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从端午看文化传承的无奈

端午节,我们忽略了什么?

端午节只有两件事:

一是送粽子,

二是吃粽子。

所以端午节被戏称为“粽子节”。

“吃老本”的文化现象

事实现象也确实如此。也许端午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节日,除了放假,除了吃几个粽子之外别无二意,几乎没有其他文化氛围。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渐行渐远,节日也就变得越来越乏味,越来越无奈。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绵延千年。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端午属于祭祀的节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拜祭龙祖、祈福辟邪而来。后,端午节又延伸至祭奠屈原、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历史人物。端午节的祭祀、游艺、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民间习俗世代相传,是端午节深厚文化内涵的最直接体现。

2009年,已有2500余年历史的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所以能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我们在传统文化上有多大的创新与发扬,只因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曾经蕴涵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赓续绵延至今。

但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本”,一种老得不能再老的“老资历”。

内涵被风干,还能不能叫文化?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的节日像是被风干的咸鱼,没有了文化韵味,只剩下干枯的形式。

我们很多人都有同一种感觉,那就是节日不像节日,没有节日的感觉。不光是吃肉没有肉味,而是没有了儿时的影子,没有了记忆中传统节日的美好。记忆,已经被彻底风干;文化,在逐渐消失殆尽。

近年来,人们更热衷于物质追求,更热衷于小视频等浅表文化的消遣,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颇有文化色彩的“同学会”“诗会”“研讨会”等也往往被披上一件难以启齿的遮羞布。现实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本应该有更高发展,更加繁荣的传统文化,要么被遗弃在一边,要么流于形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缺失,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一段历史与文明的不幸。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具有欧美风格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开始充斥国人的审美空间。世纪罗马城,富尔顿庄园,印象马德里、曼哈顿、波尔卡城邦、海德堡等奇葩洋名随处可见,而国人却以此为荣,中华传统宫阙琼楼所拥有的经典文化精髓被弃之不顾,让城市的发展毫无选择地步入欧美的后尘,让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日益淡泊,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

“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是1984年提出来的。37年后,除了生命力顽强的应试制度,我国类似重阳节、端午节等,至今与匹配的教育活动依然少之又少。现在的孩子,知道“粽子节”的要远远多于对屈原的了解,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更是迷茫,就更难理解端午节以及粽子身上,凝聚着的是什么样的爱国情怀,对民族是什么样的深厚感情。

戏剧的是,2005年,一直重视历史传统文化的韩国,却率先申报了“端午祭”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直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在此之前,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毫无察觉。

近几年,我们经常见到许多口号。“ 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家园”“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等,而很多传统文化流于一群老人打牌下棋等表象。我在农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村庄为了争取文明村的名额,把传统文化口号写得烂大街,我问村长什么是传统文化,村长说,走吧喝点去。

我们每个人经历的教育,都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子。离开传统文化,我们张不开口,说不出理,讲不出为人处事之道。虽然社会发展的趋势无法阻挡,但不意味着优秀的传统的文化一定要慢慢等死,等一代代人都忘掉,忘得一点不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留下的智慧,没有了智慧,那就只剩愚蠢了。

文化退守之后,还有什么?

端午节之所以被物化为“粽子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并非是“删繁就简”这么简单,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无奈的退守。

我们在对待传统节日的问题上。往往习惯于“刺激消费”,将目光盯在经济的角度,而拙于补充一些新鲜的、向上的文化元素,以替代或弘扬那些日渐消瘦的传统仪式和内容。每逢节日,打折促销叫得震天响,而鲜有真正的文化元素让人舒心地接受,往往是买回的粽子就是个“粽子”,从没有考虑端午的文化氛围。

同样道理,一提起端午,往往有人就打趣地说,感谢屈原,我们又有三天假。这三天,似乎和屈原没有关系,端午只是多一个休息的借口而已。

由此,我就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和现在大不一样。那时早上会早早起床,太阳出来前,到小河边喝一口青青溪水,再洗头洗脸,然后回家,踏过艾蒿点起的熏烟,吃母亲煮熟的鸡蛋、大蒜、粽子等,记忆深刻的是每一个鸡蛋上都点上一个红色的圆点,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乏喜庆的氛围。现在没有了,甚至连粽子都懒得吃一个。过于不过,都是同样的一天,没什么特别。

这种退守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眼里只是一种形式。当然,好在还有这样一种形式,若是连形式都没有了,民族的内涵还剩下什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如果没有了传统文化,就如同没有了血脉,还能坚持多久?例如汉字,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是我们问问自己,多少人离开电脑还能提笔写字?多少人又能将汉字写得横平竖直?

所以,若要问文化退守之后会怎么样?

不敢说,更不敢想。

文化复兴才是民族的根本复兴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因为这是真正的传统文化。每到春节,无论千里万里,我们只想回家贴春联,祭祀,放鞭炮,送祝福,穿新衣,吃团圆饭,守岁大拜年。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农村这个家,我们拿什么凝聚亲情,我们哪里还有乡土情愫?

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和有必要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

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一直流淌在我们每个国人的血液之中。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那些传统文化习俗总会找到一种方式与现代文明融合并发扬光大。

其实,要走出传统节日的物化迷途,让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浸润人心,不是在教育上喊口号,也不是将传统文化写在墙上,关键是要多一些具体内容的填充,多一些文化元素的创想,多一些精神价值的倡扬,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要从教育的根本做起。惟有如此,方能将一点点的文化建树发扬开来,逐渐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

凡是一个民族之存亡消长,全视其传统文化之优劣文野而定。如其优秀文化,一旦毁灭,则民族精神,随之丧失,而整个民族,亦等于名存实亡。我中华民族之所以可大可久,历五千年而不坠者,就是其文化能绵延不绝,永恒保持,并随其时代而进步,所以他能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如果你要问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最现实的意义。

盛世如歌|文化创造

(0)

相关推荐

  • 留住记忆 传承端午文化

    包粽子.采艾叶.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老传统.近日,江西一位制作龙船的老师傅说:尽管这两年做龙船利润少了,但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参与到龙船制作中来,他很高兴.文化传统有了年轻人的传承,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了 ...

  • 国风秦韵26:埙乐文明启鸿蒙追梦汉唐传古音

    国风秦韵26:埙乐文明启鸿蒙追梦汉唐传古音 中国人可以学外语,但首先必须会说中国话.中国人可以学西洋乐器,但首先必须能够传承民族音乐.只会说外语和演奏西洋乐器的中国人,肯定不能赢得外国人的认同和尊重, ...

  • 一位塔塔尔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说……

    △ 塔塔尔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塔城市塔塔尔族文化协会会长再屯娜·卡里穆瓦与丈夫热发提·卡利穆夫及儿子海凯夫在老屋前合影. △ 塔塔尔族风味糕点 夏日清晨,位于新疆塔城的伊蔓树庄园内,高高的橡 ...

  • 国风秦韵28:古都奏响古埙曲文化传承看碑林

    国风秦韵28:古都奏响古埙曲文化传承看碑林 西安市碑林区,因其境内有碑林博物馆而得名.可以说,整个碑林区,就是古都西安浓缩版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经常在碑林区段古城墙南门举行的"仿唐 ...

  • 【纳文化讲坛】和长红:玉水寨民族文化传承历程及思考

    [编者按]玉水寨1997年以来为东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投入巨资,开办东巴文化传承学校.恢复传统东巴祭祀仪式.连续举办十九届东巴会,倡议并成立云南省和丽江市东巴传承协会,开创东巴/达巴学位评定制度,对纳人 ...

  • 宗族文化丨一文看懂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 汉文化传承

    汉 文 化 传 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血缘关系的民族,"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尤其在古代,一个大家族会聚族而居,每年都会在祠堂里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先.遇有丧事,宗亲们会按辈分排序, ...

  • 【张氏】如何看懂家谱编修中的的用字规则是张氏文化传承的关键

    77777777 家谱编修的用字规则 一.名.字.号 1.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 ...

  • 就是你!「粤语文化传承计划」启动,有志于传扬粤语声音艺术的看过来

    粤语,自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较多古汉语的特征,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因此,很多唐宋时期的古诗词用 ...

  • 在一个宝藏景点,竟能看尽佛山5000年的陶瓷历史,和文化传承

    上周五说了南风古灶的龙窑,和柴烧的一些小知识.其实,南风古灶景区可不仅仅于此,它就像是一个宝藏,等待你去探索. 不然,我也不会用3篇文章去介绍一个景区,这可是前所未有的,足见我对南风古灶的喜爱. 如果 ...

  • 欣看文化战线形势大好,还望组织队伍发展壮大

    欣看文化战线形势大好,还望组织队伍发展壮大 文/常长平 回顾以往,眼看如今,文化战线,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劣变优,形势喜人.我们国家文明历史五千年来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但是文化事 ...

  • 上网晒字也是文化传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06 02:16 X [光明谈] 作者:章清 或异军突起,成为书坛不容忽视的实力派:或修身养性,无关功利只求闲淡与风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对 ...

  • 中国当代资深易经文化传承人

    廖运煌,汉族,男,信仰道教,法号:三煌,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双华镇大陂村人,现居深圳市龙岗,出生于一九六四年七月.自幼天分异常,十分聪颖,喜欢易学,十四岁开始学习家传(唐代风水明师廖金精的理论知识),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