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 新平台 新旅程 —— 有感于从命题视角钻研教法、指导教学

新平台  新旅程

——有感于从命题视角钻研教法、指导教学

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  帅 颖

作为入职两年、毫无参赛经验的年轻教师,我万分幸运,能够参加今年市高中英语命题大赛。早在入职时,就听闻过这句:“三流的老师会解题,二流的老师会讲题,一流的老师会命题”。一句话,道出了命题能力对于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当接到学科组转发的市命题比赛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
1
备赛: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参加市直属学校选拔赛之前,我先认真揣摩了比赛方案中的“命题要求 ”,弄清了具体的题型、题量,即:一篇阅读理解、一篇七选五和读后续写命题——这是表层的命题要求。
随后,我又留意到了这句:“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体现'一体四层四翼’要求,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坦白说,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我对《课标》与《评价体系》了解甚少,对高考命题背后指导思想的领悟,更是流于表面和形式。
杜牧有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准备命题比赛,让我首次对自己的英语教学,有了方向性的深刻反思。我想,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忙于备课、做题、讲题这些实践性的工作,却忽略了研读高考评价体系与课标,没有领悟精神、把握方向,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
磨刀不误砍柴工,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马上安排时间,着手研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读得越细致,我越认识到,之前在我看来比较空泛的“一体四层四翼”,其实就是命题背后根源性的指导思想,它们都是具体可触可感、直接和命题发生联系的。
以今年新高考1卷的读后续写为例,考“A Mother’s Day Surprise母亲节的惊喜”。以前我可能不会想太多,但命题比赛过后,我很快就能从评价体系的角度,体会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比如为何选择考母亲节的惊喜?这其实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感恩母亲、相信爱,从而实现评价体系中强调的“核心价值”。而续写的考查形式,本身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创新精神,这就是“创新性”的体现。此外,“母亲节的惊喜”,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幕,学生完全可以书写自己的经历,这也符合评价体系要求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读完理论性的指导,我转向了历年高考真题。第一次从分析命题的角度,刷完了2010-2020年十年的全国新课标高考一、二卷真题;此外,我在赛前,进行了多次模拟命题训练。在这其中,尤为感谢光明部英语学科组以及我的高中恩师对我的莫大支持和无私帮助,是他们,支撑着我一直往前走,印证了这句:“一个人也许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2
参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很幸运,通过了校内选拔、市直属学校角逐,入围全市复赛,让我获益良多。
命题比赛,让我洞悉了许多以前从未留意过的高考命题细节,总结出了许多命题规律。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抽象“规律”落地为具体“实践”,对教师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之高。
比赛内容为阅读四选一、七选五和读后续写命题。下面,我将逐一谈谈我在各个题型命题过程中的心得感悟。

(1)阅读四选一命题

研究高考真题,我们就能发现,高考题的规范、严谨、专业之处。比如考点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转换、干扰项的命题逻辑、各选项排列的科学性、同质性、风格的一致性等等都有讲究。以今年新高考1卷真题为例,我们看A篇阅读第22题的选项:

1. What is the disadvantage of Hotel and Hostel Des Artistes?

A. It gets noisy at night.

B. Its staff is too talkative.

C. It charges for Wi-Fi.

D. It’s inconveniently located.

从上题我们可以看到,高考题选项表达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各个选项形式统一,往往都是很简洁明了的短语或句子。反观我自己的命题,不但没在简洁性方面下功夫,反而认为简洁意味着太简单,所以,我有时在选项阅读上会故意给学生设障碍,用词比较绕。但这是不科学的,也说明我的命题能力亟待提升,因为英语考题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非选项中故意再设门槛。

此外,高考提问形式也是有大体框架的,高考题目虽然年年不同,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偏向考题,比如说明文考说明方法,记叙文考情节细节,议论文考观点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历年高考的传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备考中,完全可以参考。同样以2021年高考题为例,如主旨大意题,C篇31题,一般是问最佳标题:3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而推理判断题的典型例题,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如D篇34题:34.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在这次复赛命题中,阅读理解题是一篇说明文。赛后我查了一下原本的命题,发现在推理判断和主旨大意题的设问中,原题考查的就是常见的“说明方法”、“作者态度”、“文章标题”。在比赛中,我却偏偏避开了这三种常见的说明文设问方式,认为这些题型太过常见,不应该考,但恰恰忽略了高考命题的普遍性和传承性。

(2)七选五命题

我个人认为,七选五命题是三个题型中最简单的一项任务。我在命题时,主要遵循了以下三个步骤:A. 了解文章的语篇结构:七选五通常是“总—分(—总)”结构,偶尔是“总—分—分”结构。我发现,只要把握”总—分(—总)”的整体结构和段际关系,对于标题类和主题句类设空的命题大有帮助,所以我通常会选择1-2道题设空在段首或段尾。B. 掌握语篇的衔接手段,包括语法手段(指代)、词汇手段(词语复现、词语同现、结构复现):我通常会挖取段中1-2句有明显衔接意义的句子,作为设空考查。C. 把握句际的逻辑关系(总分、转折、因果、举例等等):我通常会选取逻辑关系明显的句子作为设空。

七选五的命题难点在于两个干扰项的设置,既要有迷惑性,又要有区分度,这个度较难把握,也最耗费时间心力。

(3)读后续写命题

读后续写命题需要先进行文本简析,我的思路是先回归《课程标准》,分析文本的体裁(基本都是记叙文)和主题语境,从大方向上把握要考查的重点,再分析故事情节明线和文本主人公情绪暗线;随后给出参考范文。

我在这次比赛的写作中,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因为平常比较注重语言的输入,背诵了大量所谓高级的“情绪描写”,如人物如何哭、笑、发怒、感伤,很多句子,看似都能直接套用,但却忽略了文本的具体语境。比如这次复赛的读后续写,文本主要内容是,一位从未受过教育的九旬老人,自述自己重返校园的故事。原文风格质朴平实,我在续写时,完全忽略了风格的一致性,只想着投机取巧,用大词、难词,最后反而不伦不类。比赛过后,我认真学习了原本的范文,发现作者选用的,都是极简洁、舒服、实在的词语和句子,正好符合一位九旬老人的口吻。这让我不禁反思,纵使我经常在课上跟学生讲,读后续写要关注风格的一致性,要假设我们就是文本主人公,但实际操作中,我让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并在改卷中,以好词好句的使用率作为语言亮点的评判标准之一,是不是又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语言的功能,主要在于书面和口头交际,不拘中文英文,我们都应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借文字,表达思想和情绪。读后续写,作为近年来才引入的一个新题型,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出口。

这次命题比赛,让我反思,我是不是用那些看似万金油的情绪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套话、空话,抹杀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
赛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望参赛的全部历程,研究命题,让我学着训练自己逆向思考的能力,即如何跳出题目表层,深入到实质,去思考命题人背后的深意。我也深深地明白,语言是活的,应该在特定的语境下,得到活泼诠释,好的英语命题,不是考机械记忆的,而是考查理解能力、核心素养、思维品质的。
我想,命题比赛的最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命题的研究,来引导教师关注考试评价,从评价中指导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在教学当中的实操,底层逻辑是考查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的执行力。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知道高考怎么考,就知道应该怎么教。
短短两个多月的赛程,深深地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现如今,无论是备课、做题,还是跟学生讲题,我都会试着从命题的角度,思考如何改进我的教学,如何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真正的落地。比如我在跟学生分析阅读理解选择题时,我不再是一题一题单独来讲,而是一类一类,如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分类别来讲,并让学生思考,命题人为什么会这么出题,干扰项又有着怎样的特征。我甚至尝试过,让学生自己出题,换位思考,学生也常常会有追本溯源的顿悟之感。讲七选五,我会格外关注出题位置,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设空逻辑。讲读后续写,我试着让学生设身处地,运用所学,真实表达,而非像以往一样一股脑的复制粘贴好词好句。命题比赛,不光对我个人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也给我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比赛是短暂的、有限的,但教育是长远的、无限的。如何保持教育的活力和温度,需要教育者不断向外精进学习、向内躬耕自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年轻老师们来说,埋头守着自己的一方池塘远远不够,要多走出去学习、参加比赛,去看看江湖,看看海洋,常学常新。感谢教科院英语学科组承办此次赛事,感谢教科院王卫华老师及评委老师为此次比赛付出的努力,感谢实验光明部英语教师团队和我的高中恩师给我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比赛虽然画下句点,但新的旅程又将开始,我将乘风破浪,带着我的学生们,去看更广阔的海洋。

责编:王卫华  蔡  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