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 新平台 新旅程 —— 有感于从命题视角钻研教法、指导教学

新平台 新旅程
——有感于从命题视角钻研教法、指导教学
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 帅 颖
1 备赛: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2 参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阅读四选一命题
研究高考真题,我们就能发现,高考题的规范、严谨、专业之处。比如考点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转换、干扰项的命题逻辑、各选项排列的科学性、同质性、风格的一致性等等都有讲究。以今年新高考1卷真题为例,我们看A篇阅读第22题的选项:
1. What is the disadvantage of Hotel and Hostel Des Artistes?
A. It gets noisy at night.
B. Its staff is too talkative.
C. It charges for Wi-Fi.
D. It’s inconveniently located.
从上题我们可以看到,高考题选项表达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各个选项形式统一,往往都是很简洁明了的短语或句子。反观我自己的命题,不但没在简洁性方面下功夫,反而认为简洁意味着太简单,所以,我有时在选项阅读上会故意给学生设障碍,用词比较绕。但这是不科学的,也说明我的命题能力亟待提升,因为英语考题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非选项中故意再设门槛。
此外,高考提问形式也是有大体框架的,高考题目虽然年年不同,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偏向考题,比如说明文考说明方法,记叙文考情节细节,议论文考观点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历年高考的传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备考中,完全可以参考。同样以2021年高考题为例,如主旨大意题,C篇31题,一般是问最佳标题:3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而推理判断题的典型例题,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如D篇34题:34.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在这次复赛命题中,阅读理解题是一篇说明文。赛后我查了一下原本的命题,发现在推理判断和主旨大意题的设问中,原题考查的就是常见的“说明方法”、“作者态度”、“文章标题”。在比赛中,我却偏偏避开了这三种常见的说明文设问方式,认为这些题型太过常见,不应该考,但恰恰忽略了高考命题的普遍性和传承性。

我个人认为,七选五命题是三个题型中最简单的一项任务。我在命题时,主要遵循了以下三个步骤:A. 了解文章的语篇结构:七选五通常是“总—分(—总)”结构,偶尔是“总—分—分”结构。我发现,只要把握”总—分(—总)”的整体结构和段际关系,对于标题类和主题句类设空的命题大有帮助,所以我通常会选择1-2道题设空在段首或段尾。B. 掌握语篇的衔接手段,包括语法手段(指代)、词汇手段(词语复现、词语同现、结构复现):我通常会挖取段中1-2句有明显衔接意义的句子,作为设空考查。C. 把握句际的逻辑关系(总分、转折、因果、举例等等):我通常会选取逻辑关系明显的句子作为设空。
七选五的命题难点在于两个干扰项的设置,既要有迷惑性,又要有区分度,这个度较难把握,也最耗费时间心力。

读后续写命题需要先进行文本简析,我的思路是先回归《课程标准》,分析文本的体裁(基本都是记叙文)和主题语境,从大方向上把握要考查的重点,再分析故事情节明线和文本主人公情绪暗线;随后给出参考范文。
我在这次比赛的写作中,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因为平常比较注重语言的输入,背诵了大量所谓高级的“情绪描写”,如人物如何哭、笑、发怒、感伤,很多句子,看似都能直接套用,但却忽略了文本的具体语境。比如这次复赛的读后续写,文本主要内容是,一位从未受过教育的九旬老人,自述自己重返校园的故事。原文风格质朴平实,我在续写时,完全忽略了风格的一致性,只想着投机取巧,用大词、难词,最后反而不伦不类。比赛过后,我认真学习了原本的范文,发现作者选用的,都是极简洁、舒服、实在的词语和句子,正好符合一位九旬老人的口吻。这让我不禁反思,纵使我经常在课上跟学生讲,读后续写要关注风格的一致性,要假设我们就是文本主人公,但实际操作中,我让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并在改卷中,以好词好句的使用率作为语言亮点的评判标准之一,是不是又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语言的功能,主要在于书面和口头交际,不拘中文英文,我们都应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借文字,表达思想和情绪。读后续写,作为近年来才引入的一个新题型,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出口。
这次命题比赛,让我反思,我是不是用那些看似万金油的情绪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套话、空话,抹杀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3 赛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责编:王卫华 蔡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