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五·5消渴根原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则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则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之热者,木之温气所化;木之温者,水之阳根所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故蛰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肾气丸

地黄二两八钱 山萸一两四钱 山药一两四钱 丹皮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桂枝三钱五分 附子三钱五分

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金匮》: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藏。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桂,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薯蓣、山萸,敛肾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肾气丸能缩小便之太过,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匮》: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也。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湿木郁而生风燥。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若消淋兼作而发热脉浮者,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当以五苓发其汗也。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龙骨三钱,煅,研 牡蛎三钱,煅,研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治饮一溲二者。

《素问》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翻译】消渴,足厥阴经的病。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相为表里,风木的本性,特别想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如意,却强想疏泄,那么相火失去他蛰藏的功能。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经跟从相火转化为气,手少阳下陷于膀胱,因此下面发病淋病,足少阳上逆于胸膈,所以上面发病为消渴,缘于风和火聚集邪气,津液、血液耗伤,所以燥渴。
  淋病是因为肝脾的下陷,消渴是因为胆胃的上逆,脾下陷而乙木不升,所以发淋病,胃上逆而甲木不降,所以发病消渴。脾陷胃逆,二气不交,于是消渴病在上而淋病在下。只是脾下陷,则是淋病不是消渴,只是胃逆,则是消渴而不是淋病。淋病但不是消渴的,水藏但木不能泄,消渴但不是淋病的,木能泄但水不能藏。木不能泄,则是肝气抑郁而产生热,膀胱热涩,所以小便不通,水不能藏,则是肾阳泄露而产生寒,肾脏寒滑,所以水象泉那样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孕育心火,火的热,木的温气所化,木温的,水的阳根所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所以疏泄不通,从而发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所以蛰藏失去功能,而产生多小便的病证。
  《素问?气厥论》说:心热移到肺,肺消,肺消的,喝一小便二,死亡不能治了。这是上下都寒,上寒则是少喝水,下寒则是多小便。喝一小便二,是精和尿各半,所以必死。《金匮》说:男子消渴,小便反而多,饮一斗,小便一斗。这是下寒上热,下寒则多小便,上热则多饮水。喝一小便一,是尿多而精少,但还可以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是消渴淋病兼而有之的病人。
  {解读}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翻译】肾气丸
  地黄10克 山萸5克 山药5克 丹皮4克 茯苓4克 泽泻4克 桂枝13克 附子13克
  炼蜜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一日两服。不知,渐加。
  【翻译】《金匮》说: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面伤在燥热,下面病在湿寒,燥热在肝肺的经上,湿寒在脾肾的脏上。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皮、桂枝,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的寒,薯蓣、山萸,收敛肾精的泄露,治疗消渴的神方。
  肝主疏泄,木越郁积而越疏泄,泄而不通,则是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是水如泉水不止。肾气丸能缩小小便的太过,也治疗小便的不通,《金匮》说:小便一斗的起作用,小便不利也起作用,因为他可以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

【翻译】猪苓汤
  猪苓11克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滑石(研)11克 阿胶11克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疗上消渴下淋病的。
  上消渴下淋病的,土湿木郁,从而产生风燥。猪苓、茯苓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是解渴疏通淋病的良法。
  如果木郁不能疏泄,适宜加桂枝,以通达木气。如果消渴淋病同时发作并且发热脉浮的,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应当用五苓散发汗。
  【翻译】桂附苓乌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桂枝11克 干姜11克 附子11克 龙骨(锻,研)11克 牡蛎(锻,研)11克 首乌(蒸)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饮一便二的。
  【翻译】《素问》说饮一小便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用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干姜、附子,暖水温中,桂枝、首乌,通达木强肝,龙骨、牡蛎,收敛精和尿。病刚得的时候,可以救药,时间长了不能治。

  地黄,中药名: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 
  鲜地黄 植物的新鲜块根 味甘;苦;性寒 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干地黄 植物的干燥块根 味甘;苦;微寒 滋阴清热;凉血补血 
  熟地黄 植物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 味甘;性温 补血滋润;益精填髓

    猪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脾、肾、膀胱经。
  【功用主治】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山茱萸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功用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固精缩尿止带止崩 止汗 此外还有生津止渴 。
  用于,腰膝酸痛 头晕耳鸣,健忘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大汗虚脱 。内热消渴。

  砂仁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0)

相关推荐

  • 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 杂病之解(2)

      简蠹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挖掘古人的思维宝藏,在临床加以验证,以写就好玩的中医文章. 噎嗝反胃 我们继续看看元御的噎嗝论证套路. 噎嗝,其症状是上下不通,就是吃不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20210215

    ​金匮上卷中·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20210215 (脉证九条 方六首) (♥西医治糖尿病,错的,越吃手脚越冷,脚上有水肿,直到截肢★制造糖尿病,①吃宵夜,,,食物,胃开始热了,,②喜欢吃甜食 ...

  • 《四圣心源》腰痛根原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木生于水,水暖木荣,生发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是以痛作.木者,水中之生意,水泉温暖,生意升腾,发于东方,是以木气根荄下 ...

  • 《四圣心源》瘕疝根原

    瘕疝者,肾肝之积也.木生于水,水之为性,得阳和而冰泮,遭阴肃而冻合,冰泮则木荣,冻合则木枯.肾水澌寒,木气菀遏,拥肿结硬,根于少腹而盘于阴丸,是谓寒疝. 水凝则结而为内寒,木郁则发而为外热.内寒盛则牢 ...

  • 《四圣心源》便坚根原

    便坚者,手足阳明之病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故手足阳明,其气皆燥.然手阳明,燥金也,戊土从令而化燥:足太阴,湿土也,辛金从令而化湿.土湿者,能化戊土而为湿,不能变庚金之燥:金燥者,能化 ...

  • 《四圣心源》淋沥根原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膀胱为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在下,逢水则藏,遇木则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闭癃,此水道所以 ...

  • 《四圣心源》历节根原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 ...

  • 《四圣心源》痎疟根原

    痎疟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人之六经,三阴在里,三阳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舍三阴.少阳之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作. 其初与邪遇,卫气郁阻,不得下行,渐积渐盛.内与 ...

  • 《四圣心源》齁喘根原

    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而气阻喉 ...

  • 《四圣心源》鼻口根原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 ...

  • 《四圣心源》瘰疬根原

    瘰疬者,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之降,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