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六篇 虚实篇(下)

【原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①,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④。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⑤。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⑦。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⑨。

【注】①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张预曰:“筹策敌情,知其计之得失。”策,筹算,用筹策计算。

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郭化若说:“触动敌人,以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作,兴起,这里是激动、触动的意思。

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吴九龙说:“形之,指以伪形示敌。死生之地,指敌之优势所在处或薄弱致命环节。地,同下文‘处’,非实指战地。言以佯动示形,以了解敌方的情势等。”形之,指我方有意制造假象,借以了解敌情。

④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张预曰:“有余,强也;不足,弱也。角量敌形,知彼强弱之所。”角,量,较量,这里指对敌人的试探性较量。

⑤“故形兵之极”五句:赵本学曰:“以形示敌,其出不一,则敌人耳目愈乱狐疑愈多,视我如神仙鬼魅之变幻,惘然而不能测矣。此谓形而至于无形也。深间之与智士,巧得人之情者,不过觇人之形,因微知著而已,我之踪影诡闭,机缄藏伏,彼何所施其心计耶。敌人之疑愈露,则我之形愈密,我形愈密,则敌人之形愈露,此所以攻之彼不知所守,守之彼不知所攻也。”第一个“形”,作动词讲,指示敌以伪,制造假象。第二个“形”,作名词讲,意即形迹。深间,指隐藏很深的间谍。间,间谍。

⑥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陈启天曰:“因形,谓因敌军虚实之形,以定我军虚实之形。而,犹以也。谓因敌军虚实之形,以措置胜利于众人之前,众人不能知也。”因,依据,依靠。措,放置,安置,此处是显示的意思。

⑦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张预曰:“立胜之迹,人皆知之。但莫测吾因敌形而制此胜也。”陈启天曰:“人,即众人,谓一般之人。胜之形,谓胜利时之情况。制胜之形,谓运用虚实,妥速部署,以求获胜利之兵xing。胜之形,亦迹象易见。制胜之形,多存于运用之迅速秘密及变化无穷。”

⑧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张预曰:“己胜之后,不复更用前谋,但随敌之形应之,出奇无穷也。”复,重复。应,适应。形,指敌情。

【译文】所以通过筹策计算,可以了解敌人计谋的得失;通过触动敌人,可以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通过有意制造假象,可以了解敌人的优势或薄弱致命之处;通过对敌人的试探性较量,可以了解敌人的强弱之处。所以向敌人制造假象的极致,是到达无迹可寻的境界;如果到达无迹可寻的境界,那么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窥探出真相,再智慧的人也不能想出对付我方的计谋。依据敌人的活动迹象而调兵遣将,向众人显示了取胜的结果,但众人却无法了解是如何取胜的。人们尽管都了解我方战胜敌人的外在形迹,却没有人了解我方战胜敌人的内在的奥秘。所以我方每次打胜仗的方法都不会重复,那是因为适应敌情变化而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战略战术。

【原文】夫兵形象水①,水之形,避高而趋下②,兵之形,避实而击虚③。水因地而制流④,兵因敌而制胜⑤。故兵无常势⑥,水无常形⑦。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⑧。故五行无常胜⑨,四时无常位⑩,日有短长,月有死生⑪。

【注】①夫兵形象水:孟氏曰:“兵之形势如水流,迟速之势无常也。”兵形,指用兵打仗的一般情况。

②水之形,避高而趋下:梅尧臣曰:“性也。”趋下,指水往低处流。

③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张预曰:“水趋下则顺,兵击虚则利。”

④水因地而制流:张预曰:“方圆斜直,因地而成形。”制流,指决定水的流向。

⑤兵因敌而制胜:杜佑曰:“言水因地之倾侧而制其流,兵因敌之亏阙而取其胜者也。”刘庆说:“根据敌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法夺取胜利。这是《孙子兵法》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极高的用兵境界。结合全书的相关论述可知,该条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在作战指导上反对墨守成规,反对照搬照套以往成功的战法,主张灵活用兵,‘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虚实篇》)变化的关键,要以敌情、地形的变化为转移。第二,在制订作战方案时,要用‘五事’、‘七计’周密分析敌人的情况,同时还要‘因利而制权’,随时根据敌情的变动随时修正原来的方案。第三,在执行作战方案时,要‘践墨随敌’,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不同的战法。”“‘因敌制胜’原则的核心是以变制胜,即充分发挥各级将领的主观能动性,赋予其机断处置战场情况的权力。”制胜,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⑥常势:固定不变的态势。

⑦水无常形:梅尧臣曰:“因地为形。”

⑧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王皙曰:“兵有常理者,击虚是也;无常势者,因敌以应之也。……夫兵势有变,则虽败卒,尚复可使击胜兵,况精锐乎?”

⑨故五行无常胜: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常,固定不变。胜,指五行相克,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黄朴民说:“古人将金、木、水、火、土视为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要素。始有‘相生说’,即五行之间相互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后有‘相胜说’,即‘五行’之间相互排斥、迭次相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不论‘相生’抑或‘相克’,五行间的关系是固定的。另外,当时还有‘五行不常胜’说,乃墨家后学的观点。《墨子·经下》云:‘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其含义是五行相遇固不免相胜,但并非一定不移。因种种机遇,且能生出变化来,大概是多方可以胜少。《经说》:‘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就是无‘常胜’之意。《孙子兵法》云‘五行无常胜’,意近墨家后学‘无常胜’之说。这或许表明《孙子兵法》一书有后人增附的现象(墨家后学‘五行毋常胜’说反映的是战国中期以后的思想)。”

⑩四时无常位:意谓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季节而固定不变。常位,固定不变的位置。

⑪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曹操曰:“兵无常势,盈缩随敌。”死生,即“生霸”和“死霸”。“生霸”指月亮运转时月光由晦暗而转向光明。“死霸”指月亮运转时由光明而转向晦暗。

【译文】用兵打仗的一般情况就像流水,流水的特性,是避开高处而往低处流,用兵打仗的特性,是避开敌人兵力集中而强大的地方,而攻击敌人兵力分散而虚弱的地方。水依据地形的变化而决定着水的流向,军队也要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制服敌人取得胜利。所以军队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水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夺取胜利的人,可称为神。所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间的相克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春夏秋冬一年之内四季更迭,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季节而固定不变,白天有长有短,月光有晦有明。

(0)

相关推荐

  • 《孙子兵法》经典30句,一口气读懂最高谋略

    《孙子兵法》经典30句,一口气读懂最高谋略

  • 中国名言大辞典:战术

    [十则围之,倍则战之]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自己的兵力十倍于敌人,就把敌人包围起来加以消灭:自己的兵力一倍于敌人,就同敌人展开决战.说明应当根据敌我实力的对比灵活地确定战略战术. [不 ...

  • 孙子兵法成语赏析(四)

    <孙子兵法>中的成语赏析(四) (虚实篇) [微乎其微]微:微妙.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出处<孙子.虚实>:"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人之司命 ...

  • 《孙子兵法.军事版》.虚实.第十二

    一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各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锻投卵者,虚实是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 ...

  • 孙子兵法 第六篇 虚实篇(中)

    [原文]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①.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②: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③,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④. [注]①"进而不 ...

  • 孙子兵法 第六篇 虚实篇(上)

    "势"是<孙子兵法>全书最重要的一大范畴,"奇正"与"虚实"等均为其所统领.<势篇>已探究了"奇正&quo ...

  •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珍藏版)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篇目提要] 虚实二者迥异,然为兵法所用又归于一:作战必须支配敌人,而不为敌人所支配.行军作战要避实击虚,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兵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取得主动权. &q ...

  • 孙子兵法第六虚实篇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孙子兵法第六虚实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兵法第六虚实篇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 ...

  • 原创第475篇︱《我在西山有块田》第三十六集:按下重启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来自深圳,对江南的风景尤为欣赏,特别是江南的五月,草长莺飞,烟雨诗情,一直是她心中的向往. 这次她携了老母亲同来,更想深度领略苏州与众不同的美.我忽然想到,徐挺那些美的让 ...

  • 《孙子兵法》• 虚实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故次其篇. ◎杜牧曰:夫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卒虚实也. ◎王皙曰:凡自守以实,攻敌以虚也. ◎张预曰:<形篇&g ...

  • 孙子兵法·虚实篇6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 ...

  • 孙子兵法 第十一篇 九地篇(下)

    [原文]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①.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②.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③.四达者,衢地也④.入深者,重地也⑤.入浅者,轻地也⑥.背固前隘者,围地也⑦.无所往者,死地也. ...

  • 孙子兵法 第十篇 地形篇(下)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①.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②.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③.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④.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⑤,唯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