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七中,地处澧县西北边陲的码头铺镇,离县城近100里,是作者也是编者的母校。编者1984年-1987年在此就读高中,班上2名同学在1987年高考中夺得湖南省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了母校几十年的荣光。编者就读高中时,作者正是母校的校长,编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原创】那年,我们也读高三》,回忆在母校的生活,后发表在《常德教育》杂志上。今天,编者再次推出我们敬爱的校长回忆母校的文章,希望天下学子不忘母校的教育之恩。
文章真有点难写,但诠释本生无法绕开与七中结缘的岁月, 又不得不写。
人从出生到归去,展现出的是一道峰谷起伏的曲线,七中就是我人生曲线的平衡支点,一个无法更改、无法替代、无法磨灭的支点。
送走孩童时光,1959 年 9 月我进入洞市附中学习,二十年后我回到已升格为完全中学的七中工作,临近知天命时含憾离开了她,要说求学艰辛和工作苦乐,惟有在七中闪烁着值得追忆的亮点,说玄一点,我与七中有缘。
洞市附中是澧县七中的前奏,是在三观完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我是第二届毕业生,连同第一届和随后的第三届,是草创山区初中的“老三届”,正是这来自甘溪、码头两区学子连夺全县中考第一,骄人的成绩让附中声名鹊起,上级领导慧眼识珠,放心去掉“附”字,正名为澧县第七初级中学。
当年的附中,设施的简陋是现今学子无法想象和难以相信的,实在不敢恭维。教室瓦下无隔板,课桌常被雨雪浸淫;图书匮乏、仪器散放、无专门会议室;食堂无餐桌,学生蹲围成席;菜谱无需改写,青菜、南瓜、红薯丝;校道坎坷,行走祈求上苍;运动场虽有若无,体育活动了尽人事。更有甚者,学校没有围墙,学生凭学生符号辩识(布制、学友中有存),有人戏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环境苦则苦矣,但磨炼人生。我们边建校边学习,因为师生有共同追求,终于在孜孜不倦中创造出了浓厚的教育氛围,周边村民也不敢随意出入这不设防的校区,正是精神层面的饱满和师生共进退的献身修为,铸就了县中考三连冠的山区教育史碑。这些年,我们从母校走出来的同窗常有小型聚会,每忆及那段时光,无不感慨万千,从建校励志到教学流程,从教师风貌到学友趣闻都那么亲切,那么刻骨铭心。单就我们附中三、四班而言,在黄顺知、吴仁清二位创设的微信群中,学友阳春年、李泉清、孙岩清、傅绍华、胡丙珍、胡小琴、彭世良等指尖流出的都是对母校春晖的感恩心语。母校阳光灿烂,学子自强不息,陋室走出了佼佼者, 首届郭绪东后来成为中南理工大学教授和骨干领导,胡忠南成长为县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第二届顺知被遴选为毛主席巡住湖南时的贴身工作人员,曾与伟人合影,令人羡慕称颂(推当微信群主是众望所归)。第三届陈国柱被直接保送进入省第一师范学习。母校培植了各类人才,功可耀史,“老三届”刻苦坚韧、务实和不改初心的进取精神全赖于附中的培养,总归一名话,没有母校的励志和浓缩的精华教学,没有母校只争朝夕的奠基,我辈便没有美好的今天。附中三、四班微信群中各位学友众口一词念念不忘的就是谆谆教诲呕心沥血的可敬可颂的师长,他们的形象群塑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庹登武是附中担纲草创的领头人,因未直接给我们授课(广义讲是有的,比如报告、政治训导和学习指津)常被忽视。要知道,学校自东门、洞市、三观寺、码头铁厂到最后落户燕后坪都是他主政,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挂牌奠基,当推首功。后因受到不公正冲击被解职,殊为憾事。几十年后的校庆,校方把庹老第一个请上发言席,也算是对这位沉寂多年的附中元老的一个功劳肯定和令我辈心安的举措,虽然有点酸楚。
王趾雄是第二位负责人,他目光敏锐,言语犀利,不言而威,是澧县教育界杰出的有识之士,管校治学有独到之处,表扬人不忘记勉戒,批评人指出正路,附中老三届三次折桂,彰功光环献给他是实至名归。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成就附中辉煌的功勋。这个育人群体其奉献精神可歌可泣,其教学运作叹为观止。刘述义文学功底深厚,对唐诗、宋词和鲁迅文集的讲述深入浅出,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一手地道的隶体板书令人赞叹,其四字骈文尽显才华,令我们感叹的是他从业中两个“子夜”精神(周六回双龙老家已子夜,周日返校又是子夜),这是几十年后才知晓的,刘老师的辛苦程度难予人言,但他从不缺学生一节课,试问这种节操于今的教书人能有几许?庹国庆是个文理全能教师,其自学治教堪称楷模,教学上一丝不苟,言简意赅,板书工整,一堂课上完不用板擦,数学图形可不借用工具完现于黑板,可谓一绝。他于不惑之年靠自学获大学本科文凭,且献身七中 34年,成长为省劳模,全国优秀教师,县政协委员,首次即聘为中学高级教师且担任了七中相应的领导职务,其文《苦涩甘甜心自知》载在七中六十年校庆的纪念册上吴传鑫的化学教学匠心独运,化燥为趣,自编的化合价诀我至今未忘,后来常德一中慕名招聘为高级教师实在难以尽述。众位师长的教辅之功永不能忘,是我们心中的群塑丰碑。
附中升格为澧县七中之后,一度顺风顺水,文革前的几届学子在母校这颗大树的庇荫下茁壮成长,其学子继老三届更上一层楼,出了厅官(向显锡、徐超文)和将军(覃传堂),还有众多科级股级干部和社会各界的精英。谁料想一场“文革”风暴阻断了学校的运行航程。那是一个教育首当其冲遭受腰斩的年代,是一个造反有理愣头群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年代,是一个新理念新指示交错面世令人眼花缭乱的年代,是一个要敢于反潮流,要少数人掌握多数人掌握不了的真理的年代,全国民众激情燃烧,躁动不安,社会弱乱,不少草头王振臂一呼,手下便有了一班人马自冠“司令”头衔,“红卫兵”的袖标是革命的象征,官场上起落者如走马灯,去了孙行者, 来了者行孙,让人难以捉摸。那个年代,一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评论引发了史无前例;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掀起了批“师道尊严”的热潮;一张白卷轻易地摧毁了考试制度;两个教师的一条建议孕出了中小学改民办、教师挣工分的重大举措,往往一个反常的的做法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几年的动荡便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七中在这汹涌波涛中飘摇几乎沉没。运动中,笔者曾几次回访母校, 先是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守,受到冲击的师长已散配各地,后来校区划归地方由贫下中农驻管,至于学校秩序从折腾到渐变为公社中学的细节我不清楚,但母校横遭风霜的状况直到“四人帮”倒台才迎来春风。可喜的是七中人民教育的红线一直在,国家在短暂的弯路中悟出了真缔,终于让母校这棵大树再展繁茂,可惜的是十年的探索费太过昂贵,母校遗憾的少了许多增光添彩的积淀。1977 年 10 月澧县人民政府行文恢复澧县七中建制,接收了码头中学的全部校产(其实是七中老底子)和学生,再升格为完全中学,开启了新征程。学校 1978 年即获开门红,中考夺全县非重点中学系列冠首,高考就有学子跨进了大学校门,要知道当时还有“两个凡是”罩着,教师还心有余悸,并未放开手脚,1979年高考,46名考生即有 28 名被大中专学校录取,始见七中雄风回归,尔后几年连创佳绩,1982 年 32 名学子金榜题名,人大、南开等名校有了七中输送的血液,1985 年学生庹凌云敲响了清华钟,山中飞出金凤凰,当时县教育局某领导侃为偶然,1987 年杨振琼、汪圣明以全省文科二、三名被北师大、北大录取,那位不看好七中的领导以“不可思议”的评价尴尬地收回了自己的偏见,1988 年胡良华考入北大,再次让人看到了七中的风彩,让县上不少心有疑虑的管理者不得不刮目相看,其实他们的浅见和失算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看到自强不息的七中精神。当然七中的教育历程中也有低谷,但总是亮点多于平庸,学校始终在奋斗。有人说,平庸者学校是他的历史,优秀者是学校的历史,此话虽有失偏,但不可否认出类拔萃学子对母校的增光添彩的社会效应。何艳(女)是博士生导师,湘雅医学专家,汤祚国常德市副市长, 黎平株州县长,陈本忠全国九届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彭仕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施祖军省供省社高层领导,杨传伟留美医学博士(中医),高云安解放军高级军官,大法官方金刚,作家周继志,投笔从企的阳雪初、高云安、龙禹翔……还有难以详列的社会各界精英。他们就是七中的历史。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杨传谋(县教育功臣)、彭华平、范金城、段家次、彭仕勇、张平等从七中学生变为七中的教师,回馈母校功劳卓著。从 1977年10月起至 1996年校庆,母校共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4108名,为大中专学校输送了 536名新生和2名飞行学员,保送了7 名双优秀生,战果辉煌,七中雄风重现澧州。七中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大礼堂、科教楼、学生公寓、教工 宿舍拔地而起,校容扩大了几倍,完美的格局让回访学子频频惊叹,虽说后来由于高考试点改革和资源配置已不担任高中阶段教育任务, 但七中的招牌尤在,傲然立于南山之麓,声扬远方。我 1978 年调入母校工作,与恢复建制同步,辗转在外多年的游子回到了母亲身边,百感交集,冥冥之中总觉得年时轮回,我在“而立之年”现灵光,我与母校有缘,母校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起始我做教导干事(当时主任职空缺),兼领一个班语文教学、难分主次,说教务是主,工作却杂,说教课为次,工作却正统有格, 好在年轻,在匆匆中应对裕如,二年中我还教过物理、历史和地理, 效果差强人意,1980 年起正式上任教导主任。在老领导刘睦村、汤北春、杨兰炎同志的培养下,在昔日师长庹国庆、刘述义、孙北平、庹登武、刘楚熙等前辈的呵护下,在王可成、胡忠南、徐如刚、杨自勇、吕友生、陈德斌、庹庆武、廖炎初、陈德恒、唐作炎、彭中和等同事的支持下,自己的政治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1983 年任代校长,1984 年 3 月任校长,8 月改任党支部书记,成了一把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受命重担,忐忑难与人言,但不敢懈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十年坚守,自度亚格掌舵,延续了母校的辉煌。我在七中耕耘十四年,虽备尝艰辛,但有花有果。本文上节写到的“叩开北大门,撞响清华钟,学子盈八表,各界出精英”是教育硕果,虽绝不敢说是我的功劳,但自慰的是,回馈母校的庆功宴上领受一杯羹还是说得过去的。
作者保存的部分照片
在母校的庇荫下,我的人生之旅平坦无阻,我曾五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两次光荣地被选为县人大代表(10 届、11 届),我顺利完成了本科修业任务,为日后成为省继续教育政治学科理事,再奠定坚定的基础。我坐过七中的课桌,我站过七中的讲台。我有幸成为七中添彩的奉献者,这人生轨迹写就了一个情意满满的“缘”字,往事如烟, 我刻骨铭心。我伴母校七中度过了一段看似平凡而值得回味的一段人生。如果说人生是一副画,七中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七中就是诠释意境的诗眼;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文章,七中就是点石成金的文魂;如果说人生是一支歌,七中就是贯串起终的主旋律。母校是一棵大树福运绵绵,枝繁叶茂,永佑学子铿锵前行!
书韵闲话推送原创乡土文字如下:
周继志:已经消失的洞市
陈峰:继志哥
卢觅子:再见了,我们的赤峰煤矿!
吴智慧:洞市医院的那些名医们
高永辉:记忆中的的徐拔臣
周继志 春节纪实:洞市红岩
胡良元:肖家洞赋(自附译文)
刘登刚:难忘的洞市中学
刘春晖:劝你去一趟长岭洲公园
程茂华:致我们的启蒙老师们
江来军:此心安处是吾家
周继志:老家清明
陈微东:和尚洞小事记
吴智慧:那年,我们也读高三
胡良元:这边风景独好,却养在深山人不识!
张礼乔:洞市情缘——那个扎蝴蝶结的女孩
吴涛:美丽的家乡——黄溪峪
陈峰:我和家乡说说话
刘楚锐:陆家桥钩沉
常德民谣《马马嘟嘟骑》刷屏了!周冬雨、贾玲疯狂点赞!
吴智慧:情定边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