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你所不知道的女作家李欣频
导语 上周《人生终极方程式》上海线下课前夕,我有机会在上海松江一家咖啡馆,专访出版30多本书的女作家李欣频,时间为半小时。接着我们花一小时参观了《幻境之间》新媒体展。我把这1.5小时,视作一场心灵奇旅。它让我获得一个新启示:把眼睛看向外面,观察世界,你的内在世界也会感觉凌乱。
在《幻境之间》展览馆中,我看到一个纯真、没有心机、没有年龄的她,来到一个看起来很奇幻的高能场域,舞动起来,一口气跳了四分钟。
小精灵04
让家充满能量的整理者
由于我的身份是第1整理术YiOrganizer公众号的创始人。所以采访中,自然地问及“整理”的问题。
我问欣频:平日里你是一个喜欢整理的人吗?
欣频说:没有把“整理”这件事放在脑袋里。但是我会分类摆放得很好。
在《幻境之间》展览馆,我们发现一个新媒体屏幕里展现着一个巨大的能量波球体。老师让我站在能量波球体中心前方,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幻境之间》里的一个多媒体影像:源源不断的能量波。欣频助理提供。
她说:如果可以在家有一台投影,投射出这样的画面,让整个家充满能量,才是“真正的整理”哦。
我继续问:对于那些感兴趣成为整理师的人,究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帮助客户的整理?
老师回答:看清客户囤积物品背后的动机。“很多人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木马,需要通过整理师告诉他们:你这个东西太多了。背后代表着什么意义。未来应该怎么办。整理师不是在帮客户整理他的东西,而是在帮客户整理脑袋,帮助他们省掉后面的钱。”
我很喜欢这个答案。我感觉这句话说出了我未来希望发展的方向:陪伴和见证一代中国新整理师的成长,她们不仅擅长帮助客户收纳,更重要的是,她们可以一眼洞见客户房间凌乱背后的内心渴求,真正帮助客户做心灵的断舍离。
欣频提到在家投影能量波的建议,让我想到Mandalaki halo投影落日灯。图片来自网络。
小精灵05
木马查杀师
三年前,欣频出版了《人类木马程序》一书。人类木马程序是一种“被植入的信念”。和计算机的木马一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就好像《盗梦空间》里面的人,一旦被植入信念,会造成很大面积的“视野盲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失去珍视且重要的人事物、时间,甚至是自己。
在采访过程中,我明白欣频老师会带着“木马查杀师”的眼光来与我对话。所以,我压根没有像传统的方式准备采访提纲。而是直接抱着一堆沉重的困惑,向老师求解药。结果,如常所愿,很顺利被老师捉出木马。(完整版采访实录请移步第1整理术今日推送第二条)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紧张”。我问老师:我做记者14年,为什么遇到喜欢的采访对象,还是会紧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频:为什么紧张?
我:因为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
欣频:从小谁给你这样的期待?
我:父亲。
欣频:就是啊,那你干嘛把它放到你脑袋里面。
我;因为是喜欢的人,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
欣频:喜欢的人,也不会想要控制你。我也没有想要控制你。
短短几句快问快答。老师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原生家庭,一下子又把我拉回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好像把深陷泥潭的我,先拉到谷底,又升到天空上,一来二去,我真的觉得也没什么可紧张的了。
这样的问答,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每一个有机会采访欣频的记者,都是幸运儿。你会发现她只需寥寥数语,简洁有力,就可能瞬间帮你打破视野盲区,解开心结。
采访结束,老师送给我一句话:去标准木马。对自己的高标准和批判,成为背负在我身上的枷锁,也是我最想断舍离的东西。未来请读者朋友陪我一起见证:标准木马,断舍离。
小精灵06
城市旅行者
在参观《幻镜之间》前,我问老师在上海做什么?她说看了浦东美术馆的《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奉贤博物馆的三星堆文物展......
参观《幻镜之间》后,我问老师要去哪里?她说,离开下一场约见还有一个多小时。她赶忙让助理查G60科创云廊附近其他的展览。发现没有合适的,就寻找书店。最终,她把目标定位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
作为上海本地土生土长的我,内心突然升起悲哀。
照理说,我应该有机会去看本在身边的展览。作为曾经《外滩画报》的建筑记者,我在20多岁时,满世界找让·努维尔的建筑。如今30多岁,大师作品来到家门口,我却懒得迈开脚步去趟浦东美术馆。
住在上海市中心的我,却没能好好享受这座超市城市带来的丰厚文化资源。我把它们当作想当然的存在。未来有机会再看,结果却什么都没看。整天对着电脑编辑公众号文章,思路越写越枯竭。
欣频的城市旅行者视野,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问她:你如何找到《幻镜之间》?我看网络上有关它的宣传少之又少。
她说: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搜寻当地展览。有心的话,总能找到。
我决定未来也以“城市旅行者”的身份生活,包括在上海。
李欣频在上海参观的部分展览。
小精灵07
策展人
老师在游览展览的时候,把视角升纬到策展人的高度,而非单纯游客。
比如说,《幻境之间》是一个有关花艺装置和沉浸式光影艺术互动的展览。这些年,这类展览非常流行。我前几天在之禾空间也看到了一个类似的光影展。
《幻境之间》的特色,是以古老的植物作为光影的载体,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间。我和欣频的助理交流,发现它很像是“现实版阿凡达”,也有点类似于“中国版的Teamlab”。
欣频老师一边看展一边分享她的想法:如果可以在这个空间更多增加“剧场”的概念就好了,比如天空也可以被光影布置起来就好了。哪怕是玻璃;在整个空间,是否可以更多加入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光秃秃的楼梯是否也可以被布置一起来?
这些分享,带给我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未来在看展的时候,不仅欣赏它的优点,比如给观赏者带来的直觉震撼,更可以站在策展人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半这个展,如何让它细节更丰富,让观赏者有更棒的体验。
采访后记
这场1.5小时的采访,对我来说,是一场圆梦之旅。
我有一种感觉,未来我会和欣频走得更近一些。
见面时,欣频的穿衣十分简单,黑T恤,黑裤子,带着白色翅膀的黑色休闲鞋,背一只棕色单肩小皮包,手提一个装有手机、水杯等日用物的普通塑料袋。她几乎素颜,身上不多的颜色,是左手手腕上的红玛瑙串珠。
她留给我的感觉:去除矫饰,回归本真,反而更有力量。
昨天,玛雅历无时间日。我翻阅《心流》最后一章,读到一段话:
若能赋予人生意义,就能使生命丰富璀璨,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是否苗条、富裕、掌权,都已无关紧要了。此时澎湃的欲念止歇,连最简单的体验也变得趣味盎然。
欣频找到了她的人生意义:过有创造力的人生,带领更多人变得有创意。
那么,你我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和欣频的合影,手上拿的是《爱欲修道院》。这是欣频所有作品里她最爱的一本,也是我最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