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156丨君子处世,但求合于义,安于心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56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孟子·离娄下31》)
本章是孟子对两件事做出的评断。
其一:
曾子设教于鲁国,居住在武城,有越国的军队来侵犯。有人说:敌寇来了,为什么还不离开。
曾子从其言,撤离。他交待留下来的人说:
不要让别人住在我这里,不要破坏那些树木。
以表示自己还是要回来住的。敌寇退去,曾子又先对留守的人说:
房子长时间不住,一定有毁坏之处,为我修好,我就要回来了。
曾子返回武城后,当时的门人左右私下议论说:
武城的大夫待先生不薄,忠诚恭敬,敌寇一来,先生却先撤离,给百姓做了不好的榜样;敌寇一退,马上就回来,对武城的患难漠不关心,这恐怕不好吧。
曾子有一个弟子沈犹行,沈犹,为复姓。他对大家说:
先生不与武城共患难是有深意的,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以前先生住在我们沈犹家,情况与今日之形势相同。当时有叫负刍的人作乱,跟随先生的七十个弟子,先生也都带他们避开了。
曾子当时避难以保身为哲,师宾与臣子不同。赵歧认为“负刍”是人名,朱子则认为是背草的人。
其二:
子思,即孔伋,仕于卫国,有齐国军队来犯。有人说:敌寇来了,为什么不撤离呢?子思回答说:
我也走了,国君和谁守城呢?
曾子居武城,远害以全身;子思居卫国,守死而不去。二人所守之道似乎迥然不同。然而孟子却认为二人同道。道者,道义、君子之道。其理由是:
曾子,在武城是宾士之位,是老师,犹如长辈,所以去留皆可,没有官守之责。子思的情形则不同,他在卫国为臣,地位低贱,有守土保民之责。二人如果互换位置,彼此的处理方法也都会一样。
这就是君子,守其道,而不拘泥于行迹。正如尹氏所言:
或远害,或死难,其事不同者,所处之地不同也。君子之心,不系于利害,惟其是而已,故易其地则皆能为之。
张居正亦言:
君子之处世,惟求理之所是,与心之所安,时当保身,不嫌于避害;时当殉国,不嫌于轻身。
人之处世有自己的原则,不迁就他人之意志,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在这里,读懂中国经典。
温故知新
家风传承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