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验方、秘方大公开【一点资讯】
一、治多发性疖肿秘方(6首)
1.1归芍地甲汤
【来源】张怀亮,《国医论坛》(4)1987年
【组成】当归15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山甲、连翘各12克,丝瓜络、生黄芪各30克,皂刺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养血活血,透脓通络。
【方解】方中熟地、当归滋养阴血;赤芍、丝瓜络活血通络;连翘清热解毒;生黄芪、山甲、皂刺托里消肿、透脓生肌;且黄芪固护卫表而抗御外邪;山甲性善走窜,专于行散,长于通达经络;皂刺辛散通经,具有很强的温通散结作用,对于疮疖具有迅速消散之功。合而用之,可清热解毒,透脓外出,养血活血,通达经络,颇切病机,故不失为治疗多发性疖肿的一张良方。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大便燥结者,加大黄9~25克;小便赤涩者,加木通15克;心烦急躁者,加焦栀子30克;舌红者,加丹皮10克;苔黄口苦者,减黄芪,加黄连10克;苔白腻者,加生苡仁30克。
【疗效】治疗9例,用药平均8剂,均获痊愈。
【附记】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抗生素及外用药。忌食辛辣鱼腥之物。
1.2仙遗地黄汤
【来源】曹恩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仙遗粮15克,生地、紫花地丁各12克,白鲜皮、苦参各10克,紫草、白芷、丹皮各6克,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各12克,黄芩8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排脓内托,透邪解毒。
【方解】方中仙遗粮甘淡平,清热利湿、解毒祛风,经临床实践,治疗反复发作之疮疡湿毒有效;生地黄甘寒苦,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与仙遗粮同为方中主药;配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丹皮、紫草凉血散血;白鲜皮、苦参、黄芩、黄柏祛风清热燥湿;泽泻甘淡,专功利湿行水、导热下行;白芷轻宣发表、祛风散邪,全方共奏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之效。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风热上犯,热疖多在头面者,加山栀、防风、野菊花;湿热下注,疖多在身体下部,加败酱草、黄柏、苍术;热毒内盛,加生甘草、大青叶、生石膏;阴虚内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知母、石斛;气血虚,加黄芪、当归、熟地、甘草;皮肤并发湿疹,加地肤子、车前子、六一散。
【疗效】治疗多发性疖肿200例,全部治愈(服中药期间一概不用西药)。服药最少6例见效,最多46剂始瘥,平均服药17剂。
1.3消疖汤
【来源】姚庆云,《浙江中医杂志》(8)1985年
【组成】昆布、海藻各9克,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各15克,赤芍、黄芪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解肌肤热毒,行瘀散结消肿。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疖肿的形成系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痰气瘀血凝集而成。方中昆布、海藻咸寒软坚、泄热行水;赤芍行气散结;蒲公英、紫花地丁清解肌肤热毒;白茅根清热祛湿,且赤芍、茅根还有凉血行瘀之功;黄芪益气托毒固表,诸药合用,治疗小儿多发性疖肿,疗效颇佳。
【主治】小儿多发性疖肿。
【疗效】治疗41例,服药3~9剂,平均4.6剂,结果痊愈(疖肿消失,3个月无复发)29例,显效(疖肿消失,3个月内有少量复发)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68%。
1.4解毒消肿汤
【来源】张生华,《儿科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1988年》
【组成】甘草、紫花地丁各30克,金银花、连翘、皂角刺、丹皮、黄芪、生地、赤芍、白芷各10克,大黄3~5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此方7~10岁小儿剂量。可视年龄大小进行适当增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益气凉血、托毒拔脓。
【方解】方中重用甘草、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辅以金银花、连翘以增解毒消肿之功;丹皮、赤芍、大黄凉血解毒;黄芪、皂角刺、白芷益气托毒拔脓。诸药合用,攻补兼施而以攻邪为主,经临床证实,本方对多发性疖肿有较好疗效。对反复发病者,应坚持服用,可收全功;大便溏泻者,一般不必停药。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发热者,加生石膏;经久不愈、气阴两伤者,重用黄芪,并加石斛、玄参、白术、茯苓;挟暑湿者,加香薷、六一散、车前子。
【疗效】治疗49例,同时配合局部切开,引流等外治法。结果痊愈41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达100%。
1.5疖肿汤
【来源】李林,《儿科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1988年》
【组成】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紫花地丁、连翘、石斛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数次频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解】方中以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佐以石斛滋养胃阴,以防苦寒药败胃之弊。再结合临床辨证,适当配合仙方活命饮,四妙汤等成方,并辅以外治,切合病机,配伍恰当,可适用于各期多发性疖肿的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不仅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还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而诸如穿山甲、皂角刺的消肿排脓作用,生黄芪的托毒排脓、益气收敛作用以及外用法的拔毒生肌作用等,更是单用西药抗生素所难以实现的。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红肿,加皂刺、花粉、浙贝母;有脓,加当归、山甲;脓稀,加黄芪;痛甚,加乳香、没药;便溏,加山楂;便秘,加大黄、瓜蒌仁;硬结经久不破溃者,合用仙方活命饮;经久不愈,体虚毒甚,续发不断,脓稀不稠者,合用四妙汤;疖肿初起,局部外用三黄膏;脓已成或已破溃,外用青银膏或九一丹;溃后流水,则用九华膏。
【疗效】治疗85例小儿多发性疖肿,用药2~3天即明显好转,疗程平均为1~3周,结果治愈率为87.5%,有效率为91%。
1.6托补消炎汤
【来源】汤琢成,《四川中医》(6)1986年
【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鱼腥草、千里光各30克,黄芪、党参、连翘各20克,川连10克,甘草6克(儿童用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口服2次。
【功用】托补消炎。
【方解】多发性疖肿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化脓性疾病,多缠绵难愈。本病的发生,多因外受风热,湿热,暑热之邪,继而化火化毒,热毒壅聚或兼有内郁湿热,营卫不和所致。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鱼腥草、甘草清热解毒;川连、千里光解毒燥湿;黄芪、党参益气托毒,共奏托补消炎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鱼腥草、白头翁、川连、黄芩、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的功用。加丹参以活血祛瘀,配甘草以增强药力,重用黄芪、党参及白术,大补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使“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有经治愈后不再复发之功。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凡内郁湿热较重者,酌加黄芩、黄柏各15克;对治疗过程中仍有新发者,酌加白头翁、丹参各20克;有气血两虚者,加白术20克,并加大黄芪剂量至30克。局部外治,可加用三黄洗剂及芙蓉膏。治疗中一律停用西药。
【疗效】汤一鹏报道,用本方治疗多发性疖肿60例,病程均在3个月左右,最长1例达5年。结果治愈48例(占80%),有效10例(占16.7%)。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治愈者中,最多服药35剂,最少7剂,平均服药20剂。
二、治痈疽秘方(11首)
2.1加味三星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元参15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发疽,以阳实证居多,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配以元参、焦山栀泻火清热,以增清热解毒之功,且无寒冷郁遏之弊。全方药专效宏,奏效颇佳。
【主治】发疽(脑疽),证见初起红肿焮痛,根盘坚硬高突,形寒身热,或高热不解,脉弦或洪数,苔白腻或黄腻。
【加减】便秘热结,加生首乌9克,以清热解毒而通利大便;局部坚肿殊甚,加炙山甲、皂角刺以消肿透脓;湿重者,加藿香、川朴、茯苓、滑石等以化湿渗湿。
【疗效】临床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2.2鹿角托里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鹿角胶(或鹿角片)9克,生黄芪、白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金银花15克,远志肉、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扶督阳,托里排脓。
【方解】方中以鹿角胶(或鹿角片)温阳而解阴寒郁结之滞;芪、归、芍、草相伍以益气和血而兼有托毒透脓之功;并以金银花解毒清热;远志温行散结,使之阴寒渐解而脓毒得以透达。阳复、毒清则疮自愈。
【主治】发疽(脑疽),症见疮色暗干塌,麻木不仁,畏寒少热,神疲纳呆,脉沉细无力,属正虚阴涸之证。
【加减】如阴盛火亢,有糖尿病史者,加天花粉12克,并倍用生芪。
【疗效】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2.3黄芪托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黄芪23克,当归身、陈皮、泽泻各6克,生白芍、广郁金各5克,怀山药、金银花、白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托毒,排脓去腐。
【方解】痈疽成脓腐溃,正虚不能托毒,根盘散漫不收,脓稀而腐肉不脱,治宜益气托毒、排脓去腐。方中生芪补气,配以归芍具有排脓托毒之功;合山药健脾,能助新肉生长;郁金理气与当归并用,有行血消肿之效;配以金银花解毒;茯苓、泽泻利湿,故能托毒消肿,去腐生新,符合疮疡溃后病机。本方用于统治一切溃疡的托毒排脓之用,施之临床,均有确效。阴疽则脓出清稀,腐肉不脱,本人每在温阳托毒汤及黄芪托毒汤的基础上,根据辨证情况而加减施治,每收良效。
【主治】阴疽脓出清稀,正虚不能托毒,根盘散漫不收,腐肉不脱。
【加减】如食欲不振,加焦六曲12克,炒蔻仁、枳壳各3克;睡眠差,加炒枣仁12克;血虚,加制首乌9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
2.4舒筋活血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川楝子9克,炒元胡、当归尾、陈皮各6克,川连1克,赤芍4.5克,制乳没9克,生甘草2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舒筋通络。
【方解】髂凹流注,儿童及妇女罹患居多。多因外感湿热或感染所致。终成邪毒郁结、气血凝滞之证,故方用川楝子泻湿热,而入肝舒筋;配元胡活血行气,通滞止痛,同为主药;少佐川连清火解毒;辅以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而定痛;忍冬藤、甘草解毒通络,合用共奏理气活血、舒筋通络之功。本方用药,量轻而效佳,一般服药后,痛止而挛急之筋渐弛,然后随症理气化瘀适当施治,每多得消散之效。
【主治】髂凹流注、每伴大腿挛缩现象。
【加减】若气滞甚,加木香3克,青皮6克,制香附9克;坚结瘀阻,加桃仁9克,红花3克,皂角刺4.5克;热重,加天花粉9克,川连倍用;湿重,加赤苓、生苡仁各12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5归芪解毒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当归、丹参、黄芩、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生黄芪15克,赤芍、金银花、连翘各9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消肿,托里解毒。
【方解】痈疽(有头疽)热毒型多见于中壮年正实邪盛。方用当归、丹参、赤芍和营活血;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生芪益气托毒,与活血药同用,其托里解毒之功尤著;穿山甲、皂角刺攻坚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消肿,托里解毒之功。本方重在解毒消肿,以托里为辅,用于热毒型痈疽之症,每收良效。
【主治】热毒型痈疽(有头疽)。
【疗效】治疗32例,均获痊愈。疗程最短15天,最长60天。
2.6扶正解毒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党参12克,白术9克,云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川芎、赤芍、金银花、连翘、黄芩各9克,黄连6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荣,清热托毒。
【方解】年迈体虚,气血不足之正虚型痈疽(有头疽),多见于年迈或久病体虚之人。治宜益气养血,清热托毒。本方系由八珍汤加味而成。方用四君(参、术、苓、草)补气,四物(归、地、芍、芎)补血,合之为八珍汤气血双补以扶正;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泻火;皂角刺、穿山甲攻坚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荣、清热托毒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正虚型有头疽(痈)。
【疗效】治疗52例,结果痊愈51例。1例因年老体虚并发紫癜性肾炎而死于肾功能衰竭。
2.7养阴清托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生地15克,麦冬、白芍、天花粉各12克,玄参9克,黄芪18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解】阴虚型有头疽(痈)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治宜养阴生津,清热托毒。方中以生地、麦冬、白芍、天花粉、玄参养阴清热;黄芪益气托毒;皂角刺、穿山甲攻坚消肿,合黄芪以托毒外出。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
【疗效】治疗45例,结果痊愈44例,1例死于败血症。
2.8双活祛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羌独活各3克,防风3克,大秦艽、当归各9克,赤芍5克,制半夏6克,白芷3克,细辛1克,忍冬藤、炙僵蚕各12克,白茯苓、川牛膝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解表祛寒,活血消肿。
【方解】阴疽之成,多因素禀体虚,抵抗力低下,外受风寒湿邪侵袭,蕴结在里,致使气血凝滞,不得宣散而发,或因情感内伤,肝气郁结而致。故方用羌独活、防风、细辛、白芷以解表祛风寒,用量宜轻,其旨不在于发汗,而在开腠宣通;佐以当归、白芍活血;僵蚕散结,秦艽祛风湿,合之以达祛邪消肿之效。为外邪所致本证的内消方。
【主治】阴疽初起(深部脓肿早期),局部色白坚硬、不痛或似有酸痛、形寒、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属半阴半阳之证。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效果甚佳。
2.9和营托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西芪9克,川桂枝4克,炒当归9克,赤白芍9克,炙甘草6克,忍冬藤12克,陈皮6克,白茯苓9克,炙僵蚕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和营,托里消肿。
【方解】深部脓肿,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结。方中以生西芪益气;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配以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忍冬藤解毒通络;陈皮理气;僵蚕散结;茯苓利湿,从益气和营而达到温经通络、解凝散结之功,寓扶正祛邪,以使内消或移深居浅为目的。此方并可用于溃后的坚肿不消,亦能取得消肿托毒之效。
【主治】深部脓肿。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结,根盘散漫,尚未成脓的。脉弦细或沉细有力。多因正气不足,不能化毒行消或无力托毒。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10透脓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黄芪12克,当归身、白芍、皂角刺各9克,忍冬藤12克,炙甲片4克,甘草节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托毒透脓。
【方解】深部脓肿,失治酿脓,每见寒化为热。既失内消之机,当透脓达外为法,移深居浅,而不致内陷筋骨。方用生黄芪益气托毒;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合之为用则托毒透达之功尤著;辅以忍冬藤、甘草节解毒通络;山甲片、皂角刺攻坚排脓,以助透达之力。合用共奏托毒透脓之功。
【主治】深部脓肿化脓期。【加减】随证辅以外治之药,其效始著。
【疗效】屡用效佳。
2.11疏气消肿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炒柴胡、川芎、赤芍各4克,当归、青皮、炒枳壳各6克,忍冬藤12克,制香附9克,全蝎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和络,活血散结。
【方解】胁肋深部脓肿,大多因情感内伤所致。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青皮、香附、枳壳理气解郁行滞;辅以忍冬藤解毒通络;全蝎搜风散结。其中柴胡、青皮并为胁肋部位的引经药,用以引导各药直达病所,疏理气机,通行脉络,而得内消。
【主治】深部脓肿(胁疽、肋疽)。
【加减】若局部皮肤微热,或舌苔燥腻,脉见弦劲,为郁久化火之兆,势将酿脓,此时宜加丹皮6克,焦山栀9克,龙胆草2克,茯苓12克以清泻郁火,力求内消。
【疗效】临床屡用,屡收卓效。
【附记】上述所选凌氏之方,亦为笔者所常用。笔者临床运用,曾多以古方加减为治,虽屡见效验,有的并不够理想。自得凌氏之方,验之临床,每收佳效,疗效较前有所提高。确为临床经验之良方。病邪有深浅,证情有轻重,加之病情之发展演变,有的很难以一方而收全功。故多备选数方,以供临证随证选用,加减施治,守一方或随证更方。务使方证合一,治无虚投,疗效始著。
三、治疔疮秘方(6首)
3.1三花二石汤
【来源】贾美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寒水石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日服3~6次。二煎后以药渣煎汁,以纱条浸渍后敷患处,日换2次。
【功用】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
【方解】红丝疔多因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方以大剂,药简效宏,且头二煎内服,三煎外敷,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加减】若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黑山栀各10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3.2芩连消毒饮
【来源】顾伯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半枝莲各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饮”化裁制方。方中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枝莲清解疗毒,力专效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护心之功,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加减】颜面疔疮,每易动风,加草河车、僵蚕合野菊花有入肝经、熄肝风之效;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脓泄毒;便燥腑结改用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邪热伤阴,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神犀丹1粒冲服,紫雪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克凉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钩藤、龙齿。
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裹于疔疮头四周,箍围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苍耳子虫并用千锤膏覆盖,疮头溃后外用二宝丹药线引毒外泄。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颇感得心应手。
【附记】疔疮初起,不宜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扩散走黄。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3.3七味治疔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疔疮为脏腑积热、火毒之证。本方是由五味消毒饮化裁而成。方中五味消毒饮(紫背天葵、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均为清热解毒之品,因紫背天葵药店少有,故易以夏枯草,此两药均是春生夏枯,其性寒除热与主治外证之用基本相似,尤以夏枯草纯阴之性,解郁火而清热,具有杀菌作用,尤为适宜,并加蚤休、甘草以增清热解毒之功,数十年治疔特为利器。治愈者无数。
【主治】颜面疔疮,手部疔疮,多发性疖肿。
【加减】已现疔毒走黄征象的,则加入金石斛9克以清胃腑积热。用治面疔、手疔的“走黄”患者,尚无失败病例。
【疗效】临床使用数十年,疗效满意。临床观察治愈率为100%。
3.4知柏解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黄柏4克,知母、丹皮各6克,金银花、连翘、元参、带皮苓、生米仁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解】本方为己历三世家传秘方。烂疔溃烂期,内治宜以清泄下焦湿热为先。方中以知母、黄柏以泻下焦之湿热而降火为主;元参、丹皮凉血解毒为辅;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佐;又以带皮苓、生米仁利湿为使,使火降热退而湿去,则毒邪得解,其病可愈。
【主治】烂疔溃烂期。
【加减】以上为常用量,并随症状而增减。如患生于手部的,一般加川连1~2克。
外治:在腐烂蔓延阶段,剪除四周黑腐,并用硝酸银棒涂擦边缘未尽之腐肉,杀菌止烂、控制蔓延,取效较中药为速。一般1~3次则腐烂即止。待热退腐止,加用生肌之品亦效速。
【疗效】临床屡用,确有显效。
3.5九味消疔汤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5)1985年
【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草各30~50克,生地9~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川黄连、知母、生甘草各9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方解】《疡医大全》云:“总由脏腑积受热毒,邪气搏于经络,以致血液毒滞于毛孔,手脚、头面各随脏腑部位而发。”说明致因虽多,皆由火毒蕴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为大法。方中君以金银花、紫花地丁草清热解毒。因二味气轻力薄,惟重用方见其功。臣以夏枯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川连、知母泻火解毒护心;火毒久蕴,必致血热血凝,故佐以生地、赤芍凉血活血,以清血分火毒;甘草解毒,合芍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之性;使以桔梗调畅气机,又载诸药之性直达病所。诸药配伍,其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颇著。
【主治】疔疮。
【加减】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克,番泻叶3~6克;足疔,去桔梗,加黄柏9克;口臭口渴,加生石膏15克,黄芩9克;咽喉肿痛或口舌糜烂,加射干、山豆根、板蓝根、元参各9克;外吹锡类散(中成药);小便短赤,加滑石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发热恶寒,加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克,薄荷6克;热毒炽盛,加大青叶、野菊花、蚤休、蒲公英各15克;疔发四肢,去桔梗,加大青叶、蒲公英、半枝莲各15克;疔毒走黄、合犀角地黄汤加金石斛15~30克,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亦可随证加入,或随脏腑经络部位见证加入一二味对证之品。若随证辅以外治之药(具体详见《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则奏效尤捷。
必要时配合西医救治,亦可相得益彰。
【疗效】治疗颜面疔疮85例,用本方为主,并辅以外治,5例因严重走黄,经西医配合救治外,均获痊愈,无1例死亡。治愈率达100%。
【附记】临床观察,本方适用于各部疔疮,无论初、中、后期,或红肿不红肿,即使正虚或见寒象者,只须略为加减或加入一二味对症之品即可,不必更方。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或配合拔疔散,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凡治疔疮,切忌刀针或挤压,否则易导致疔疮走黄之变;二要忌口,尤其在治疗过程中,严忌烟、酒,忌食辛辣、鱼、鸡、肉等发物和高热之物,以免影响疗效,或加重病情,引起病变。
3.6拔疔散
【组成】大蜘蛛(烧灰存性)20只,五谷虫(新瓦上焙干)50克,明矾、蟾酥各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疔疮未溃时取本散(适量),与鲜蛔虫1~3条(或用猪胆汁,或烟油或九味消疔汤药汁代)混匀,共捣烂如泥外敷疮头上;已溃者则用本散(适量)点在疮头上,外用千锤膏(中成药,药店有售)覆盖贴之,每日换药1~2次,直至痊愈。
【功用】拔毒消肿,消炎止痛。
【方解】凡疔疮,皆因火毒所致。治宜拔毒消肿,消炎止痛。方中君以大蜘蛛,其拔毒破积之力,其效无比;臣以蟾酥善拔风火热毒之邪,具有外拔内攻之效,合大蜘蛛其拔毒作用尤著,佐以明矾消炎止痛;入五谷虫解毒化积,如《本草求真》云:“凡热结谵语毒痢,并宜服之,无不立验。”且药性平和持久,其性善入,且协调诸药之性直入病灶,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拔毒消肿,消炎止痛之效。
【主治】疔疮。【加减】疔疮走黄加黄升丹15克(名加味拔疔散)。
【疗效】屡用屡验,疔效卓著,一般连续用药1~2次后,疮头必破,流黄水,红肿渐消。一般单用本散外治即效,若配用九味消疔汤内服,奏效尤捷,每获痊愈。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外用,能代刀针,速破疮头,排黄水,泄邪毒,具有较强的拔毒、消肿、排脓作用,效果卓著。本人临证应用,多与九味消疔汤配合使用。三十多年来,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
四、治乳腺炎秘方(5首)
4.1乳痈验方
【来源】许履和,《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蒲公英15~30克,全瓜蒌12克,连翘、当归各10克,青皮、橘叶、川贝各6克,柴胡、生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胃,下乳消痈。
【方解】方中以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全瓜蒌,川贝化痰散结;当归活血消痈;青皮、橘叶、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解毒和中。本方组方严谨、配伍丝丝入扣,用之其效颇佳。
【主治】乳痈。
【加减】寒热头痛,加荆芥、防风各6克;胸痞呕恶,加半夏、陈皮各10克;排乳不畅或乳汁不通,加漏芦、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0克;脓已成,加皂刺、甲片各10克。
【疗效】临床验证,疗效甚佳。
4.2治乳痈方
【来源】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王不留行30克,漏芦9克,通草9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赤芍、丹皮各9克,青橘叶15克,蒲公英30克,鹿角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鹿角粉磨汁、黄酒冲服。
【功用】通乳散瘀、清热解毒。
【方解】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如肝气郁结、胃热壅滞,就容易发为乳痈。故方中用王不留行、路路通、通草通乳;金银花、连翘、赤芍、丹皮清热解毒;青橘叶、蒲公英疏肝清胃;鹿角粉活血消肿。诸药配伍。共奏疏肝气、清胃热、散结肿、通乳汁之功,再结合中药(如蒲公英、芙蓉叶)外敷、大多可促使乳痈内消,收到热退痛减,乳汁畅通之效。
【主治】乳痈。
【疗效】屡试屡验,其效不凡。
4.3消乳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青皮、橘叶各12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白蒺藜、当归各9克,赤芍6克,浙贝母12克,白芷3克,全瓜蒌15克,炙僵蚕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解郁,清热通乳。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乳头属厥阴肝经,乳房属阳明胃经,故乳汁壅滞的治疗,应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故方中以青皮、橘叶,白蒺藜、以疏肝解郁而散壅滞;瓜蒌、蒲公英配青皮,白芷的引经,清热解毒而消肿;当归,赤芍的活血行血;贝母,僵蚕搜风散结,从而使凝滞之乳汁通下,蕴结之热邪清解,以达肿消痈除之目的。
【主治】急性乳痈。
【加减】若见舌苔黄腻,身热不解,加黄芩6克,焦山栀9克以退热清火;自觉形寒身热、加炒牛蒡子12克以祛风清热解毒;肿坚甚,加王不留行子9克,炙甲片5克,以破坚行瘀;因断乳而结肿的,加炒麦芽15~30克,川牛膝12克,以助回乳;因乳头破裂而感染所致者,应控制乳头感染为先;局部均外敷消肿膏,以改善炎症,一般的2~3天内可得消散。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治愈甚多,疗效颇佳。
4.4乳痈内肾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露蜂房3~6克(研冲)、皂角刺3~6克(烧灰存性,研冲)、川楝子15克,浙贝母,泽兰各9~15克,山慈菇9克,制香附15克,蒲公英15~3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重2剂)。
【功用】清热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散结。
【方解】急性乳腺炎,多因肝郁胃热,蕴结乳房所致。方中君以蒲公英,蜂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臣以泽兰,山慈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合蜂房能防治癌肿之变;浙贝母,皂角刺清热化痰,通经散结。佐以制香附,川楝子,柴胡疏肝解郁,清热止痛;又柴胡泄肝热,载药入肝,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蒲公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散结之功,故用之效捷。
【主治】乳痈(急性乳腺炎)。
【加减】若伴头痛,发热恶寒者,加荆芥,防风各9克,薄荷6克;气滞偏重者,加青皮6克,元胡15克;血瘀偏甚者,加归尾,赤芍各9克;肿块坚硬,加炙山甲,炒牛蒡子各9克;肿硬,皮色不变,加鹿角粉,制附子、白芥子,麻黄各6克,减蒲公英;湿热偏甚者,加川黄柏9克,生大黄5克;胃热炽盛,加生石膏15克,黄芩9克;红肿甚者,加金银花15克,连翘,大青叶,黑山栀各9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9克;痰火内结,加夏枯草15克;乳汁壅滞不通,加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各9克;断乳后,乳汁多,加生麦芽15克,生山楂9克;脓将成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
若乳痈溃脓,腐烂,则辅以外治之药。
【疗效】治疗150例,其中已化脓者30例,均全部消散获愈。治愈率达100%。
4.5橘叶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细苏梗、焦山栀各9克,淡黄芩5克,金银花、橘叶、生石膏各12克,蒲公英30克,青皮6克,代代花7朵。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理气。
【方解】方中以苏梗,青皮,橘叶,代代花理气解郁;黄芩,黑山栀,蒲公英,金银花、石膏清热解毒;共奏清热理气之功。盖气行则血行,热清则肿消。相辅并治,对初郁未化脓的,则可内消。
【主治】怀孕期乳腺炎(内吹)。
【疗效】屡试屡验,疗效颇著。
五、治乳腺增生病秘方(6首)
5.1乳腺消瘤汤
【来源】武桢,《山西中医》(5)1986年
【组成】蒲公英30~60克,蚤休15克,青皮、橘叶、穿山甲、僵蚕、桃仁、赤芍各10克,橘核,炙鳖甲各15克,夏枯草、牡蛎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方解】方中以蒲公英,蚤休清热解毒;青皮、橘叶、橘核舒肝理气,破气消积;穿山甲、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且穿山甲合夏枯草,牡蛎、炙鳖甲,僵蚕具软坚散结,通乳络消痰核之功。诸药配伍,力专功宏。其效非凡。
【主治】乳腺增生症。
【加减】患处乳痛,加乳香、没药各12克;肿块坚硬,长期不消,偏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6~10克;偏痰结者,去桃仁,加海藻,昆布各15克,黄药子10~15克;局部有灼热感者,加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气虚者,加黄芪30克。
【疗效】治疗32例,结果痊愈25例(占78.1%),好转5例(占15.6%),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
5.2消瘀散结汤
【来源】陈景河,《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鹿角片20克,浙贝母15克,瓜蒌,乳香,没药,香橼各2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无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1小时后,至100毫升为宜。煎两次,得药液混合一起,分两次服之。
【功用】理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解】乳核肿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乳腺增生。临床表现为乳核增大,时有隐痛,皮色如常,推之稍有移动,渐渗乳汁,色黄或带血,多发为双乳。常伴有心情郁闷,舌苔薄白或无,脉弦缓或沉弦。乳核增大,皆因肝脾气郁不舒,血行迟滞,致乳核脉络不通所致。方中鹿角味咸入血软坚,性温通络,能消肿止痛,又善治寒疮;香橼、白芍味酸同气相求,入肝平气,入脾通壅,能解木土之郁,但是香橼辛散之力有余,酸敛不足,故配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润肝体而平肝气;辅以牡蛎增强软坚散结之效;并固精气;浙贝清热疗恶疮瘀毒,取寒温互用,药性和平,并助以乳香通经宣络以理气;没药化瘀以理血。诸药合用,共奏消瘀散结之功。其功可舒肝脾气结,活血化瘀,促进气散血行,乳核脉络畅通,俾气散则无痛胀,血行则不成疮,其病自愈
【主治】乳核肿痛,或时渗乳汁,或乳汁带血。可用于乳腺增生。
【加减】若口干燥,心下满者,为肝脾气逆,化热伤阴,宜重用瓜蒌至50克;甘凉润燥,清热而祛满;加青果5克,平肝开胃而化瘀;乳腺胀痛甚者,加川芎10克,郁金10克,利用其气香窜,能同香橼舒解气机,同乳没活血化瘀而止痛。外用木香100克,鲜生地200克,捣成泥状为饼,敷在局部。若舌苔白腻,不欲食者,为脾虚湿浊不化,加白术10克健脾燥湿。鸡内金3克启脾胃消化之力,又善解脾气郁结。若硬肿不消,宜加甲珠10克,取其穿透破结之力,助软坚散结之效,消坚止痛。
【疗效】临床屡试,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用治急性乳腺炎,红肿痛甚伴有寒热者。加柴胡,黄连各15克,蒲公英50克。效果亦佳。
5.3疏肝消核方
【来源】黄耀燊,《新中医》(8)1990年
【组成】柴胡、生白芍、鹿角霜、郁金、香附、桔梗、柴胡各12克,白术9克,益母草、荔枝核各15克,当归,炙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个月为1个疗效。
【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方解】肝郁气滞,痰瘀壅滞,致冲任不调。冲任为气血之海。痰瘀壅结于上,结聚乳房而为病,且与月经周期有关。故方用柴胡、郁金、香附,元胡疏肝理气;益母草、鹿角粉、当归配郁金,元胡活血化瘀;桔梗,荔枝核理气化痰散结;再辅以白芍柔肝敛阴;白术、炙甘草健脾燥湿以调和肝脾。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之功。
【主治】乳腺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