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使用毒气弹妄图突破阵地
日军在“芥子气工室”生产化学毒剂
残存的土陶制细菌弹[资料图片]
日军关于被黄弹(芥子气或路易式毒气弹)射击而引发皮肤伤害的记录[资料图片]
二战期间日本是在战场上唯一大量使用毒气弹的国家,不仅大量杀伤中国抗日军人和武装民众,而且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对我国军队官兵和非武装平民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毒气战。战争结束日军撤退时,还在我国秘密地遗弃了大量未使用过的毒气弹。
早在1935年日军进攻我国绥远省百灵庙的战役中,就使用了催泪筒、发烟筒等数种毒气武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决抗击,久攻不下,于是便对中国驻江阴的江防部队使用毒气弹。
此后,在忻口、台儿庄、安庆、香口、徐州诸战役中,日军都是借助其毒气武器,造成中国军官兵大量伤亡和战斗力严重削弱,以达到其突破我军阵地的目的。从1938年武汉战役起,更加肆无忌惮,有计划、大规模地向中国军队发射毒气弹,并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毒气。
芥子气是其中一种毒气。芥子气的分子式为 (ClCH2CH2)2S。人接触低浓度芥子气并不会立即感受痛苦,然而,嗅觉不能感受的极低浓度芥子气已能对人造成伤害,而且,伤害是慢慢发展的。
芥子气毒气弹,也称“75”式化学弹,炮弹口径为75毫米,长350毫米,是一种对人畜呼吸系统、肌体伤害极大的毒气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毒剂被称为“毒气之王”。
1992年5月26日,在当年的战场泗溪官桥街,日军在上高会战中遗弃的化学毒气弹被扩建圩集的民工发掘,造成无辜群众一千三百多人中毒,出土的二百余枚毒气弹,那斑斑锈迹包裹着罪恶的侵略行径,这是有力的史证。 (本网综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