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读书计划 | 《公众舆论》: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
🌟
新的一年
新的99和阿蒋
祝19届的崽子都能上岸
20届的小可爱都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到最后
让我们拭目以待呀
✨🔥👀
99阿蒋的读书计划
读书计划只需要分享朋友圈就可以参加呀
具体详情可以看这里
99阿蒋的新年读书计划 | 19+20一同携手!还有惊喜新年礼物!
写在推送前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将所读书目的读书笔记随着新年读书计划的进度发在公众号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欢迎20、19的崽子们参加我们的读书计划呀,和我们一起在群里讨论,一起打卡,每天进步呀!
关于如何利用好推送内容
1、99会讲李普曼的经典言论标出,大家可以进行摘抄
2、对内容进行了解(最好是自己先阅读并有所思考)
3、思考今天的读书可以联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
我今天搞了个音频
orz
公众舆论
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
1、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
2、公众舆论如何形成普遍认同
3、公众作出的决定——是与不
“必须提出一项具体的选择,必须通过象征来转移人们的兴趣,使这项选择与个人见解联系起来。”
从这两章开始,李普曼的论述就进入了“公意的形成”这一阶段,如果说之前他一直尝试通过各个影响公共舆论因素的阐释来表达他对于公众舆论的观点。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仍然承载着这种「影响因素」的阐释——关于公意是如何被塑造和被形成的。但是,更进一步的表达是关于统治者们是如何通过「象征的产生」、「共同意志的形成」等方式促使公共舆论的产生和统一。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章的内容,我需要大家能够想象出这样一种场景——当你尝试去了解千里之外(dbq我唱出来了)发生的某件事的时候,你本身是无力知道其发生内容的,“视线之外的世界能够给我们留下的绝大多数印象,乃是一出在幻想中上演的哑剧。”“我们很少有意识地对超出我们目力的事件作出什么决定,而且每个人能够去落实的决定都是不足挂齿的,假如他还打算去落实的话。”你会通过一些中间层——例如新闻媒体、权威发言人等——知悉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要通过某些敬爱的权威人物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他们是通向无形世界的第一座桥梁。”而这些人本身都是一些管理这个世界的人,“也许他们管理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而每个人了解了某一事件或者某种信息之后,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表达,会导致公众舆论的一种无序化表现。李普曼认为,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会通过一种「象征」,将复杂的、多元化的公众舆论变成一种统一化的共同意志——兴趣的转移——这种就像是我们在面对一个事物对象的时候可能有千百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杂乱无章的,但是会有某一种「象征」可以统领起这些各自看似不同的看法,就像是李普曼所举出的一个例子,当1916年休斯为了从不同意见的手中争取选票时,他便会使用类似“我主张好不退缩地维护美国在陆地上和海上的一切权利。”通过这种含糊其辞的模糊的说法,他既满足了亲德派,又不得罪亲协约国派。而公众的兴趣——各种各样的关注点——就像是有着各种各样党派立场和政治立场的人一样,会被这种模糊的话语所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观点——我赞成or我反对。
这个时候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会提出,为什么公众会被这种抽象性很强,而且话语含义很模糊的「象征」所征服呢?他们自己难道不会思考到这种话语是非常投机取巧的吗?李普曼给出的解释是:“可以扣动扳机不止一个刺激因素。”「象征」就是一个不仅仅包含一个刺激因素的内容,书中在这一部分有一个例子,就是关于“崇美主义”,一个厌恶国联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美国的独立;一个痛恨威尔逊的人会认为这是对政治家的排斥;一个惧怕工会的人会把它理解成号召抵制革命。这就是「象征」的作用:调和相互冲突的各种情感,融合了一种公共情感。但是,一旦某种「象征」为了包容越开越多的情感时,这种「象征」就会使看见的东西少而又少——似乎是“陷入偏爱词语的状态,开始不顾对象,只谈论名称。”——而这种名称却无法使你知道得更多。想象我们经常使用的“厉害了我的国”(dbq我不会被屏蔽叭?)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第十三章的第六节,李普曼在本书第一次提到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拟态环境就是一种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环境的总和,比如你妈给你刻画的你从没有去过的老家的景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拟态环境。当然,拟态环境在传播学中,最重要的营造者是大众传媒(一种权威)。拟态环境和外部环境是非常相近的,就像我们之前讲过,通过审查、 保密等方式,外部世界被重新调整和加工,这时候出来的就是一种“拟态环境”。而这里,李普曼进一步指出:“对于那种遥不可及的局势,大众能够采取直接行动的方式是有限的。”“公众的行动取决于别人提供的选项的质量。”
也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头的那句话:首先,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小圈子的统治者会给出一项具体的选择(为什么是小圈子给选择?因为公众对于遥远的外部世界的无能为力限制了他们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行使),并且通过「象征」的方式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
这就是李普曼在十三章、十四章想要表达的观点。
期待和大家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