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顾植山:乙未年三之气常用方推荐
2015年乙未年夏季运气进入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主生客为小逆,气候变化较剧烈。6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多,气温偏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根据这一时段的运气和气象特点,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推荐如下几个今年夏季的常用方,供诸同道参考。
备化汤
该方由木瓜、茯神、牛膝、炮附子、熟地、覆盆子及甘草组成,为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针对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用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丑未之岁……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阴湿土,加之南方进入梅雨季节,备化汤与此病机相合,故有较多使用机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备化汤用熟地,缪问注解该方时用生地,并释“佐以生地,凉沸腾之血,并以制附子之刚”。陈无择原方主张二之气去附子加防风、天麻;三之气时加泽泻;四之气依正方。顾植山教授今年使用该方时考虑到火、热象不著,故选用熟地。
此外,春分后客运进入太羽(水),临床多见脉象沉细,附子运用机会增多,故顾植山教授在临床上多不减附子;芒种后客运进入少角(木),临床可观察到弦脉增多,气象上则表现为各地降雨变化较快,也提示“风”象存在,临床应考虑到客运的影响,可继续加用防风、天麻;但也有部分地区出现燥、热象,这些地区备化汤中附子用量应谨慎行事,并可改熟地为生地。
紫菀汤
该方由紫菀、白芍、人参、黄芪、炙甘草、地骨皮、杏仁、桑白皮、大枣及生姜组成,为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针对六乙年岁运少商金不及的用方。
缪问解此方曰:“凡岁金不及之年,补肺即当泻火,以折其炎上之势。若肺金自馁,火乘其敝,民病肩背痛,瞀重,鼽嚏,便血,注下,不救其根本可乎哉?”
2015乙未中运为岁金不足,三运客运为少角(木),从脉象上观察三运以来,受客运影响,临床多见弦脉,考虑与三运客运为少角(木)有关,木胜又可侮金,这一时段对于肺金损伤而出现的肺系疾病以及“肩背痛、瞀重、鼽、嚏、便血、注下”诸症,紫菀汤仍有较多的运用机会。
东垣清暑益气汤
该方由黄芪、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炒曲、橘皮、白术、麦门冬、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及五味子组成,方出《脾胃论》,李东垣以“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时当长夏,湿热大胜”立论,用以治疗长夏暑湿伤人之证,症见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等。
甲午年夏天,顾植山教授从运气病机入手,运用清暑益气汤治疗夏天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以及高血压、失眠、咽痛、痤疮等多种病症,均获良效,扩大了该方的适症范畴,更证实把握病机后,“方气”“方机”相应,相同运气条件下的“异病同治”之妙。
乙未年入夏以来,太阴湿土当令,降雨明显增多,湿气增,复加梅雨缠绵,湿热交蒸,虚人不受,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升降失调。运气病机与东垣清暑益气汤颇为契合,故三之气以来,顾植山教授临床运用该方治疗各系统疾病(尤其是皮肤病)再见良效,且临床不必拘泥某病、某症,只要病机符合,皆可用之。
五积散
该方由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及厚朴组成,首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药物剂量比例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不同,顾植山教授临床选用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主。
书载其制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奏“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之效,可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亦可改作汤剂使用,疗效亦佳。
五积散临床运用较广,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该方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谚。
该方看似杂合,有人甚至分析该方包含麻黄桂枝各半汤、平胃散、二陈汤、四物汤、都梁丸、小半夏茯苓汤等多首古方,其实不然。
张璐《伤寒绪论》说:“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要在临床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之妙用也。”。顾植山教授认为,分析古人方,切不可以己之意臆测,五积散非《局方》简单堆叠古方建功,该方统摄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调节三焦气机之升降出入,兼顾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实为调枢之佳方。正如汪讱庵谓所论:“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
从运气病机分析,今岁太阴湿土司天,寒湿合德,故该方有较多使用机会。从近一段时间临床观察,该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胃脘痛、腹胀、痞证、嗳气、纳呆、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痤疮、月经不调等,舌淡,苔薄或白腻,脉见沉细,属寒湿合邪,或兼有表证,或不兼表证,只要没有明显实热证候者,皆可选用本方“异病同治”。
甘露消毒丹
该方由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及白豆蔻组成,用神曲糊丸,为温病大家叶天士从运气角度为“雍正癸丑疫”所创。
《续名医类案》载 :“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属叶天士制方救之。叶曰: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大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疠气……湿邪犹在气分,甘露消毒丹治之。”后被王士雄收入《温热经纬》。
癸丑岁与今年乙未岁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太阳寒水)之气同,即“丑未之岁,上见太阴”(《素问·天元纪大论》),也增加了该方使用的几率。临床若见湿热并重之证,或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吐泻疟痢、咽肿、颐肿、溺赤便闭、淋浊、身黄、斑疹、疮疡等,病变涉及上、中、下三焦,内熏肝胆,外渍肌肤,均可使用该方。同时,湿温时疫,该方也可作为备选方。
此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藿香正气散,具有芳香化湿,解表和中,理气之功效,对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尤其是南方气候湿蕴者,亦可斟酌使用。
以上介绍的几首运气方,仅为大家提供运气病机临证的几个思路,广大读者可根据实际病机及运气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机达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