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恶性淋巴瘤)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瘰疬(恶性淋巴瘤)论治经验
一、脾肾两亏,痰阻脉络阐病机
恶性淋巴瘤属于中医“恶核”“失荣”“阴疽”“痰核”及“石疽”“积聚”等范畴,《景岳全书·积聚》云:“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足,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因此,杨老据此认为本病的发生乃脏腑内虚,正气不足。或因外感邪气,或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虚不运,水津不化,聚湿生痰,痰湿凝聚,互结经络或脏腑而成。正如清·陈修园所说,“内虚”之本在于脾肾不足,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脾肾两亏亦是本病反复发作和缠绵不愈的根本原因。
二、滋补脾肾,化痰通络论治疗
杨老认为恶性淋巴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映,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痰瘀互结与恶性淋巴瘤生成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肾两亏,痰阻脉络,因此,中药治疗当以协调脏腑,扶正固本、消痰散结、活血通络为法,治疗必须痰瘀同治。临床中常用消痰散结药有黄药子、半夏、天南星、穿山甲、浙贝母、夏枯草、山慈菇、天葵子、海藻等;活血通络药有桃仁、莪术、三棱、穿山甲、僵蚕、地龙、全蝎等;培补脾肾固本药有人参、黄芪、茯苓、威灵仙、怀山药、菟丝子等。杨老认为初期多为阳证,宜配清热解毒之品,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病久多为阴证,宜配健脾益气之品,如党参、太子参、白术、灵芝、刺五加等。同时此病应注重情志治疗。清·马培之《马培之医案》云“操劳思虑,郁损心脾,木失畅荣,气化为火,阳明浊痰,藉以上升,致颈左坚肿,成为失荣”,故治疗同时在方药中应酌加用安神定志和填精益髓之品。
三、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巧用药
杨老中医认为中药治疗以辨证施治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则,选用不同的方药。中医学辨证和单、验方相结合,如兼见其他症状,则可适当选用对症药物,而任何证型的患者在用药时,都必须兼顾脾胃之气,可以加用炒谷芽、六曲、鸡内金以助生化之源。杨老把恶性淋巴瘤分6型,即血燥风热型、气郁痰结型、热痰蕴结型、寒痰凝滞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治疗用药善用炙穿山甲、蛤蚧、山慈菇等药;穿山甲活血通经,消肿排脓,破瘀消癥,《药性论》谓其治“痔漏恶疮疥癣”,《四川中药志》称“祛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瘤”。同时注重单方验方运用,如常配合小金丹、新病片等,收效明显。
四、病案举例
谈某,女,70岁,干部。2003年4月13日初诊。
就诊时其面色灰黯,咳嗽,咯白色痰,量多,平卧时咳嗽气短加重,胸闷,憋气,稍活动即感气促,手足心热,失眠,口干,腰酸,脘腹胀满,大便溏,有时恶心。舌质淡,苔黄腻,脉弦细;双侧颈、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花生、枣样大小,触之较硬,活动差,腹股沟处最大者约1cm× 1.5cm,彩超示腹膜后区域及腹腔内,双侧髂血管旁可见较多不等的类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其直径约1.0cm×2.5cm,此外双侧颈区、锁骨上窝、腋下和腹股沟区域均见多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团,右颈部肿块取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多形T细胞淋巴瘤。
西医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医诊断:石疽。
辨证:脾肾两虚,痰热蕴结。
治法:益气补肾,健脾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生黄芪20g,人参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炒白术20g,女贞子30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炙穿山甲10g,生麦芽20g,山药20g,猫爪草20g,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肉桂6g,威灵仙12g,生姜3片,大枣6枚。7剂,水煎服。
2003年4月20日二诊:诉服中药3剂后咳嗽减轻,服7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咳痰量减少,面色苍白,大便仍溏3次/日,饮食增加,仍神疲体倦,脉沉细弦,舌红绛,苔厚白黄,治疗有效,恪守上方。
处方:生黄芪20g,人参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炒白术20g,女贞子30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炙穿山甲10g,生麦芽20g,山药20g,补骨脂20g,猫爪草20g,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肉桂6g,威灵仙12g,生姜3片,大枣6枚。7剂,水煎服。
2003年4月28日三诊:诉神疲体倦减轻,咳嗽减轻甚,口干欲饮,大便正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减轻,舌红绛,苔厚腻,脉沉弦。上方加山慈菇30g,生牡蛎30g,蜈蚣2条,炙穿山甲增至15g,加强化痰通络,散结消肿之功。
处方:生黄芪20g,人参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炒白术20g,山慈菇30g,生牡蛎30g,蛤蚧2条,女贞子30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炙穿山甲15g,生麦芽20g,山药20g,补骨脂20g,猫爪草20g,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肉桂6g,威灵仙12g,生姜3片,大枣6枚。21剂,水煎服。
2003年5月25日四诊:诉偶有咳嗽,胸闷明显减轻,纳可,能干家务活,但表浅淋巴结仍肿大,舌质淡红,苔稍黄。前方去白术、麦芽、肉桂,加当归15g,熟地黄12g,黄精20g,合欢花12g,同时加服小金丹1粒。
处方:生黄芪20g,人参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山慈菇30g,生牡蛎30g,蛤蚧2条,女贞子30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炙穿山甲 15g,当归 15g,熟地黄12g,黄精20g,合欢花12g,山药20g,补骨脂20g,猫爪草20g,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威灵仙12g,生姜3片,大枣6枚。14剂,水煎服。
2005~2006年随访,体重增加,表浅淋巴结颈部及腋下部分消退,腹股沟处最大淋巴结小如黄豆。杨主任嘱用上方制水丸和小金丹长期服用,坚持治疗。2006年彩超CT:纵隔、腹腔、双侧颈区、锁骨上窝、腋下和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肺、肝、胆、脾、肾未见异常。随访至今,饮食正常,精神好,每日外出锻炼,能料理日常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