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开元寺宝箧印经式石塔:宋代阿育王二塔
文/陈家平
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有开元寺宋代二塔,即开元寺阿育王东西二塔。它们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共二座,二塔规制相同,均为宝箧印经式石塔,通高约5.8米,塔下部为石砌梯形体基座,基座上为分层方形塔身,每层之间有收分错落,上部两层四面浮雕。第一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四尊。第二层则四面浅龛,内刻佛教故事图案,这是佛的“本生故事塔”,讲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修行故事,即印度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古时南瞻部洲有—大国萨垂那,国君育有三子,最小的太子摩诃萨青,生性慈悲,是释伽牟尼之前身。
一日,国王与妃子携带着三个王子率群臣出游。忽见一雌虎哺二幼虎。雌虎饥饿,羸弱枯瘦,意欲吞噬幼虎。小王子见而问兄:“雌虎羸瘦将死,欲食子矣?”兄云:“倘雌虎饿死,幼虎无哺,亦必死。”小王子云:“何能令雌虎勿食幼虎?”兄曰:“当以鲜肉及血饲之。“小王子问:“以人之血肉饲之,可否?”兄曰:“虎当可活,人死不能复活亦!”三子同行,小王子假言托故,独返饿虎崖上,跃身而投虎口。然饿虎闭嘴,不忍食之。王子找到尖锐的木枝戳破自己的身体,鲜血汩汩。虎见鲜血流,振精神而舔之。继而,食王子肉。
摩诃萨青王子舍身饲虎,死后成佛,规劝训谕曰:“吾乃摩诃萨青,施身饲虎,因此功德投兜率天上。生死世间常情。望修持善事,勿陷忧烦之中。”王归,命造七宝塔,厚葬子尸。
佛经上说,昔日的萨埵太子就是今日的释迦牟尼,也就是说,这个典故是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
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条啊!”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呢?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老鹰怒火冲天,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到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释尊说:“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的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
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塔顶四角置蕉叶型插角,插角上雕山花、蕉叶、祥云、人物图案。塔顶正中为相轮式塔刹。这种由五代时期南越王钱复仿阿育王塔创造的塔形,以小型金属塔居多,规制这么大的石塔较为少见。这是福建省内尚存的几座宋代宝箧印经式石塔中的两座,被认为是宝箧印经式石塔宋代代表作。
其中东阿育王塔南侧塔身刻有“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
双塔为南宋石塔,历经千年时光。双塔均有部分残缺,部分浮雕与雕刻的文字则已漫涣不清。2018年4月有人在双塔顶端发现横刻有文字,其中东阿育王塔刻有“皇帝万岁”、“月光菩萨”、“日光菩萨”等字。所谓“金上皇帝”、“皇帝万岁”等“皇家”字样,应该与“开元寺”得名有关。开元寺建于唐686年,但52年后的唐开元738年,唐玄宗下诏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以年号命名,为此开元寺才更名为“开元寺”。福州开元寺也是同种情况。
石塔的最上面四个角,矗立着4个蕉叶形的塔檐,刻着32幅少林武僧与民间习武图案。早年,我国武术名家万籁声居住于福州时,曾派他的徒弟洪正福前来泉州,寻觅少林寺踪迹。其中一幅图上,有二人伏拜,另一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状,这一图描绘的可能就是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还有“叠罗汉”,“睡罗汉”,“力拔山兮气盖世”,“拉弓射箭”等图。泉州武术协会副主席徐清辉曾考证,石刻上僧人一手握拳高举,一手下压,应是在练“伏虎功”,属于“外功”。“边上另一僧人似是师者,在一边观看指导,相映成趣。”还有不少武术名家也认为,这些石刻能说明在宋代时候,泉州尚武成风,这也许就是泉州人常常说的“泉南处处少林风”吧。
是不是真的就是一部写实《武功图谱》,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泉州自古尚武成风,泉州僧人在兵乱时期还被拉去当僧兵,不仅少林寺如此,开元寺的僧人也如是。
西阿育王塔刻有“金上皇帝”四字。不过,字迹已较难分辨清。龛内用浮雕方式雕刻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图,有“萨锤王子舍身饲虎”和“阿梨陀波罗城尸毗王挖眼睛施给婆罗门”两幅。
据载,1982年台风时刮倒拜庭旁古榕砸到石塔之上,维护修葺时,在塔中清理出五代时泉州刺史王继勋等善男信女雕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还清理出柳三娘捐造银质鎏金观音像,进一步表明了当时佛教信仰在泉州民间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