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 | 周明学: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选择题初步解析

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
23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说明:第32题没有正确答案。

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老子此话的大意——失“道”之后讲“德”,失“德”之后讲“仁”,失“仁”之后讲“义”,失“义”之后讲“礼”,认为乱世源于“失道”,即失去淳朴的自然状态,“礼”是乱世的产物,不能“救世”。孔子此话的大意——学习“礼”,按照“礼”的要求去行事,如此能够“救世”。老子看到“礼”的不足,孔子看到“礼”的长处。A大体正确。严格而言,礼乐是两套教化系统,各有所指,常见礼乐并举,如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当然,从礼乐相辅相成、以乐从礼看,广义的礼文化包含了礼乐,故曰大体正确。

B项的分析:“封建贵族”是个模糊概念,可能是封建制(政治制度的概念)下的贵族,也可能是封建社会(社会形态的概念)中的贵族。如果是前者,孔子的“复礼”,比较符合,而老子的“回归自然”,则不太符合。如果是后者,主流观点认为战国之后,逐渐进入封建社会。B不正确。

C项的分析:老子反对礼乐治国,不维护“周制度”。C不正确。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有是否“支持”的信息,只有思想认识,不能判断。从史实看,二人主张皆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不正确。

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属官”是低级官员,秦汉时期由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隋朝开始所有官员(包括低级官员)皆由吏部任免,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A项的分析:分科考试选官制主要是指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汉代察举制是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的。A不正确。

B项的分析:题干材料的信息,自行辟召属官,以能致贤才为高、以英才俊士为重,说明没有因私废公、没有徇私舞弊,据此推测外在“监察”的有效。理论上,B正确。

C项的分析:郡国并行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辟召制度还包括中央各部门。C不正确。

D项的分析:察举制度是针对主要官员(不包括低级官员),由郡国在辖区内分科(如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科)推荐候选人、由中央考核后任命。题干材料的信息是“有效运作”,关键词是“有效”,是能够辟召“贤才”,察举制度可能保障“运作”,但不能保障“有效运作”。D不正确。

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答案】:B

【解析】:

A项的分析:宗族,指同一父系的家族,其核心观念是尊祖。理学家强调婚姻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与宗族观念一致。从史实看,宋儒张载是“宗法”一词的创用者,宋代理学家重视宗族建设,强调以礼治族,把西周通行于贵族的宗法向庶民推行(世俗化),他们推行社会教化是在以复兴宗法的形式下组织宗族进行的,应该是强化宗族观念,以此稳定社会秩序,进而稳定国家秩序。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盛行婚姻论财不论贤,这与传统儒家注重祭祖传宗伦理功能的婚姻观念相冲突。宋代理学家重新强调婚姻的目的在于上事先祖、下继后世,即要恢复儒家的婚姻祭祖传宗的伦理功能,重建婚姻伦理、家庭伦理,而婚姻、家庭是儒家礼教纲常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维护儒家传统的礼教纲常观念。B正确。

C项的分析:宋代仍然是传统儒学占统治地位,政府不太可能将婚姻引向“财婚”。C不正确。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中,是理学家对宋代“财婚”现象的批判,“财婚”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婚姻习俗,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婚姻习俗变革”。此后婚姻习俗是否回归传统,材料未提供信息,不得而知。D不正确。

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答案】:D

【解析】:

A项的分析:明代,秀才可以归到“士绅”之列,但题干材料只有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的两种态度,有好有坏,不是一律“紧张”。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其一,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可以自主其事。其二,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是否听命于秀才,题干材料未提供信息。B不正确。

C项的分析:秀才臧否官员,是看科举出身,不是看行政能力;行政能力与科举出身不能划等号。C不正确。

D项的分析:科举出身高,得到“谄事”(逢迎侍奉);科举出身低,得到“词犯”(措词激切有所冒犯)。D正确。

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太后要“尽心和议”,英人要“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清政府得以“借师助剿”。A正确。

B项的分析:“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教科书认为在《辛丑条约》签订后。B不正确。

C项的分析:顽固派是盲目排外,当时得到太后支持的是主张和议、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C不正确。

D项的分析:鸦战以前,清朝主管外交的机构是礼部,主要是分管藩属国进贡事务。二鸦后,成立总理衙门,办理洋务与外交事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办外交,官员由兼职到专职。题干材料未有上述信息,不能判断。“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定位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较妥。D不正确。

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不会”,是指一直不可能。蔡和森是分析已经发生的社会革命的原因,没有分析未来社会革命发生的情况,没有否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未来发生社会革命的可能性。且不是其强调的重点。A不正确。

B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是西方工业国、文明国中,无产阶级所受的经济压迫较轻,无产阶级不自觉其受到“压迫”,故目前尚无革命行动,失去革命动力。但,这不是蔡和森的“强调”。B不正确。

C项的分析:蔡和森“强调”的,一是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有关系,二是东方农业国、野蛮国的无产阶级所受到的经济压迫,较西方工业国、文明国的无产阶级所受的经济压迫“尤重”,故先行“革命”。强调二者,归到一点。C正确。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提到革命道路问题。D不正确。

30.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据表1可知,当时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答案】:D

【解析】:

A项的分析:钢铁输入量都很大。民族工业是大概念。A不正确。

B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各量未有大的变化。民族工业是大概念。当时是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企业发展迅速。B不正确。

C项的分析:1932年后,铁砂产量、钢铁消费量、钢铁输入量一直在增长。C不正确。

D项的分析:钢铁输入量一直很大,1932年后,一直在增长。也符合史实。D正确。

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城乡经济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联合的纽带。

A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反映当时供销社的供销改革有市场导向,但是否突破了计划经济下的物价限制,是否允许供销社有根据市场变化的定价权,不得而知。理论上讲,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看待,要到1992年之后。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当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朝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农民迫切需要一条畅通而稳定的供销渠道,故有供销社上述的供销改革。B正确。

C项的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始于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是先农村,后城市。C不正确。

D项的分析: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的事。现代企业制度: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D不正确。

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答案】:C

【解析】:

本题没有正确答案。

A项的分析:“审判”尚未启动,不知结果如何,不能判断。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公民陪审法庭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机构之一,不是全貌,不能判断。B不正确。

C项的分析:其一,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主要体现在公民大会(不是代表大会)掌握最高权力,而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则含有代议的性质,因由选举(包括抽签)产生的代表组成,题干材料未有直接民主的信息。其二,“审判”尚未启动,审判结果未出。“火气消了,随即进入法庭”,可能审判会更加理性,能够做到“罪刑相当”。其三,仅依据文学作品,不太稳妥。C不正确。

D项的分析:“盗窃公款”不属于经济纠纷。D不正确。

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巴黎公社没有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这是它失败的原因之一。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巴黎公社革命是爆发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之后,君主制度已经废除。B不正确。

C项的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工业革命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时,巴黎城里的“无名的人”“普通人”,其社会身份是工人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

D项的分析:俄国革命有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D不正确。

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C

【解析】:

苏俄国内战争(1918—1920):苏俄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因主要发生于俄国境内,故称为苏俄国内战争(简称苏俄内战)。

A项的分析:其一,世界大战、苏俄内战,长期战争,导致粮食短缺,直到新经济政策,粮食短缺才有所解决。其二,局部地区有粮食自由贸易,不能反映全局。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当时常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不正确。

C项的分析: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了农民和部分干部的反对(根据所学知识,发挥历史想象)。C正确。

D项的分析: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之后的事。D不正确。

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从时间及题干材料信息推知;根据所学知识。A正确。

B项的分析:危机之中;胡佛局部反危机,成效不大。B不正确。

C项的分析: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C不正确。

D项的分析:美国福利制度晚于欧洲国家,初步建立于罗斯福新政之后,最终建立是在二战结束之后。D不正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