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带有神话色彩的现实主义诗歌

王运熙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47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他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佼佼者。除了在专业领域内著述颇丰,他还曾参与《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2014年2月8日,王运熙先生在上海去世,距今已过去了七年。今天我们阅读王运熙先生解读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了解他的诗歌研究特色。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的宏篇巨制,凡一千七百多字,原载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其首句称之为《孔雀东南飞》。诗前小序为我们勾勒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轮廓。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叶的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刘兰芝因不能忍受焦母的虐待,被遣回娘家。她与仲卿的爱情异常深笃,互誓不再嫁娶,等待日后重圆。谁知兰芝的兄长利欲熏心,逼迫她再嫁给一位太守的郎君,以攀高枝。兰芝不愿顺从,“举身赴清池”,投水自尽,焦仲卿闻讯也“自挂东南枝”,自缢身亡,演出了一出殉情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戏剧色彩颇为浓厚的叙事长诗,它塑造了以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家长蛮横专断的形象,更以同情、赞美的笔触讴歌了仲卿、兰芝两人忠于爱情,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反抗压迫,反抗封建礼教的崇高、勇敢的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他们被当作生产工具和生育机器,蒙受着巨大的心灵痛苦和肉体磨难。封建纲常赋予了焦母、刘兄在家庭内的绝对统治权,也决定了兰芝、仲卿成为屠刀下牺牲者的悲剧命运。

长诗以朴素生动流畅和谐的语言刻画了兰芝、仲卿、焦母和刘兄等几个人物的形象。

刘兰芝无疑是诗篇最着力赞美的正面人物。她是一个勤劳的女子,“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是一个美丽的少妇,“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子,敬重婆婆,抚爱小姑,与丈夫相亲相爱。

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具有坚强的性格,在凶暴的家长焦母和刘兄面前,一点也不唯唯诺诺,俯首贴耳,一点也不流露出可怜的奴才相,表现出人格的尊严和不可侮。所以焦母对仲卿这样评价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方面是焦母的颐指气使,一方面是兰芝的刚强独立,两者相值必然导致她们之间的龃龉矛盾。封建礼教规定了压迫妇女的“七出”条文:“妇有七去(即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篇》)《礼记·内则》又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因此,虽然仲卿与兰芝情深谊笃,并且仲卿认为兰芝“女行无偏斜”,但是兰芝触犯了“不顺父母”这一条罪名,仲卿不得不让兰芝离去。兰芝回娘家家后,不幸又碰到了势利吝啬的阿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本来仲卿兰芝相誓:“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磬石无转移”。“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他们等待着破镜重圆。但是家长制又一次剥夺了兰芝、仲卿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刘兄为了攀援高门,同时也为了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逼迫兰芝改嫁;而焦母也是忙于选媳,“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横在仲卿夫妇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死亡或投降。他俩的自杀不是怯弱的行为,而是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所能有的非常勇敢的举动,是对于封建制度反抗到底的表现。

诗篇以饱含同情的笔触描绘了另一个正面形象焦仲卿。仲卿的性格不如兰芝坚强,在孝道观念的箝制下,他不敢彻底反抗自己的母亲,只得忍辱负重。但他跟兰芝一样,是始终忠于爱情的,对于封建压迫也是反抗到底的。一开始当焦母要遣回兰芝时,他就明确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之后与兰芝暂别,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最后终于不顾焦母的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始终忠于爱情、最终“为妇死”而“令母在后单”的人物,跟兰芝一样在骨髓中是充满着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暴戾的封建家长,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断孤行。为了达到自己的意愿,对于亲生儿子仲卿竟玩弄了卑劣的手段,一方面是威胁——“搥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方面是利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这里充分暴露了在可怕的封建专制主义面前,连最平常的母子天伦之爱都没有存在的馀地了。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诗篇虽然着墨不多,但也写得异常深刻。通过他强迫兰芝改嫁的一段谈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压迫者利己主义的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

长诗在艺术上有着巨大成就。如上所述,它塑造了若干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描绘人物方面,手法生动,避免了用作者的口吻作平板枯燥的叙述,或者发表一通不必要的议论和感想,而经常让人物通过自身的话语和动作来发展故事情节,这样就更具有戏剧性,形象也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这种客观性戏剧化的手法正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诗所常用的,后来唐代诗人的一些新乐府,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也继承了这一优点。在语言方面,通俗、朴素和生动是其一个突出之处。诗中运用了许多口头语言,人物对话切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长诗语言的一个特点是精炼,善于以少许笔墨生动有力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形象。试看太守所遣媒人说婚的一段描写:“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仅仅二十多字,把旧社会中媒人小心谨慎、善于逢迎的性格以及他当时由于说婚成功而踌躇满志的神情都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

长诗描写繁简相间,各得其宜。有些场面铺陈描绘,不厌其繁,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大作用。如兰芝离家时的装束和太守迎婚时的排场,都极尽描绘之能事。前者突出了兰芝的美丽,后者则有力地反衬出兰芝的“富贵不能淫”的美德。诗篇末尾以美丽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连理枝、比翼鸟的幻化形象表现了广大人民对于争取婚姻自由的一种积极理想:尽管压迫重重,也不能阻止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胜利,同时也给“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增添了一丝瑰丽的神话色彩。

正文/王运熙

图片/侵删

新 书 推 荐

《汉魏六朝诗简说》

王运熙 |著

北京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