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病---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早期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出现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的疾病。相当于妊娠剧吐。
诊断依据
1.呕吐厌食或食人即吐,一般发生于妊娠早期的3个月内。
2.若仅见恶心呕吐、择食嗜酸者,称为早孕反应。
3.须与妊娠肝炎、胃炎、阑尾炎相鉴别。
证治概要
妊娠恶阻主要病位在脾胃和肝。其致病原因有脾胃虚弱,素体肝气偏旺以及痰滞。其病机关键是孕后血聚养胎,冲脉之气较盛,其气上逆,胃失和降。在治疗时当分因论治,胃虚者则宜健脾和胃,肝旺者宜抑肝和胃,痰滞者宜豁痰养胃。总宜时刻照顾胃气,以其和降为顺。
分证选方
一、肝胃不和证 [主症] 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腥。胸满肋痛,心烦口苦,嗳气叹息,头胀而晕。舌淡红,苔微黄,脉滑。
[治法]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常用方] 苏叶黄连汤(《温热经纬》)。
紫苏叶0.9—1.2g,黄连0.6—0。9g。水煎服,每日2—3剂。
[辨证加减]
1.若呕吐甚者,加半夏、乌梅以抑肝降逆止呕。
2.若呕吐酸苦水较剧,可改用左金丸清泄肝热,和胃止呕。
3。若头晕明显者,加甘菊花、钩藤、天麻以平肝息风止眩。
4.若舌红口干者,为呕甚伤津,加沙参、石斛以养胃阴。
[按语]
本方原无方名,据《中医妇科学》补。
[参用方]
1.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180g,吴茱萸30g。为末,水泛为丸,每次2—3g,一日2次。开水吞服,亦可水煎服。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经火旺所致恶阻。症见妊娠早期呕吐酸苦水较重,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2。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半夏、枳壳各6g,陈皮、茯苓各4。5g,甘草1。5g,竹茹9g,黄连3g。水煎服,一日1剂。功用:清热除烦,降逆止呕。主治:妊娠早期胆虚痰热上扰之妊娠恶阻,症见呕吐较剧,虚烦不得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芩连半夏竹茹汤(《中医妇科治疗学》):黄芩、半夏、枳壳各6g,黄连、龙胆草各3g,竹茹9g,旋覆花4.5g。水煎温服,每日1剂。功用:清肝和胃,化痰降逆。主治:妊娠肝火犯胃,致患恶阻,口干而苦,烦热愦闷,夜寐不安,便秘溲黄,苔黄腻,脉滑
数。
二、脾胃虚弱证
[主症] 妊娠初期,呕吐不食,或吐清水,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常用方] 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
人参12g,白术9g,炙甘草4.5g,陈皮6g,姜半夏9g,木香6g,砂仁3g(后下)。
水煎服,一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者,为夹痰饮所致,可去人参,或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2.若呕吐剧烈,吐清冷水,酌加灶心土、代赭石以温中降逆止呕。
3.若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者,为肝胃虚寒所致,酌加吴茱萸、干姜以温中祛寒。
4。若见饮食不化,呕吐不止,为胃虚不能腐熟水谷所致,加谷芽、麦芽醒脾消食,或改用缩砂二陈汤。
[按语]
1.据报道:本方具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加身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及环核苷酸代谢等作用。
2.据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妊娠恶阻52例。结果:服药1—3天后呕吐均完全停止,进食也迅速好转,仅4例复发;服药1—5剂治愈者42例,有效者9例,无效仅1例。
[参用方]
1.人参饮(《圣济总录》):人参60g,白茯苓、厚朴、白术各45g,陈皮、葛根各30g。上为粗末。每次9g,以水150ml,加生姜5片,同煎至、90ml,去滓温服,一日 2次。功用: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主治:妊娠恶阻。症见妊娠三四月呕逆频频,恶闻食气,喜食酸咸果实,头昏目眩,神疲思睡,四肢沉重懈怠,关节不能自举者。
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半夏30g,生姜24g,茯苓9g。水煎,分2次服。一日1剂。功用:健脾化饮,和胃降逆。主治:水饮上逆,呕吐,心下痞,眩晕,心悸。凡妊娠恶阻者见上述症状,口淡,苔白腻,脉沉滑者可用本方。半夏、生姜用量均宜减少。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妊娠剧吐66例。结果:42例服药5—8剂呕吐停止,纳食增进而达痊愈;12例服药5剂显效,呕吐次数减少,或呕吐如故,但纳食增进,精神好转;5例无效,其余诸症亦未减轻,总有效率为92.4%。
3.保生汤(《妇人大全良方》):人参、甘草各7。5g,白术、香附子、乌药、化橘红各15g。上为粗末。每次lOg,用水220ml,加生姜5片,煎至80m1,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或研末调服,一Et 2次。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呕。主治:妊娠恶阻,症见恶闻
食气,或但嗜一物,或大吐,或时吐清水,脉滑大而六部俱匀者。
4.缩砂二陈汤(《济阴纲目》):半夏、陈皮、炒砂仁各3g,茯苓6g,炙甘草1.5g。加生姜3片,大枣1枚,乌梅肉少许,水煎服,一日1—2剂。功用:健脾养胃,止呕安胎。主治:妊娠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呕吐不止。
三、痰湿阻滞证
[主症] 妊娠早期,呕吐痰涎,口淡而腻,不思饮食,胸腹满闷。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 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常用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半夏、化橘红各9g,白茯苓6g,炙甘草3g。加生姜5片,乌梅1个,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者,为兼脾胃气虚,加党参、白术、砂仁以健脾助运。
2。若吐酸苦水,苔黄腻者,为痰湿化热之象,加黄芩、竹茹以清热和胃止呕。
3.若胃脘肤冷者,加干姜以温中化痰,或改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4。若嗳腐吞酸,为兼夹食滞化热,加黄芩、神曲,或改用清化汤。
[按语]
据报道:本方药理作用具有止呕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参用方]
1.安胎饮(《陈素庵妇科补解》):人参4.5g,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生地黄各6g,川芎、甘草、陈皮各3g,葛根、前胡、大腹皮、砂仁各1.5g,竹茹3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一日1剂。功用:补气养血,化痰温胃,安胎。主治:妊娠胃气不
调,风冷乘虚,水饮停聚,妨食呕逆,甚则伤胎,自受孕三月至九月皆患而不愈者。
2.清化汤(《产科发蒙》):半夏、茯苓各6g,陈皮3g,神曲、山楂、麦芽各4.5g,黄连1.5g,青皮、香附、栀子各3g。水煎服,一日l剂。功用:导滞消积,健脾开胃。主治:妊娠恶阻,痰湿夹有食滞,症见妊娠饮食停滞,胸腹饱闷,恶心呕吐。
3。清膈饮(《产科发蒙》):枇杷叶、竹茹各3g,生半夏、茯苓各4.5g,生姜7片。水煎服,一日2剂。功用:清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妊娠恶阻属痰热内阻者,症见呕吐不能进食,胸脘满闷,舌苔微黄而润,脉缓滑。
4.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各15g,半夏30g。上药为丸。每次6g,一日2次。功用: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湿型妊娠恶阻兼夹胃中虚冷者。
四、气阴两虚证
[主症] 妊娠剧吐,甚至吐苦黄水或兼血水,频频发作,持续日久,以致精神萎靡,嗜睡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肌肤干皱失泽,低热口干,尿少便艰,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无力。
[治法] 益气养阴,化痰和胃。
[常用方]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温病条辨》)。
人参lOg,麦冬15g,五味子6g,玄参30g,细生地黄24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
2。若口干心烦较剧者,为胃阴不足,加芦根、栀子以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或改用安胎凉膈饮。
3。若腰酸者,此为胎动不安,加白术、续断以补肾安胎。
[按语]
服用本方时可结合补液治疗。
[参用方]
1.安胎凉膈饮(《胎产秘书》):知母、麦冬各6g,人参3g,芦根12g,葛根9g,黑栀子、竹茹各4.5g,葱白2根。水煎服。频服。功用:养阴清胃。主治:孕妇热呕。
2.芦根汤(《备急千金要方》):生芦根60g,知母15g,青竹茹12g,粳米50g。加水500ml,煮取250ml。多次频饮,至愈为止。功用:养阴清胃,除烦止呕。主治:妊娠呕吐,发热心烦。
3.薯蓣半夏粥(《江苏中医杂志》1987,(3):16):生山药、半夏各30g。白砂糖适量,将半夏用清水淘洗数遍,至无味为度,置于清洁无药味的砂锅内,文火煎至45分钟左右,去滓,取清汁约lOOml,调入已研好的山药细末,煎3—4沸,成粥糊状,调入白砂糖适量,稍冷后频频服之,用量由少增多。一日1剂。功用:养脾阴,降逆气。
妊娠早期(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恶闻食气,甚或食人即吐者,称为“妊娠呕吐”,又称“子病”、“病儿”、“妊娠阻病”、“妊娠恶阻”等,多于3个月后逐渐消失。如仅见恶心嗜酸、择食倦怠,或晨间偶见呕吐,为早孕反应。
本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而“恶阻”之名,则首见于隋《诸病源候论》:''恶阻者,心中愤闷,头眩,四肢烦痛,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此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平时喜怒不节……欲有妊而喜病阻”。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记有:“妊娠呕吐恶食,体倦嗜卧,此胃气虚而恶阻也”。指出了胃虚及胃弱或兼气郁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痰饮致呕也为古代医家所公认。《济生方》记有:“恶阻者……豁痰导水,然后平安。”《证治要诀》曰:“胎前恶阻……盖其人宿有痰饮,血壅遏不行,故饮随气上”。《万氏妇人科》描述妊娠恶阻有“心中愦闷,呕吐痰水。”提出了痰饮致呕的病机及.临床症状。《医学入门》描述本病时有“全不入食者”、“日久水浆不人,口吐清水”及“三四个月病恶阻者,多胎动不安”的记载,提示本病反复呕吐,甚而水浆不入,可致气阴两伤,并有碍胎之虑。
《景岳全书》曰:“凡恶阻多由脾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妊娠,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致呕逆等证”。阐述了冲任上壅或肝胃不和则呕恶吐逆的机理。
西医学认为,妊娠期恶心呕吐(NVP)的发生率在西方国家较高,在爱斯基摩人及非洲种族较低,表明NVP与社会经济、遗传和饮食因素等有关。有关研究发现,雌激素活性升高或同时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是恶心呕吐的必要因素;NVP及不能耐受口服避孕药的经产妇胆囊疾患的发生率较高;NVP病人黄体多位于左侧,左卵巢静脉汇人肾静脉,而右卵巢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左右卵巢静脉引流的不同可增加门静脉系统类
固醇对肝脏负荷,而导致恶心表现。由此初步认为:整个孕期NVP病人与无症状孕妇有不同的代谢类型,NVP病人肝胆储备功能较低,对雌激素或其他代谢物过度敏感,类固醇物质可通过刺激延髓Postvema区而致呕吐。雌激素能增加大脑的兴奋性。另一可能机制为类固醇物质与肝脏代谢相互作用引起不规则代谢产物出现而产生催吐效应。
中药内服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但对于妊娠剧吐者,由于中药给药途径受限,疗效难以满意,不少医家对此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者采用双耳神门穴皮下注射维生素B1 0。lml治疗严重NVPl24例,结果注射后剧吐停止,半小时后进食水,无复发,体力恢复者占96%,总有效率100%。且对其中6例痊愈者进行治疗前后血中HCG量的测定,发现无1例下降。认为此法止呕的机理不在于调节血中HCG的含量,而是通过经络起的作用。
也有采用食指压按内关,使恶心减轻或消失后再进药的治法。无效者可继续按摩内关穴15--30分钟。
针刺以太冲、足三里、丰隆三穴作为主穴,中脘、内关、阳陵泉三穴作为备用穴,可获止呕良效。采用中脘穴位吸引器施加负压的同时,嘱病人进食,后15--20分钟放去负压的方法,有临床报道治疗严重恶阻62例,显效40例,好转22例。
此外,用活血安神平冲汤(丹参、赤芍、红花、黑枣仁、珍珠母、半夏、降香、白术)治疗本病68例,并用传统辨证给药治疗80例作对照组的研究,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及76.3%(P<0.01),其机理是否为该法优于传统辨证法对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的改善及孕妇的内分泌变化而产生的新陈代谢应答,形成了全身性适应性综合征的结果,尚待进一步探讨。
妊娠呕吐剧烈者可致点水不进,或进药即吐,以致无法通过口服药治疗。此类重症病人,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结合禁食、补液、-~qiE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极为严重者,如持续发热38"C以上,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甚至出现黄疸,应考虑终止妊娠。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或气阴两虚,加之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所致。
1。脾胃虚弱或妊娠饮食不慎,或伤于生冷,或伤于油腻,或思虑伤脾使中阳不振,运化失常,湿浊或痰饮中阻,胃气随冲气上逆。
2.肝胃不和或素体肝旺之体,孕后情志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伤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3.气阴两虚或久病劳倦,或损伤脾胃,或屡伤阴液,致木郁土虚或水不涵木,中焦升降失司。
二、.病机
呕吐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发病主要机理为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本病初起常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而呕;渐则胃气受损,脾运不力,生化不足,肝血愈虚。肝郁犯脾,加重呕吐。如此反复,屡伤阴液,导致阴损液伤,胃失所濡,甚则肾阴受损,水不涵木,肝脾肾同病,使呕吐日剧,反复不愈。
1.脾胃虚弱 景岳云:“凡恶阻多由胃虚气滞”。夫妊娠之后,胎元初凝,血聚养胎,胞宫内实,冲脉起于胞宫而丽于阳明,冲脉气壅则上逆。胃虚者则失于和降,反随冲气上逆而作呕。素体脾虚夹痰者,痰饮也随之上逆而呕。
2.肝胃不和 肝脏体阴而用阳,孕后阴血下聚,则肝气偏旺,肝旺则上逆,夹胃气上逆而作呕。肝胆相为表里,胆汁溢泄则呕吐苦水。
3.气阴两虚 呕则伤气,吐则伤阴,呕吐日久,气阴两伤。肝阴不足,则肝气迫索,甚则火动上逆加重呕吐。肾阴虚则肝愈急,因肝为肾之子,日食母气以舒之。肝气愈急,则呕吐愈甚。胃阴不足,则胃失所润,上逆而呕。如此因果互患,可致津燥液涸,直至无阴而作呕,甚至出现阴液亏损、精气耗散之重证。
西医学认为,妊娠期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贲门括约肌松弛,故胃中酸性内容可回流至食道下部,产生“烧心感”,胃排空时间延长,易出现上腹部饱满。严重恶心呕吐产生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因其产生的时间与孕妇血中HCG的水平升高有一定内在联系,且HCG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量减少,减弱肠蠕动,出现喜酸食、食欲下降及饮食停隔等症状。所以认为本病与血HC~.3急骤升高有关。另神经系统不稳定,精
神紧张型妇女发病率相对为多,也认为此病可能与大脑皮层与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为脾胃虚弱、肝旺气滞的病机与西医学的认识多有吻合之处,本病严重时出现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母婴健康。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以往月经多正常,未避孕,本次月经停闭,常于停经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8周左右最为剧烈,以后渐渐减轻。或曾作血、尿妊娠试验或妇科检查确诊早孕。
2.临床表现 厌油纳少,倦怠乏力,择食嗜酸,恶心呕吐;严重者食人即吐或吐出酸水、苦水及血性粘液,唇干舌燥,低热起伏,体重下降明显;甚则出现黄疸、尿少,尿酮体阳性(+++一++),肝肾功能损害等。
3.辅助检查
(1)化验室检查:血、尿妊娠试验均阳性,尿酮体或为阳性,血钾值可异常。严重者红细胞压积上升,肝肾功能受损,血胆红素和转氨酶增高,尿中有蛋白或管型,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可增高。
(2)B超可见子宫增大,内见胚囊、胚芽或胎心反射波。超声多普勒最早可于孕7周时听到胎心音。
(3)体格检查:严重者体温上升,脉搏加快,血压下降。
(4)眼科检查:严重者眼底视网膜可出血。
综上所述,本病诊断要点是:确诊妊娠,多于妊6周至3个月内出现恶心呕吐,甚则食入即吐,伴厌油择食嗜酸等反应,尿酮体阳性,并排除相关疾病。若仅恶心多涎,择食嗜酸,则为早孕反应。
二、鉴别
1.葡萄胎 月经停闭,妊娠试验阳性,恶心呕吐严重,按恶阻施治无显效,常伴小腹隐痛及贫血,少数可出现高血压、蛋白尿。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亦可反复大量出血.血中偶可发现水泡状胎块。妇科检查:子宫大于妊娠月份,质软,双侧卵巢常有增大。血HCG异常升高。B超见子宫内无胚囊、胚芽反射,而见“落雪状图像”。
2.妊娠合并肝炎 恶心呕吐症状可出现于孕期的各个阶段,且多为厌油腻,不一定有择食、嗜酸表现。肝区满闷不适、沉重感或隐痛,严重者可扪及肝脏增大,压痛明显。肝功能检查及相关血检测指标可出现异常。甲型肝炎患者可出现黄疸。
3.妊娠合并急性胃炎 多有胃炎病史,发病前常可询及饮食不洁或感寒饮冷或暴饮暴食等病史。可发病于妊娠各阶段,主要表现为剧烈呕吐,不一定有厌油、择食、嗜酸等表现。可伴胃脘胀痛及发热等。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4.妊娠合并胆囊炎(或胆结石) 厌油恶心明显,严重者呕吐,可发病于妊娠各个阶段,既往常有类似发作史。右肋缘下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急性者呈绞痛样发作。若有结石阻塞胆道时可出现黄疸。可有发热反应。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腹部检查胆囊区压痛明显。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或胆囊增大,内见结石。
5。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多先见脐周疼痛,尔后渐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同时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阑尾部位压痛、反跳痛明显,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除此之外,妊娠呕吐还应与妊娠合并肠梗阻、胰腺炎、脑瘤、脑膜炎等所引起的呕吐相鉴别。
[辨病论治]
妊娠呕吐发病机理不外脾虚胃弱,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反随上逆之冲气而作呕。因此。见是症即可投以健脾和中、降逆止呕之剂。
1.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藿香梗、新会皮、姜半夏、炙甘草、炒条芩、炒川断、桑寄生、姜竹茹。
用于妊娠呕吐、纳呆头晕、腰酸便溏等。全方重在化湿浊,理中气,醒脾胃。且姜半夏、姜竹茹合用可谓降逆止呕之圣。配炒条芩,清胎火,消除湿从热化之趋。更以川断、桑寄生固肾安胎,以从治病与安胎并举之要旨。组方用药甚符妊娠呕吐之病机,可谓审因求本之剂。
2.香砂胃苓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药制剂》)
组成:木香、砂仁、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肉桂、甘草。
本方有祛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用于水湿内停之呕吐、泄泻、浮肿等证。
用法:每次6g,每日2次。
[急症处理]
呕吐剧烈,浆水不进,消瘦明显,极度疲乏,尿酮体持续阳性,甚则低热起伏,血电解质紊乱者,需住院治疗。可先禁食1—3天,同时每天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独参注射液8—10ml,参麦注射液20ml。再静脉滴注5%GS 2000ml,5%GNSl000ml,10%KCl 20ml,维生素C 300mg,维生素]36 100mg。如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静脉滴注NaHC03溶液。每天保持尿量1000ml以上。症状缓解后,停禁食,先可频
饮鲜姜汁少许,指压内关(Neiguan)、双合谷(Hegu),进服少许流质,同时辨证施用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当重视呕吐物的性状,尤重晨起呕吐物的性状,同时参合形、气、脉、舌,方为妥当。一般而言,呕吐宿食或清水、清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者,属脾胃虚弱。呕吐酸水或苦水,心烦胁痛,舌淡红,苔微黄,脉滑者,属肝胃不和。呕吐痰涎,口淡脘闷,舌淡胖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者,属痰湿阻滞。呕吐血水,或咖啡色样物,精神委靡,低热尿少,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者,属气阴两虚。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则,当为调气和中,降逆止呕。又须辨诸虚实,分而治之。虚者先以补,如脾虚者当健脾化湿,升清降浊;气阴两虚者当养阴益气,阴平阳秘,气机调顺,呕逆自止。实者先以消,如肝郁犯胃者,当疏肝解郁,遏其所乘,则胃气和降;如痰湿内盛,阻遏清阳者,当化痰燥湿,以解其脾困,宽其中焦,调其升降,止其呕逆。若因精神紧张,情志抑郁以致木郁犯土,胃气上逆者,又当调其情志,宽其胸怀使郁开气畅,升降如常,呕逆自止。
三、分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1)临床见证:妊娠初期,呕吐不食,或吐清水、清涎,头晕体倦,舌淡,苔白,脉缓滑。
脾胃虚弱之体,妊后血聚于下,胃气随冲气上逆而作呕。中阳不振,水气内停,浊气不降,泛而呕吐清水、清涎。清窍四末失于温煦而头晕体倦,并可出现舌淡苔白,脉缓滑等证。
(2)辨证依据:
①妊娠6周左右,出现呕吐不食,或吐清水、清涎。
②头晕体倦。
③舌淡苔白,脉缓滑。
④素体脾胃虚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①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
原方益气补中,化痰降逆,为治疗虚寒胃痛及脾虚泄泻的名方。主治脾胃气虚,痰湿内生,证见气虚痰饮、呕泻痞闷、不思饮食、消瘦倦怠等。
妊娠呕吐多发于脾胃虚弱之体。因此,健脾和胃为治病之本,降逆止呕为治病之标。药理实验认为脾虚患者多有消化功能低下、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方中四君子汤能促进消化液的合成和分泌,并能增进小肠吸收功能,消除胃纳不佳、脘腹胀气,同时有显著的解痉作用。实验还表明,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可见胃的排空时间缩短,体液免疫功能恢复,血清免疫球蛋白明显提高。
呕吐不止加姜竹茹;脘闷加藿梗;腰骶酸楚加菟丝子、桑寄生;呕吐清涎重用茯苓;服药呕止,可服香砂养胃丸以善后。
②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佛手、陈皮、藿香、荜茇、生姜、黄芩、甘草。
全方力专温中散寒,和中化湿。中阳振则清阳升,寒湿除则脾健运,胃浊自然下降。生姜为治妊娠呕吐要药,既温中健胃,又止呕助运化,且配合黄芩清胎火,固胎元,少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用药精当,组方合理,实为临床经验之用。
③香砂养胃丸(浓缩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药制剂》)
组成:木香、砂仁、陈皮、茯苓、半夏、香附、枳实、豆蔻、厚朴、广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本方有温中和胃之功,用于脾胃虚弱之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8丸,每日3次。
2.肝胃不和证
(1)临床见证: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苔微黄,脉弦滑。
肝脉布胸胁夹胃贯膈,肝气不舒,肝脉不畅,则胸满胁痛,嗳气叹息。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则作呕。木郁及胆,胆热液泄则呕酸吞苦。肝气逆走则头胀而晕。肝胃不和,可见舌淡苔微黄,脉弦滑等证象。
(2)辨证依据:
①妊娠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酸水或苦水,甚则呕吐胆汁。
②情志抑郁,胸满胁痛,嗳气叹息。
③舌淡或尖红,苔微黄,脉弦滑。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①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黄连、吴茱萸。
半夏厚朴汤,功能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治痰气郁结之证,证见咽中如有炙脔,吐咯不得,或胸胁满闷,湿痰咳嗽,呕吐反胃等。然方中均为苦温辛燥之品,恐助肝热。故合以左金丸清泄肝火,以治肝经火旺之胁痛脘闷、呕吐吞酸、嗳气泛恶等。孕后阴血日耗,肝体受损,纳食少进,生化不能称职,难以化血养肝,木旺克土导致肝胃不和。治宜清肝泄火为首要,左金丸治此也被公认。肝郁犯胃则中焦气机闭塞,因此,行气理滞也需同时施之,故合以半夏厚朴汤。两方合用,以黄连苦寒泄火,降逆止呕,配以半夏、吴茱萸化痰开结,厚朴行气除满,苏叶助半夏、厚朴宽胸畅中、宣通郁气,茯苓化湿健脾,生姜和中止呕。热泻肝平,痰除湿化,肝调而胃和,呕逆自止。本证之呕吐,常较脾胃虚弱证症状为重。尤其是呕吐酸水苦汁时,多为滴水不进,胃中无物而致胆汁外泄,导致患者精神紧张;而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又可加重肝郁,使呕吐不愈.对于精神紧张型妇女尤为如此。本方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对皮层及皮层下自主神经中枢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同时有抗过敏及抑制喉反射作用。这种中枢抑制及喉反射抑制作用,有助于自我感觉症状的改善。
呕吐不止加姜竹茹。口苦咽干加黄芩、山栀。大便秘结加全瓜蒌,或生大黄少许。口干思饮加乌梅肉、鲜石斛。头晕、头胀加菊花、钩藤。服药后症状减轻,呕吐酸水、苦水消失,只是呕吐清水者,为肝火已平,可按脾胃虚弱证论治。如症状加重,呕吐频繁,甚则夹有血丝,尿酮体持续阳性者,需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
②加减温胆汤(经验方)
组成:黄芩、半夏(山栀汁炒)、姜竹茹、带壳砂仁、陈皮、茯苓、乌梅肉、石斛、苏梗、黄连。
本方有清肝和胃,除烦止呕之功,用于妊娠呕吐苦水酸水,烦躁泛恶等证。呕吐严重加煅代赭石、柿蒂。口干咽燥加北沙参、麦冬。小便黄赤加芦根。
③和胃平肝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药制剂》)
组成:沉香、佛手、木香、檀香、砂仁、豆蔻、枳壳、厚朴、川楝子、元胡、陈皮、姜黄、白芍、茯苓。
本方有舒气平肝,和胃止痛之功。用于肝胃不和,气郁结滞引起两胁胀满,反倒饱嘈杂,气逆作呕,胃脘刺痛,饮食无味等证。
用法:口服,每次2丸(每丸6g),每日1—2次。
3.痰湿阻滞证
(1)临床见证:妊娠早期呕吐痰涎,口淡而腻,不思饮食,胸腹满闷,舌淡苔白腻,脉滑。
(2)辨证依据:
①妊娠6周左右,出现脘闷泛恶,呕吐痰涎。
②不思饮食,口淡而腻。
③舌淡或淡胖,苔白腻,脉濡滑或滑。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①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加白术、砂仁、陈皮
组成: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砂仁、陈皮。
原方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主治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妊娠之际,经脉虚滞,浊气上干清道,以致中脘停痰。痰为阴邪,得温则化,故宜温化痰饮为要,脾为生痰之源,健脾而澄其源为之治本。痰饮内停,气机不畅,欲止其呕,必行其滞,故选方用药应择健脾化痰、行滞止呕之品为最佳。
呕吐不止加丁香、藿香温中降逆。痰饮甚加厚朴、苍术燥湿化痰。腰骶酸楚加桑寄生、杜仲益肾固冲。小腹作坠加太子参、炙黄芪益气安胎。
②藿砂苍枳六君汤(经验方)
组成: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藿香叶、带壳砂仁、炒枳壳、炒苍术、炙甘草。
全方有健胃调中,化痰止呕作用。用于妊娠呕吐痰涎者。
“无湿不成痰”。痰之成无非为积湿、积饮,或水谷不化精微,反化为痰所致,其源由在脾胃。“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六君子汤振脾阳而助运化,燥湿浊开胃纳,可谓除生痰之源。然呕吐者总由胃逆,缘于“痰气阻塞中脘,阴阳拂逆所致。”故以藿香、砂仁、枳壳温化利气,调其拂逆;苍术配以白术、陈皮燥湿祛邪。全方正本清源,标本兼顾,以求慎密。
痰多者加姜竹茹。口苦加黄芩。呕甚加煅代赭石。腰酸加杜仲。
③香砂理中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甘草、干姜。
全方有健脾和胃,温中行气之功。用于脾胃虚寒,反胃泄泻之证。
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4.气阴两虚证
(1)临床见证:呕吐剧烈,甚则呕吐苦黄水或血水。频频发作,持续日久,以致精神委靡,嗜睡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肌肤干皱失泽,低热15干,尿少便艰。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
呕吐剧烈,胆汁外泄而呕吐酸苦水。脉络破损而兼见血水。呕多进少,久而津液亏损,精气耗散,神失所养而精神委靡,形体消瘦嗜睡,双目无神。四末体表失濡,目精不充而肌肤干皱失泽,眼眶下陷。虚热内扰,州都液少,大肠失濡而尿少便艰。舌脉均呈气阴两虚之征。
(2)辨证依据:
①妊娠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反复不愈,呕吐苦黄水或兼血水。
②精神委靡,肌肤干皱失泽,低热口干,眼眶下陷,尿少便艰。
③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①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竹茹、天花粉、芦根。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玄参、麦冬、生地、竹茹、天花粉、芦根。
生脉散益气养阴,敛汗生津,主治产后气阴两虚,汗出过多或虚损心悸气短。增液汤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脉饮具有较显著的强心、镇静及增强机体耐缺氧的能力,可扩张外周血管,对甲皱微循环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甚宜于因剧烈呕吐而致的脱水衰竭症。
剧吐不止加姜半夏、炙枇杷叶和中降逆。口干烦渴加石斛、知母生津除烦。腰骶酸楚加桑寄生、苎麻根固肾安胎。大便秘结可于药液中加入蜂蜜以润肠通便。五心烦热可频服西洋参浸泡液,每日浸泡5一lOg。
②三参止呕饮(经验方)
组成:党参、北沙参、玄参、麦冬、天花粉、芦根、生地、姜竹茹。
呕由气逆,呕多伤阴,阴伤气耗,三阴受损,中州虚乏,升降失司,欲止呕必养阴。方中三参气阴双补,麦冬、生地更助养阴之力,天花粉、玄参清火生津,芦根、竹茹降逆止呕。全方寓清火于滋补之中,寄降逆于扶正之内,阴生液长,逆平呕止。
呕吐血水加白及。呕吐苦酸水加蜜炙枇杷叶。小便短赤重用芦根。低热口干加西洋参。大便于结加生首乌。
③参麦颗粒(《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药制剂.十三册》)
组成:红参、南沙参、麦冬、黄精、山药、枸杞子。
全方有养阴生津之功。用于面黄肌瘦,津少口渴,食欲不振,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证。
口服,每次25g,每日3次。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1.内关(双)、足三里(双)。
方法:补法,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2.内关(双)、足三里(双)、太冲(双)。
方法:泻法,不留针。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3.内关(双)、足三里(双)、丰隆(双)、公孙(双)。
方法:捻转泻法,刺激强度不宜过大。适用于痰湿阻滞证。
二、饮食疗法
1。服药前先服数滴姜汁,或以灶心土煎汤代茶,或以姜汁调服砂仁粉。
2.砂仁鲫鱼汤 砂仁9g,鲜鲫鱼1尾约150g,生姜lOg,葱白3茎,食盐少许,胡椒10粒。先将砂仁装入洗净去内脏之鲫鱼腹内,再将鱼置于砂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再人姜、葱、胡椒、盐,文火炖烂,趁热饮汤食鱼。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3.竹茹粥 鲜竹茹30g,粳米5g。用竹茹煎水取汁与粳米煮粥,晾凉,少少饮之。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4.茯苓粥 白茯苓粉15g,粳米50g。将茯苓粉同粳米煮粥,加食盐少许,趁热服食。如效不显,可取法半夏、生姜各lOg,同煎取汁,与茯苓、粳米共煮粥服食。适用于痰湿阻滞证。
5.麦门冬汤(《伤寒论》) 北沙参15g,麦冬15g,法半夏15g,甘草6g,粳米60g。先煎药物,去渣,取汁1000ml,煮粳米成粥,分次服食。亦可以西洋参、麦冬泡水代茶饮。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三、气功
主功:选用放松功、松静功或内养功。采取坐式,调息上呼吸,宜呼长吸短,意守部位宜下不宜上,可守涌泉穴。并辅以不同配功。
1.脘腹部运八卦 即以两手按顺时针方向轻轻运摩下腹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2。吸气时行丹田之气向下运至两涌泉穴,以降阳亢之气。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3.顺气化痰法 先用意念将膈脘痰饮阻滞处推开,顺下大肠,并从肛门排出,以顺其气。适用于痰湿阻滞证。
4.养阴生津功 先搓两足心涌泉穴各49次,再用舌抵上腭,存想舌根廉泉穴,待津液出,在口中轻运之。咽津时,意下送至涌泉穴。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四、其他
对于服药不便,或症状严重病例可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初起,可嘱患者自行指压内关(双)、合谷(双)、中脘穴,配合气功,并服用维生素]36 20mg,维生素C200mg,每口各3次。不效者,可加苯巴比妥30mg,每日3次,或氯丙嗪25mg,每12小时一次。久吐不已,尿酮体持续阳性,电解质紊乱者,应住院中西医综合治疗,并可频服西洋参浸泡液,每日5—10g。或口服生脉饮,每次lOml,每Et 3次。症状缓解后。
可少量频服药膳粥(参照饮食疗法)。并同时辨证施用中药。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孕前1年,即需劳作有度,起居有节,饮食清淡,情志调畅,慎避风寒暑湿入侵,以保脏腑安和,气血旺盛。了解孕期生理卫生,对孕早期生理反应有充分思想准备。一旦受孕即应静养、节欲,并保证充分休息与睡眠,以蓄精荫胎。饮食宜清淡、软易消化。避免油炸、生冷、膏粱厚味及辛辣动火之品。并注意宽怀怡志,避免过饱伤胃或喜怒伤肝而防止妊娠呕吐的发生。
二、调护
重视心理护理,解除对妊娠的各种恐惧、忧虑、紧张心理。给予充分的关怀、体贴、安慰、鼓励。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整齐清洁,空气流通。避免一切荤腥浊秽气味的刺激及情绪波动。饮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及新鲜维生素,少食多餐,可每2—3小时进食一次。并尽量顺应患者要求调摄口味,忌生硬油腻及辛辣之味。治疗期间忌贪食、饱食以防重伤脾胃。取药宜少量频进。服前可以鲜姜汁擦舌或于药液中加入少许鲜
姜汁。服药与进食宜分时进行,坚持适当户外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通.胃气不降,呕吐不止。对于大便秘结者,可嘱多服食蜂蜜、麻油、菜汤、黑芝麻糊等以润肠通便。
[疗效判定]
治愈:恶心呕吐停止,能正常进食,诸症消失,尿酮体检验连续3次阴性,各项检查均恢正常。
显效:恶心呕吐停止或偶见,纳食改善,各项检查均明显改善,尿酮体检验阴性或减少2个“+”以上。
有效:恶心呕吐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可进食,各项理化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尿酮体检验持续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