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数据告诉你,长三角有多厉害?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升级,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后第5个国家级区域战略,长三角地区迎来超级风口。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绘制了苏浙沪皖一体化未来15年发展蓝图。

根据规划纲要,长三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按照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可以看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虽然只拥有全国16%的常住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和不到4%的土地面积,却创造着近1/4的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注1)

同时,长三角具有巨大的科创资源优势,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注2)

虽然长三角相对缺少面向C端的大科技公司,但在芯片、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大飞机等上游领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方面,全中国芯片制造力量“半壁江山”聚集在长三角,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注3)

对外开放方面,长三角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注4)

与之配套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强大的交通网串联起了长三角区域“0.5至3小时”城市经济圈,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

根据规划,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随着铁路、机场、港口集群的建设完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呼之欲出。2018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中,长三角港口占据5席,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分列第一和第三位;2018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据7席,长三角港口占据3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和苏州港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和第七位。(注5)

站在当前视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分工和承接框架逐渐清晰。

长三角地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亮点频现,二级市场上也有许多优秀标的,包括互联网、金融、高端装备、电子、石化、轻工、汽车及零配件等行业的优质龙头公司。

规划纲要中,超出市场预期、新突出的点包括三大领域,值得重点关注:率先开展智能汽车测试,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应用;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推进电网建设改造与智能化应用。

此外,2016年上海松江区布局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一廊九区”,由此诞生G60上海科创走廊。截至2019年10月,成功登陆科创板的41家企业中有12家企业来自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未来相关优秀企业有望持续关注。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作为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之一、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该区域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产业覆盖面广、充满活力。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推进加速,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该地区的上市公司有望迎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爆发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