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漫谈 ▏五运六气理论源流浅说
关于五运六气理论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太始天元册文》,《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说“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可惜此书已经亡佚,我们无法窥其全貌。
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系统论述则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中,也叫运气七篇,包括:天元纪大论篇、五营运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至真要大论篇;我们认为“阴阳应象大论篇”以及“藏气法时论篇”也是五运六气的内容;另外《素问遗篇》中有“刺法论”和“本病论”篇着重讨论了五运六气对疫病的预测及相关治疗原则,也可作为我们学习五运六气理论的参考资料。
自《黄帝内经》之后,五运六气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理论诠释发挥和临床运用两个角度来看。
运气理论的诠释与发挥
历代医家先贤对五运六气皆有发挥,历朝历代皆有著述,据日本医家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可窥知一二。
较早的有成书于汉唐的《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已佚),吕复曰:“《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十卷,不知何人所作。大要推原五运六气,上下临御,主客胜复,政化淫正,及三元九宫,太乙司政之类,殊为详明,深足以羽翼《内经》六微旨、五常政等论。”其后唐·王冰因《素问》“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而专门著有《玄珠密语》“以陈其道”;其后又有《素问入式钤(qián)》、《三甲运气经》、《六甲天元运气钤》、《五运六气玉锁子》等,可惜已经亡佚;其后宋刘温舒著有《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其论则以《黄帝内经·素问》之“运气七篇”为据,参考唐代王冰所著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及《玄珠密语》,详细论述五运六气之奥义,正如刘温舒所云:“括上古运气之秘文,撮斯书阴阳之精论。”同时期尚有叶玠的《五运指掌赋图》(亡佚),其他尚有《运气图解》、《运气新书》(邓焱著,已亡佚)、《运气考订》(曹大本著,已亡佚)、《运气图说》(吕复著)、《运气精华》等。
北宋末年,宋徽宗修《圣济总录》,序曰:“朕悯大道之郁滞,流俗之积习,斯民之沉痼,庸医之妄作,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行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莫拟其远。”《圣济总录》第一卷、第二卷专论五运六气,除了在理论上丰富了五运六气的内容,还绘制了六十甲子运气图,这是官方对五运六气理论的首次正式论述阐释。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著有《内经运气要旨论》(又作《素问要旨论》),刘河间在本书序言中说:“释《要旨》语九篇,分作八卷,入式运气,载设图轮,开明五运六气,主客胜复,太过不及,淫邪反正。重释《天元玉册》、金匮灵文、《素问》、《灵枢》,撮其隐奥运气之旨也。主药当其岁,味当其气,性用燥净,力化浅深,四时主用,制胜扶弱,客主须安。一气失所,余遁更作,脏腑淫并,危败消亡。君臣佐使,明病标本,安危盛衰。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矣。”
明清以来,五运六气理论相关著作颇丰,具有代表性的有张景岳的《类经》,将“运气七篇”分类整理,并且详加注释;又有熊宗立著有《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卷,《四库全书提要》曰:“是书以《素问》五运六气之说编为歌辞,又有天符、岁会之说,以人生年之甲子,观其得病之日气运盛衰,决其生死。”又有张三锡“搜采《素》《难》各家要言,为《运气略》”;徐亦樨撰《运气商》,卷一首载运气图二幅,分主图、客气图;后有运气医论十篇,运气治验十二则,运气征应四则;卷二载运气学说医论二十六篇,如运气说、运气概论说、运气病机说、运气感受说、运气合脉说、运气用剂说、运气明症说以及风、火、湿、燥气化说等。
其后清吴谦等主编的《医宗金鉴》专列《运气要诀》,并论述说:“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又曰∶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由是观之,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失者鲜矣。兹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使学人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之所在,然后遍求全经精义,庶乎有得云。”
其他还有吴鞠通著有《医医病书》一医流俗之病,二补前刻《温病条辨》之所不及,其中气运论曰:“五运六气之理,天地运行自然之道。宋人疑为伪书者,盖未体验也。”并作医四时五行六气论曰:“医不备四时五行六气之学,万不能医四时五行六气之病。唐以后之医,多为门户起见,盖欲天下之病人就其学术,并非以我之学术救天下之病。甚至某医内伤,某医外感,各由人定,医亦自夸。岂知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疑似甚多。病者果能认症,方书具在,何待求医?医学果可专门,就医者来,直先择病。且懦理兼贼,非疡医可分业,况外证脉络,办内科可应通。各执一见,难号十全。试由天道论之,虽天亦不能不各四时五行六气之全,以为生长化收藏,而成长养万物之功,当人力大于天力,但执一气即能概六气之全乎!唐以后名医之法,可采而不可宗者也,盖皆各有所偏,不能弹述。如李东垣偏于温和,有似乎春;窦真定偏于火功,有似乎夏;刘河间偏于寒凉,有似乎秋:朱丹溪偏于补水,有似乎冬。虽不甚确,然皆有所近。学者能兼数子之所长,而以《内经》《难径》、仲景为主,知用法而不仅于用方,参考百家,再浑之以太和之气,庶乎”
陆九芝著有《世斋补遗书》,书中专论六气司天、六气大司天,完善了运气的大司天理论。陆氏强调六气司天的重要意义,认为欲明“前人治法,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书中还附有大司天三元甲子考,颇有参考价值。
自清朝末年,西学的进入,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运气之学至此逐渐沦为“玄学”而束之高阁,但也有韦经辑有《内经气化篇》。至于2003年非典肆虐,南京中医药大学顾植山教授准确预测了疫情,五运六气理论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事业中;其后相关著作相继出版,比如李阳波的《五运六气讲记》。
五运六气理论临床运用发展源流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五运六气的临床运用树立了典范。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也导致了不同学派的出现。在现存的桂林本、白云阁本、涪陵本、湘本等版本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前皆有“六气主客”、“温病脉证并治”、“伤暑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以及“寒病脉证并治”等篇目明示了张仲景对五运六气理论的运用;另外书中六经主方其用药皆符合“运气七篇”关于六气治则的经旨。
唐·许寂著有《元和纪用经》,其总论部分文简义宏,融五运六气理论精神于临床之中。各论中,对六气用药及增损的论述,颇合运气七篇之旨,文简理明,切合实用。下章罗列81 张各科验方,方后附以说明,介绍验方来源、施用疗效或不同时令加减法等,医理确凿,药用贴切。如“六气用药增损上章六法”篇中对少阳相火用药有如下论述:
少阳相火,咸寒为治,以咸调上,以辛调下。必先胃主,必先荣卫。
丙寅、丙申,上少阳咸寒,中水运咸温,下厥阴辛凉。
壬寅、壬申,上少阳咸寒,中木运咸和,下厥阴辛凉。
戊寅、戊申,上少阳咸寒,中火运甘和,下厥阴辛凉。
甲寅、甲申,上少阳咸寒,中土运咸和,下厥阴辛凉。
庚寅、庚申,上少阳咸寒,中金运辛温,下厥阴辛凉。
主岁用药食,五味所宜,六味之主,主胜为逆。化原三月,迎而取之,无使邪胜,以平其正。少阳之主,先甘后咸,先以甘泻,后以咸补。
少阳司天,风热参布,其化咸寒,以平风热。治内辛凉,水运辛温,宣风解热,邪不能胜,宜用羚羊角、石膏、白薇、车前子、泽泻、白僵蚕、旋覆花、牡蛎、人参、铁粉之类,皆岁主所宜,随证命方,咸寒者倍之,治上治下。
宋陈无择的《三因司天方》首先以运气方为名创了十六首运气方;现在存较早的国家医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集的《宋太医局程文格》中载有运气试题九道,比如“甲子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处方为对”、“乙丑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处方为对”等,其要求考试者论述某一年的五运六气以及相对应的处方用药,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临床运用的集中体现。
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载有很多运气临证医案,诸如“太乙天符中贵人暴死例”、“伤寒刚痉证”在病案后有:“《五常政大论》曰:赫曦之纪,上羽与正徵同,其收齐,其病痉。盖戌,太阳寒水,羽也;戊,火运,正徵也。太过之火,上见太阳,则天气且刚,故其收齐,而人病痊者,过气然耳。火木遇,故年病此证多刚痉”之语。
金·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有“六气方治”篇载有数十首六气方,比如治风的防风通圣散、灵砂丹、神仙换骨丹、加减冲和汤;治暑热的桂苓甘露饮、益元散;治湿土的葶苈木香散、白术木香散、六一散;治火的凉膈散、三一承气汤、八正散;治燥的当归润燥汤、厚朴汤、治寒水的大己寒丸、桂附丸等。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在“目赤案”中有“李民范,目常赤。至戊子年火运,君火司天。其年病目者,往往暴盲,运火炎烈故也。民范是年目大发,遂遇戴人,以瓜蒂散涌之,赤立消。”又有朱丹溪痘疹治验中论曰:“小儿痘证,陈文中用木香散、异功散温热之药,多因立方之时乃值运气寒水司天在泉,时令又值严冬大寒,为寒气郁遏,疮不红绽,故用辛热剂发之。今人不分时令寒热,概施治,误人多矣。”
明清时期是五运六气理论临床运用相关著作的的爆发时期,比如明·王肯堂“知圣经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 另撰《医学穷源集》六卷,倡“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医学穷源集》前二卷为运气图说,系王肯堂本人所撰。后四卷是殷宅心整理的殷氏本人及其他门人记录的王氏医案。医案以就诊年的岁运归类,合计14年112病案,是以气运分析病情、指导处方用药的珍贵史料。《医学穷源集》病案部分的写作体例,均首标年干支,下注司天、岁运、在泉,气化类型,尺寸脉应;后标主客六气及主运五运。从其病案实例可窥见王肯堂应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诊断、治疗之一斑。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等篇目论述五运六气临床用药。明代江瓘编著的《名医类案》中关于五运六气临证的验案更是不胜枚举;又有徐亦樨撰《运气商》载“运气治验十二则”。
清·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书中详细论述六气的从化衰旺,并列有六气治法,比如治厥阴风木的桂枝苓胶汤、治少阴君火的黄连丹皮汤、治少阳相火的柴胡芍药汤等;汪石山的《运气易览》载有六气主病方六首,五运主方十五首,多为治外感病常用方剂,其中六气主病方中风胜燥制火并汤、水胜湿制风并汤,五运主方中川连茯苓汤、黄芪茯神汤等皆为汪氏所创,反映其临床证治结合五运六气独到经。如“深秋血燥证”中有“一人年四十五岁,平生瘦弱血少,值庚子年岁金太过……”等语也反映了王氏在五运六气的临床运用。
清·马印麟撰《瘟疫发源》专门研究五运六气与以瘟疫为主的疾病相关性,马印麟认为,自古以来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可谓岐黄之四大明师,但“惟有瘟疫一门而未尝发明受病之由”。导致“凡遇瘟疫之症,流行颠倒差乱,误人多多。”后来,马氏在青州医药世家张宗玉处得其所藏张景岳《类经》,对其中的五运六气之说十分赏识,认为如果能明五运六气之至要,则可知为瘟疫时症之根源,故书名为《瘟疫发源》。
另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的《洄溪医案》、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俞震的《古今医案按》、吴瑭的《吴鞠通医案》、程文囿的《程杏轩医案辑录》、王孟英的《回春录》中皆载有大量运气临证验案。雷少逸的《时病论》从主气入手论四时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至于民国年间,虽然五运六气理论式微,但也有刘义祯著有《伤寒杂病论义疏》,开近现代五运六气解读《伤寒杂病论》的先河,其后又有黄竹斋撰有《伤寒杂病论会通精纂》发明《伤寒杂病论》运气奥旨。除此之外,李兆贞著有《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针对时疫、伤寒、温病症情复杂,辨证不易,故引述《内经》所论气运之征验,加以阐释注解,间附己意及治法用药特点;书末附治疗时疫、温病经验方十四首。强调预防为主之理,倡导节饮食而慎起居,又告诫医者,辨证确当,以免误治。
到了近现代,虽然五运六气理论式微,但尚有、五运六气方面的著作,当代择有刘渡舟、顾植山等精通五运六气理论。
五运六气的临床运用,从汉唐至今,传承不绝,虽有式微之时,但尚有火种留存。
END