委兼秘书长,又迁任文联主席,1995年退休,任富阳市文联名誉主席、郁达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80年代后从事乡邑文史调查和郁达夫研究,曾参与采写编撰《富阳风貌》《富阳文史资料》《100个富阳人》等系列丛书,并倡办地方文艺刊物《富春江》和《郁达夫研究通讯》。30余年笔耕不缀,出版专著《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鹳山魂》《富春闻见录》《走近三国》《富春文集》等;主编或参与编撰《郁达夫手迹》《众说郁达夫》《抗战中的郁达夫》《历代诗人咏富阳》《富春江今古散文选》《富春江畔话三国》《见字如晤——文坛师友书信集》等,多次获杭州市优秀作家奖,“五个一工程奖”,郁达夫文艺奖。
排版|盛玉峰1565811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