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手记(四):用思考催生语文教学开花
在听了王帮阁校长的讲座后,我愈发地相信,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因素一:虚心求教——努力学习别人每一项优长。
虚心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成功所必备的条件。《论语》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人的个体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其别人所不具有的优点,每个人身上也都可能存在别人所不存在的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成长的方法。博采众家之长为我自身所有,一个人才能进步,才能提高。
在讲座中,王帮阁老师讲述了他在从教之初,向同事周俊学书法,向一位老教师学习小说教学……在教学生涯的第一个阶段里,王帮阁老师虚心求教,向每一个有特长的教师学习,既为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储备了必要的资本。这样的老师,想不成功都难。
我的思考: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已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常言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清高的文人,是不甘人后的,也羞于人后。他们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觉得自己才华盖世,才华横溢。这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现在,在语文的江湖里,山头林立,征伐声不断,缺少的,就是这种虚心的态度。就是在一所学校的小集体里,唇枪舌剑也往来不断,指责别人上课的不足,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样下去,不仅教学能力无法提高。甚至会耽误自己,贻害学生。
因素二:抓住机遇——争取多上公开课。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年轻的教师,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缺少的是实践经验。常言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才能领悟教学之道。而上公开课,是最便捷,而又最快的专业成长之路。公开课,是让上课教师处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对语文同道的品评,对一名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于是,为了教学的完美,在备课阶段,上课教师就会认真钻研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安排上课程序,力求完美地呈现一节课。这是的上课过程,是一个自我磨砺的过程,也是一个炼狱的过程,教师经过了公开课的淬炼,就会被雕琢得晶莹剔透。在1997年的时候,王帮阁老师就被评为吉林省语文教学新秀、吉林省首届创语文创新课一等奖。王帮阁老师,抓住上公开课的机遇,一步步地优秀了自己。
我的思考: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的机遇都是相等的,但,为什么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呢?皆是因为,有的人,在机遇来到之前,已经具有了迎接机遇的储备,当机遇来敲门,他们就会轻启而开。而有的人,却是惰性十足,渴求天上掉馅饼,自己不努力,当机遇来到面前时,也只能望洋兴叹,看着机遇在指缝间匆匆溜走。
因素三:善与名师游——多向敬佩的人请教,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想起了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的语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学问高深,善解惑,令人钦慕。语文教学上,先达代有人才出,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吉林省,最德隆望尊的先达,无疑是张翼建先生了。王帮阁老师在与张翼建先生的接触中,耳濡目染,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我的思考:有的教师经常慨叹,自己处在一所普通学校里,没有浓郁的教研氛围,没有名师指点,空有成长之心,但却没有成长的环境。把自己的普通归结到客观环境上,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其实,这样的思想是不对的。“一切要靠自己”,古时毛遂尚懂得自荐,为什么自己不走出去,寻求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呢?在生活中,我就遇到了多位成长迫切的教师,身处农村偏远学校,为了教育生涯有意义,她们自费外出学习,心怀努力之心,不抛弃,不放弃,最终,都取得了让人咋舌的成就。
因素四:善于反思教学——养成随手记录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最成功的培训是自我反思,自我追求的需要”,这是王帮阁老师在讲座中的话,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之谈。在教学中,王帮阁老师课课反思,时时反思,在反思中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思与教共成长,在两学期,一年的时间里,最终写成了一本书。
我的思考: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朱永新教授也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语文教师只要是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就会激发自身的潜能,在教学中从感性走向理性,研究语文,研究教学,才有可能从教书匠成为为一名教育家。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走出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
而在以上因素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教学反思的因素了。教学反思是思考能力的体现,而思考才能让语文教学开花。在讲座中,王帮阁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思考呈献给学员们,字字珠玑,非常具有指导性。今且陈列几则,以资于老师们的语文教学。
一、备课要备出课眼。
王帮阁老师说:“我的备课习惯,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反复地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甚至记不得多少遍,读到有了自己的感觉,而当这感觉颇有得意之处时,便会写下一点什么,这一点什么,常常成了我上课的课眼。”
其实,这样读的过程,就是裸读文本的过程。这种备课,不借助一切外在资料,只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在阅读中深化理解,融会贯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玩味涵咏中,对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在质疑中深化。这样的备课,能创新教学,上出新意,也能够让教师上课游刃而余,生成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课,是弥足珍贵的,值得回味的课。
二、长翻阅字典。
王帮阁老师说:“翻烂基本字典,比读什么书都重要。不能让学生只认字而不识字。”
何谓“认识”?“认”是分辨,识别。而“识”是知道,认得,能辨别。所以,认字重在对字的读音和字形的掌握,而识字是对字的字义的理解,甚至是运用。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现在的学生,认字的能力勉强过关,但在识字上,能力普遍不足。由于只认字而不识字,导致学生对所学过的字词不会运用,没有形成一种能力。这,可能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普遍低的一个原因吧!
三、教贵精而不在多。
王帮阁老师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化整为零,讲求策略,分解难点。”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文章,可讲的点有很多,教师要对初中阶段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化整为零,把各个知识点分解到初中的课文中,而不要集中起来,不厌其烦地讲一遍再讲一遍,这样无序地讲解,每一遍都是白费功夫。
是的,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了按读课文、介绍作家作品、解决生字生词、分析课文,拓展阅读的套路来分析课文,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的时候,面面俱到,好像都讲了,其实,哪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没有掌握。还不如精讲一个知识点,让学生由知识形成能力,让所学的知识成为自己血液中的东西,才是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王帮阁老师传授的经验很多,每一个都要细细地消化。像“尽量从课文的原点入手解读课文”“让语文课堂上的一切行动都姓语”“坚持文学文本细读的方法”“坚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学习名师,在语文教学中学会思考,让思想开花,我们专业成长的道路才会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